节奏训练在国内高校音乐教育中常常处于被遗忘的角落,而在国外音乐教育中,从对幼儿的音乐感觉养成到对专业音乐人才的培养,其中节奏的训练都是举足轻重的。例如,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学、奥尔夫以及柯达伊体系都利用各种各样的节奏元素从而充分发掘受教者的潜能。节奏的训练在国外早已是规范的音乐教学法的组成部分,可见其重要意义。
培养敏锐的反应能力。节奏是训练反应能力的良好途径。人在听到不同的音乐后,身体机能与心理机制会产生相应的运动和反应。例如,人们听到舞蹈性音乐,身体会自然地想运动。在听到慷慨激昂的旋律时会情绪高涨,热血沸腾。这些都说明节奏训练是培养反应能力很好的方法。
培养控制力。节奏训练的基本要求是对节奏掌握的准确,必须严格遵守节奏中时值的长短与组合。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一定的控制能力,这一点在勾速练习中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要想做到匀速,与人的均匀平衡感有关,也是对人从心理素质到肌肉自控能力的全面训练,这是培养人控制能力最重要、最基础的训练手段之一。节奏感的精准化则是人的控制力往高层次发展的进一步要求培养音乐感知能力。
节奏感首先是一种感知力,人对声音音响有聚合感知力,从听到钟表走动发出的声音形成“滴答滴答”声,到听到火车行进发出的声音聚合成一种节奏定式,这都是在体现着人的聚合感知力。节奏训练就是利用这种潜能和特质,将其诱发出来进行训练,从而发展为更为敏锐的感知能力以及音乐鉴赏力。这种节奏的训练是音乐教学的入门,也是理解音乐的基础。
提高视唱(奏)的读谱能力。在读谱过程中,如果有节奏感地读和唱(奏)会比一个个单音去认知要快得多,尤其是在具有合作性(如合唱、合奏)的练习中,只要把握住节拍与节奏,就算丢几个音也不会被甩下来。节奏将这些分散的音有目的地加以组织,而节奏训练就是对这种组织能力的培养。
在通常的音乐教学及音乐表演中,人们往往比较偏重于音高表演的准确度,而对拍速和节奏的准确度却容易忽视。这一点无论是在业余学习还是专业学习中都是常见的。其实,节奏感是任何唱奏技能学习的基础。有些专业越是高层次节奏的难点越是突出,例如,键盘类有固定音高的专业,从一开始节奏就是训练的基础和重点。
节奏是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在音乐中节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音乐发展的力量源泉。无论是西方音乐还是东方音乐都将节奏视为音乐最重要的因素,从最初原始的音乐直到最现代复杂而丰富的音乐都离不开节奏。可以这样说,没有节奏就没有音乐。严格而训练有素的节拍及节奏感是古今中外许多音乐教育家培养训练学生乐感的重要环节之一。
那么,究竟什么是良好的节奏感呢?就其本质而言,音乐的节奏是人的情感外化的一种方式。节奏运动往往同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动相对应,它具有强烈的情感效应和独特的表现功能,因而节奏不仅包含运动时间的长短—时值,还包含运动幅度的缓急—速度等因素。对节奏各因素的敏锐感受和准确表达即可认为是良好的节奏感。它是形成音乐感知和音乐理解的条件和基础。节奏感的训练就是要培养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内心节奏感,以达到加快识谱速度,形成节奏意识,获得基本的音乐体验及音乐感知和理解能力的目的。
(一)节拍感的训练
人们对音乐节奏的节拍感,实际上就是一种内心体验的律动感。这种律动本来就存在于人们的自身之中。在生理方面,它表现于心脏的跳动、行走、语言、哭泣、呼吸动作等。在心理方面,则表现为种种心理反应和运动觉。这一切就是人内心节奏节拍感的基础,使之进而形成音乐所特有的节奏—节拍体系。节拍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正确掌握周期性出现的节拍重音,培养良好的律动感及节拍感,并能准确把握各种拍子所表达的基本音乐特征。
在常见的节拍中,二拍子和三拍子是其他拍子的基础,二拍子是强弱的均匀出现,体现了节奏的刚健性和平稳性,而三拍子则是强弱弱的不均匀出现,体现的是节奏的动力性和流畅性。因此,节拍训练应从基本的二拍和三拍开始。两个二拍结合产生了四拍。由于次强拍的出现,使本来相对短小的强弱交替延长了一倍,节奏就会更宽广舒畅,更具有歌颂性和抒情性。两个三拍结合产生了六拍子,一种是慢的,一种是快的。慢速的六拍基本情绪与三拍相似,只是由于次强拍的出现而使音乐的动感更强,也更加流畅。快速的六拍子由于其特殊的结构,每小节两个强拍的二拍子特性及强弱弱规律表现出的三拍特点,使快速的六拍子既具有平稳活泼的性格,又具有流畅动荡的特点。另外,还有二拍与三拍的结合产生的混合拍及只有强拍没有弱拍的一拍等等。节拍感的训练是节奏感训练的初级阶段,可以选用节拍感明确的节奏让学生感受到节奏是规范在节拍之中的,每一拍有几个音,每音之间的长短组合关系怎样,然后通过击拍、挥拍,身体律动等方式来体验强弱规律,从单拍入手全面掌握常用拍。在实际训练中,节拍往往是与节奏的训练交织在一起的,因此,节拍感的训练需要贯穿于节奏训练的始终,使学生由浅入深地在内心逐步形成一个敏锐准确的节拍感。
(二)节奏型的认、读、听、写训练
音乐中的节奏形态非常多样,节奏构成千变万化,但其基本形态归类起来并不很复杂。如果掌握了基本的节奏型,从简到繁,循序渐进,其他一些较复杂的节奏就不难掌握了。每一种节奏型都有各自的形态、名称、读法、写法。如在音乐中最常使用的节奏型有:均分型、附点型、切分型、组合型、连音型等。在实际教学中,还可以将每种节奏型进行内部组合并让学生加以记忆。例如,在参考综合各种方法后,对于基本节奏型可以分为以四分音符为一拍和以附点四分音符为一大拍两类。每一类又有五种划分,即:基本划分、附点划分、后附点划分和特殊划分(各种连音)。以四分音符为一拍的节奏型主要运用于四二、四三、四四等拍子中。以附点四分音符为一大拍的节奏型主要运用于八三、八六拍这一类型的节拍中。所有这些常用节奏型[1]一定要在训练中做到会认、会读、会听、会写。有的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对单个节奏型反应迟缓,造成顾此失彼,所以,一定要强化对节奏型的印象,把每个常用节奏型深深印在脑海里,只有这样才可能发展多个节奏组合的快速模仿与记忆。为了使学生掌握节奏型,首先,要使学生从道理上认清各种不同节奏型的基本形态和时值比例关系,然后能读出其音响;其次,不管是单纯的节奏练习还是乐曲中出现的各种节奏都能准确地听出来;最后,还要求能用正确规范的记谱法写出各种节奏。在这个过程中,良好的节奏记忆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节奏的记忆分为感性和理性两方面,所谓感性记忆就是学生不假思索,凭借自己对节奏的律动感觉,将所给的节奏快速念出,感性记忆主要适合于节奏模仿训练,但对太多的节奏组合,感性记忆则显得力不从心。理性记忆就是学生将所给的节奏型都做出反应并快速再现。理性记忆主要适合于节奏听记,但记忆过程略显呆滞,不利于多个节奏的组合记忆,所以,将两种记忆方式结合运用将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
有了一定的节奏基础和记忆方法后,先从简单的节奏组合开始练习,逐渐增加节奏型的难度和节奏组合的长度,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过渡,由基本节拍节奏向较难的节奏节拍过渡,由单声部节奏向多声部节奏过渡。这一切的训练都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练习,始终坚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以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
(三)节拍节奏的音乐性训练
音乐的节奏与旋律一样也需要有呼吸感和咏唱感。节奏可以独立表现一定的音乐形象,因此,所谓的节奏节拍感[2]并不是机械地表现时值长短或节拍重音。虽然这些也很重要,但它们只是节拍节奏感的一部分,它还应该包括如乐句的处理与起伏、节奏的语感、多声部节奏的交错与均衡、各种音符及休止符多种表现意义等等。这些内容从某种意义讲更为重要,因此,单纯的节拍节奏训练并不宜太多,应主张多在实际的音乐作品中进行技术练习。在节奏与音高组成的综合织体中培养学生的节拍节奏感,使学生在体会到节拍节奏的紧张度和动力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音乐倾向性,逐步提高对音乐的记忆力、鉴赏力和表现力,让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充满生命的节奏活力。这才是节拍节奏感训练的最终目的。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有声的世界里,与之相伴的就是音乐的灵魂——节奏。节奏无处不在,它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的骨架,每一首乐曲中都有它的存在,任何音乐都离不开节奏,学生在学习唱歌、舞蹈、器乐的活动中,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节奏。节奏是音乐的脉搏,节奏是音乐的精髓,是组成音乐的核心要素之一,是音乐生命力的泉源,没有节奏就没有音乐。培养学生音乐节奏感时让节奏和歌曲结合在一起,既能提高学生对歌曲速度的理解,也能加强乐感的理解及体验。由此可见,在音乐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是十分有必要的。在这几年的音乐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切感受到小学音乐教学应着重加强学生的节奏练习。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师有效地组织和引导,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把知识融入音乐实践中,从基础入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四)听说节奏训练
1.听节奏,让学生用耳朵去聆听,去感知各种各样的节奏。笔者播放平时生活中最常见的声音(如:火车声、汽车声、跑步声、钟声、走路声等),让学生猜一猜。由于猜一猜是学生的爱好之一,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很自然地把音乐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知道音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当播放火车鸣叫声:呜—呜—,学生一听就知道是火车的声音,听着听着便会将词、节奏脱口而出,同时对节奏的长短、强弱、高低掌握得也不错。此外,还让学生听一些乐曲。
2.说节奏,结合刚才听了声音节奏外,还让学生说说平时生活中还听到了哪些声音的节奏。此时学生就会畅所欲言,不知不觉中对节奏就有所感悟,慢慢增强了节奏感。
听说节奏训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听辨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音乐良好的感受能力和动口能力等,也为以后的视唱练耳打下了基础。
(五)模仿节奏训练
学生擅于模仿,模仿也是他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模仿成人的语言,模仿各种小动物的形态叫声,时而进行角色扮演等,他们都乐此不疲。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示范学生进行模仿,教师和学生都着眼于动作,学得会、做得像就达到了要求。为了学会这一技能,使参差不齐的学生都做到整齐划一,师生曾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训练、重复以达到要求,而以素质能力着手进行教学则可采用游戏法,以学生为主进行学习。首先,模仿的节奏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之中,由于学生个性各异,爱好不同,老师要给学生多示范,在示范时,必须要准确、规范、到位。在音乐声中完整地进行示范,使学生对音乐的动作有一个完整的印象,要求动作尽量不重复。生动有趣的动作常常使学生边做边笑,感到有趣。几乎每首歌曲都可用律动来表现。我们可以允许音乐课中“乱”一点,因为这种游戏活动既培养学生的创作力,又培养他们的记忆力和模仿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模仿节奏应抓住以下几点。
1.进行语言节奏练习。让学生从语言出发掌握节奏。以往的节奏教学中,教师往往不论音符时值的长短,一律用一个“哒”字把节奏念出来,如:2/4拍XX|X-|哒哒|哒-|
这种教学方法虽然简单,但由于各种音符的读法都一样,不仅使学生容易混淆,还易破坏他们学节奏的积极性。我们应当积极地从生活实例中寻找节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钟摆:XX|XX|
嘀嗒嘀嗒
火车开:XXXX|XXXX|
咔嚓咔嚓咔嚓咔嚓
小猫叫:XXX|XXX|
喵喵喵喵喵喵
等学生掌握熟悉后,再进行语言读说训练,如:念诗歌,做到有节奏的念。如二年级歌曲《我的好妈妈》,抓住节奏XXXX|XX|,让我亲亲你吧
先按这个节奏把歌词念出来,掌握之后再进行扩充延伸,如:
XXXX|XX|
我会洗衣服呀我会梳头发呀
XXXX|XX|XXXX|XX
大家一起跳舞跳舞跳舞跳舞
大家一起刷牙刷牙刷牙刷牙
再如:
XXX|XXX|XXXX|XXX(www.xing528.com)
还可以教师给出学生熟悉的节奏,XXXX|X0|,要求学生按节奏说一句话。
如:XXXX|X0|XXXX|X0|……我很喜欢你(爸爸回来了)
在练习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及创作兴趣,也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2.动作模仿。根据《拍手歌》编一些简单的节奏型,教师示范动作(拍手、拍腿、跺腿、拍肩等),让学生模仿,培养他们学习节奏的敏感性,让他们在实践中去感知节奏。如节奏型:
①师(拍手)XXX|XXX|
②(拍腿)XX|XXX|
③(跺腿)XXX|XXX|
④(拍肩)X—|X—|
3.语言动作同时模仿。教师有节奏地边说边做动作,利用多种节奏(如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等)给学生示范,学生模仿,培养他们动作的协调性。如:
①师(念)XXXX|XXX|
请你跟我|这样做|
(动)拍腿拍肩拍手拍手
②生模仿(念)XXXX|XXX|
我就跟你|这样做|
(动)拍腿拍肩拍手拍手
(六)读歌词节奏训练
有节奏地朗读歌词也能提高学生的节奏感。在音乐教材里,大部分诗歌节奏欢快简单,歌词押韵,适合学生朗读。在教唱每首歌曲时,让学生随电子琴伴奏或伴奏带进行朗读歌词,使学生熟悉这首歌曲的节奏、歌词,为学唱歌曲做好铺垫。
(七)用各种打击乐器训练节奏
敲敲打打本来就是学生的天性,学生们都表现出对打击乐器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学生,当将各种舞台打击乐器展现在他们眼前时,学生都瞪大了眼睛,非常地激动,迫不及待地想玩一玩。笔者及时捕捉他们这一份迫切,对他们进行各种打击乐器的节奏训练。
1.学习大鼓节奏
首先出示大鼓让学生敲一敲,听一听,并说一说大鼓的声音是怎样的?学生纷纷说:咚咚。教师在黑板上贴:大鼓咚咚。再采用自编诗歌节奏的教学形式来训练学生的节奏。
师示范:大鼓|唱○|咚咚|咚○|
大鼓|唱○|咚咚咚|咚○|
教法:
①师教一句,生学一句。
②生读上句,师读下句,比较两句有什么不同。
③师读上句,生读下句。
④学生用左手做大鼓,右手做鼓棒,拍击大鼓节奏,休止符用握拳表示,边说边拍。
⑤学生默唱拍击大鼓节奏。
⑥请几位学生上台敲大鼓,其他学生跟着默唱。
2.学习小鼓节奏
在学习小鼓节奏时,让学生区分大鼓和小鼓的声音,方法跟学大鼓节奏差不多,教师在黑板上贴:小鼓哒哒。同时出示小鼓节奏:
XXXX|XXX|XXXX|XXX|小鼓来唱歌哒哒小鼓来唱歌哒哒
XXXX|XXX|XXXX|X○|我们大家听哒哒小鼓来唱歌
3.通过学习大鼓、小鼓等打击乐的节奏,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象。除了认识的打击乐器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制打击乐器,可利用一些道具(文具盒、脸盆、碗筷等)去敲一敲,听一听,去创造自己的节奏。学生在学习打击乐器的过程中,一是感觉好玩,二是在不知不觉中初步感受到各种乐器的音色,还可以敲出不同效果的声音,可谓是一举多得。
(八)创编节奏
在学生熟悉节奏的基础上,采用打击乐器或动作进行大胆地创编节奏,在这一创编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以个性的参与去创造节奏。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他们可以试着通过合作、讨论、大胆地进行尝试。不论创编的效果如何,教师都要给予一定的表扬,不仅要表扬积极参与创编的学生,也要鼓励那些胆小,能力较弱的学生,发掘和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学习节奏是小学唱歌、舞蹈、视唱、器乐、欣赏等诸多学科的支柱,学生学习节奏时,只要有老师的正确引导,从课堂各个细节入手,循序渐进,潜移默化,才能确切地提高学生的节奏感,学生的潜力也才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些都是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在学生身上看到了一些成功,但也存在着不足之处,相信在新课程的指引下[3],只有不断地尝试新的教学样式和开拓新的教学领域,才能享受到音乐带给大家的无穷乐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