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来看,在孩子年幼时,家长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有效控制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当孩子到达一定年龄,就具备了“反抗”和“隐藏”的能力——尝试着和父母谈要求,甚至开始顶撞父母,以满足自己的“不正当”玩手机需求;或者对父母的要求打折扣,通过比较隐蔽的方式来玩手机,降低父母发现自己玩手机的可能性。通过上述案例来看,这个年龄大约为10岁,也就是大约相当于四年级学生。
对大多数四年级孩子而言,电子产品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当孩子的心思由学习转向电子产品时,家长不免就会紧张、焦虑、浮躁起来。那么,家长到底应该如何引导孩子合情合理对待电子产品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家长先来思考一个问题——
如果孩子不去使用电子产品,那么孩子可以做什么呢?
家长可能回答:预习、复习、写作业、阅读课外书、到户外运动,等等,都是特别有意义的事情,当然都可以做了。
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孩子为什么要预习、复习、写作业、阅读课外书、到户外运动呢?
家长可能会回答:预习、复习、写作业是重要的学习步骤啊;阅读课外书可以丰富知识、拓展视野;到户外运动可以强身健体……
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孩子知道预习、复习、写作业是重要的学习步骤吗?孩子有兴趣阅读课外书、到户外运动吗?
家长可能会回答:孩子都不知道这么简单的常识,我们还能做什么?
其实,我们想一想,当年我们做学生时,是否认认真真地预习、复习、写作业了?就算是现在,我们是否有阅读课外书、到户外运动的兴趣?已身为父母的我们,此时需要思考的问题是:我们是否帮助孩子认识到预习、复习、写作业是重要的学习步骤了呢?我们是否有效培养孩子阅读课外书或者到户外运动的兴趣了呢?
追问到这里,问题似乎无解。事实上,答案恰恰就在这里。
(1)我们要尽早规范孩子的学习习惯,具体包括:
首先,确定好日常学习时间。
家长与孩子一起商量:周一到周五学习的起止时间及周六周日学习的起止时间,要具体到分;这些时间都要明确,父母孩子都要清楚记得,最好能将时间表张贴到孩子的书桌旁边。确定好日常学习时间,我们就具备了帮助孩子规划生活学习的基础。
其次,确定好日常学习地点。
不管家庭情况如何,父母都要尽可能为孩子创造更适宜的学习地点。可以是客厅,可以是孩子卧室,可以是书房,但一定要确定,而且要尽可能符合孩子的身高要求,光线要好,空气要流通,要比较安静。
再次,确定好日常学习氛围。
比如,孩子学习时,需要较为安静的环境。此刻,家里就不适宜出现看电视、放音乐、高声谈论等行为,以免干扰孩子学习。此时,家长可以看看报、做家务或做感兴趣的事情,但不适合玩手机。
最后,确定好日常学习感悟。
孩子认真学习的感悟,和不认真学习的感悟,完全是不一样的。此刻,我们就需要强化孩子认真学习的感悟,让孩子通过强化这种感悟来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比如,孩子头天晚上做了认真预习的工作,那么第二天当孩子回来时,父母要及时问询孩子认真预习后的课堂学习效果如何,从而逐步帮助孩子养成认真预习的习惯及习得认真预习的方法。其他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与此类似。
(2)我们要尽早培养孩子发展兴趣,具体包括:
首先,了解培养孩子发展兴趣的意义。
一天,苏格拉底带着学生来到一片杂草地,然后问学生道:如何除掉这些杂草?有的学生说“用手拔掉”,有的学生说“用镰割掉”,有的学生说“用火烧掉”……苏格拉底告诉大家:除掉杂草的最好方法是种上庄稼,让庄稼来占据杂草的生存之地。
如果把孩子的心灵比作土地,那么兴趣就像庄稼,手机就像杂草——有些孩子之所以被手机所掌控,像奴隶一样被手机牵着走,就是因为缺乏某种强烈的兴趣。孩子的心灵一旦被杂草充斥,懒惰就会打败勤奋,消极就会打败积极,敷衍就会打败用心,其言将无凌云壮志,其行必少孜孜以求。于是,一个讨人嫌的孩子出现了。
这就是家长为何要大力培养孩子发展兴趣的意义。
其次,了解培养孩子发展兴趣的可能。
孩子一直处于成长之中,具有特别强的可塑性。同时,随着年龄的成长,孩子的兴趣可能处于变化中,也有可能集中在某一方面。此刻,我们要认真仔细观察,争取在孩子读小学前就确定孩子的主要兴趣,或者确定培养孩子主要兴趣的可能性。(www.xing528.com)
比如,如果孩子在某个方面表现出更多的专注和天赋,那么这个可能就会成为孩子主要的兴趣。我家小宝现在四岁多,能够在画画方面保持一个多小时的专注力,远远超过他在其他方面的专注力。我们认为,画画可以作为他目前的主要兴趣发展。
最后,了解培养孩子发展兴趣的智慧。
如前所述,孩子的兴趣可能处于变化中。此时,如何强化孩子的兴趣、让孩子得以保持兴趣就成了我们的重要课题。
比如,我们要尽可能多地让孩子接触有可能成为兴趣的领域——给孩子买些画笔,让孩子画一画;带孩子看看足球赛,让孩子体验体验;和孩子一起下下象棋,判断孩子能否被吸引……我们在细心发现孩子的兴趣的同时,要多让孩子体验不同领域。
比如,我们要多支持孩子的兴趣需求,少和孩子谈条件。某一天,孩子突然冒出个兴趣点,然后向家长说出来。此刻,家长会不会和孩子谈条件?家长可能会认为孩子一时心血来潮,于是就说出“要达到什么什么条件或完成什么什么任务才如何如何”之类的话语。孩子如果觉得太麻烦、达不到条件或完不成任务,可能就会放弃了。这实在是可惜。鉴于此,在孩子发展兴趣的萌芽阶段,我们最好能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需求。
比如,我们要多发展自己的兴趣,给孩子指一条路。兴趣是提升生活品质的调味剂,缺少兴趣的生活是索然无味的,缺少兴趣的工作仅仅是谋生工具。我们也要有发展兴趣,这样在无形中才能为孩子指明一条可供借鉴的道路。
(3)我们要尽早给孩子做好示范,具体包括:
客观地说,因为工作、联系、放松等需求,大多数成人都离不开手机了。但是,一旦做了家长,我们就不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和孩子在无形中“绑”在一起了,成为孩子模仿和学习的对象。为此,我们必须践行好“示范引领”的角色。
首先,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使用手机。
除了必要的接打电话外,我们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使用手机——不管是刷微信,还是逛淘宝、玩游戏,当我们表现出对刷微信、逛淘宝、玩游戏的浓厚兴趣时,自然而然就会吸引孩子的关注,让孩子也产生试一试的冲动。
这一点很难做到,但我们必须做到,否则我们凭什么理直气壮地要求孩子不使用手机呢?我们要让孩子看到“不被手机奴役”的父母。我们能做到吗?
其次,尽量保持手机的“清爽干净”。
我们的手机上如果安装了许多游戏软件,孩子一旦看到,当然就会心知肚明。此刻,我们说一万条理由,都没有什么用了,因为孩子已经把我们“看穿了”。我们要保持手机的“清爽干净”,削减手机的娱乐功能,不让手机的娱乐功能大于联系功能。
最后,尽量和孩子商定使用手机的规则。
我们不是想给孩子制定一个使用手机的规则吗?其实,我们也可以通过商定的方式,让孩子给我们制定一个使用手机的规则,该用的时候就用,不该用的时候就不用,给孩子做出一个遵守规则的示范,一让孩子对我们使用手机无话可说,二让孩子对我们有限制地使用手机的观念耳濡目染,从而为孩子使用手机奠定一些基本的思想基础。
(4)我们要尽早给孩子立好规矩,具体包括:
首先,帮助孩子树立正确使用手机的意识。
当孩子想到或看到手机时,我们希望孩子在手机面前加的动词是“使用”,而不是“玩耍”。为此,我们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使用手机的意识:手机可以用来做什么?手机不可以用来做什么?
手机可以用来做什么呢?打电话、发信息、视频聊天等,这是交流功能;听绘本故事、跟读英语课文、查找某些信息等,这是学习功能;导航、听音乐、计算器、拍照片、录视频等,这是辅助功能。这些功能,基本都是可以使用的。
手机不可以用来做什么?除了某些益智游戏外,用手机玩游戏是不被允许的;看直播、看图片、看影视作品等,也是不能被允许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旗帜鲜明地给孩子解释清楚,相信孩子是可以明白并接受的。
孩子使用手机,基本上都是“玩”,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不可以引导孩子知道手机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通过这方面工作,我们要让孩子认识到如何正确使用手机,从而在内容上做好把关。当然,孩子既然是“玩”手机,总要有一些内容,这需要我们把好关,有暴力倾向、色情信息、落后观念等的游戏或动画片,需要被摒除在外。
其次,帮助孩子规划使用手机的时间。
孩子使用手机,有时是不管时间的,什么时间都想玩,玩多长时间都不想停下来。此时,我们更需要帮助孩子规划使用手机的时间。一般情况下,早上的时间,非常宝贵,不适合使用手机;中午的时间,非常短暂,不适合使用手机;晚上的时间,比较充分,适合使用手机。因此,建议把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放在晚上。
需要说明的是,使用手机的时间点,一般是放在完成作业之后,特殊情况除外。确定了时间点,接下来就要确定时间长度,孩子小一点,使用时间就短一点,以五到十五分钟为宜;孩子大一点,使用时间可适当延长,以半小时为宜。
最后,帮助孩子制定使用手机的规则。
孩子使用手机,需要一定的规则来规范和约束。但是,规则不宜过于严苛,否则孩子难于达成目标,容易触发更多手机使用问题;当然,规则也不宜过于宽泛,否则就失去了规范和约束孩子的作用。
一般来说,手机使用规则,主要包括使用内容、使用时长、惩戒措施三个方面。在小学阶段,孩子使用手机,多半是“玩游戏”;进入初中后,孩子使用手机,可能是“与同伴交流”。在玩游戏阶段,家长可以陪同,适时引导;在与同伴交流阶段,家长不宜在场,否则有监视嫌疑,更何况孩子也需要有私人空间。对于惩戒措施,建议为“取消下次使用手机的权利”,不要牵涉太多方面,否则整个家庭的生活会因为手机问题而牵动。
一般情况下,在规则建立初期,孩子在触碰规则的时候,我们要适时提醒并反复给孩子讲道理,以争取孩子的理解和同意,而不要轻易利用惩戒权,要给孩子一个逐步适应的时间;在孩子初步理解规则后,我们仍要提醒,但同时要坚决执行惩戒措施,以帮助孩子树立使用手机的规则意识。何时坚决使用惩戒权,需要我们审慎把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