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问题学生怎样教-结果连续展现

问题学生怎样教-结果连续展现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有效的失败的角度来说,爱迪生的科学实验无所谓失败,因为每一次的实验都是一次必要的探索——通过不断探索现有设想的合理性来寻找合理性的设想。据男子说,当年上初中时因家庭贫困没钱没权,被张老师任意欺负、践踏尊严,张老师还多次把他踩在脚底下连踹十几脚并踹头,这对他的心灵造成了严重的伤害。目前,张老师尚未对此事发声。爱迪生为了发现合适的灯丝材料,前前后后约尝试了一万次。

问题学生怎样教-结果连续展现

当我们采用某种方法教育转化问题学生时,如果没有看到明显的教育效果,那么不要轻易否定这种方法,而要进一步思考是否运用得当、是否适合学生、是否遭遇阻碍因素等,最终达到优化教育方法的使用的目的。

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年轻记者在采访爱迪生时问道:“爱迪生先生,您目前的发明曾经失败过一万次,您对此有什么看法?”爱迪生微笑着说:“年轻人,我没有失败过一万次,我只是成功地发现了一万种行不通的方法。”

爱迪生是伟大的发明家,先后做了无数次实验,但并不能保证每一次实验都获得成功。这当然不是因为爱迪生的操作能力有问题,而是因为干扰实验结果的因素太多了。正是因为难度大,实验过程才更有研究价值。科学实验如此,教育转化“成长受阻”型学生亦是如此。

当然,爱迪生不会白做任何一次实验,而是主动地把前一次实验变成后一次实验的基础。这其中一个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前一次实验即使是失败(“无意挫折”和“有意试错”)的,但依然是有效的——第一次实验可以帮助消除第二次实验中相同的失败因素,或者可以给第二次实验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数据。

据此,我们可以归纳出有效的失败的概念:所谓有效的失败,是指通过发掘当下挫折或试错中的价值而逐步实现预期目标的方法论和思维方式。通过分析有效的失败的概念,我们不难发现有效的失败的价值。

一方面,有效的失败具有非认知价值。

对于所有人来说,失败不可避免。但毫无争议的是,我们可以从失败中学习。由此可见,我们可以以更积极的态度看待失败,并将当下的失败转化为未来的成功。其实,不管是失败,还是成功,只有发掘其中的价值,才能使未来的发展更具持续性。

另一方面,有效的失败具有认知价值。

在有效的失败里,失败和成功具有共同的本质属性,那就是是否具有有效性。失败具有有效性,我们可以从一个失败走向一个成功;成功不具有有效性,我们可能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失败。也就是说,成功与失败都是暂时的,可以相互转化,都能有助于未来的学习,其根基就是看我们是否能从中挖掘有效的认知价值(如下图所示)。同时,这也决定了有效的失败是一种动态思维,并不是静止不变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有效的失败同样是一种方法论。

从有效的失败的角度来说,爱迪生的科学实验无所谓失败,因为每一次的实验都是一次必要的探索——通过不断探索现有设想的合理性来寻找合理性的设想。也就是说,科学实验需要一系列循序渐进的尝试,并在此基础上达成预期目标。

事实上,我们同样可以把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看作是科学实验——寻找困扰学生健康成长的干扰因素及其解决办法。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过程就是实验过程;前一阶段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能为后一阶段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数据;教育转化问题学生就是科学实验,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直至找到困扰学生健康成长的干扰因素及其解决办法。当我们把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看作是科学实验的时候,我们便找到了一个明确的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思路,并引起诸多教育观念的变化。

首先,科学实验要求操作规范,教育转化问题学生同样要求操作规范。

有一则毕业20年的学生殴打老师的新闻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广泛关注。有位男子专门蹲守在街道边,待20年前教过他的张老师经过时,便将张老师的电动车推到路边的田地里,并先后对张老师辱骂、扇耳光达20分钟之久,同时还让同伴拍摄视频;而张老师在被打后不仅没有还手,还喏喏地说“对不起”。

这名男子为何这么痛恨当年的老师呢?

据男子说,当年上初中时因家庭贫困没钱没权,被张老师任意欺负、践踏尊严,张老师还多次把他踩在脚底下连踹十几脚并踹头,这对他的心灵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与此同时,一些自称张老师的学生的人说,他们当年上学时也被张老师打得很惨。

目前,张老师尚未对此事发声。不过,我们基本可以判断出,张老师当年确实打过学生,而男子说自己被打的原因是“家庭贫困没钱没权”,这样的话基本不可采信——至少在我身边,从未遇到或听说老师会因学生贫困没钱没权而殴打学生的令人发指的事情。

此外,不得不说的是,从无数事实来看,那些让老师动怒甚至动手的学生,肯定是在行为习惯上出现严重问题的学生。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是为老师开脱。恰恰相反,我是想告诉老师,即便学生非常过分,老师的言行也不能出格——不骂不打不侮辱,能自己处理的就处理,不能自己处理的就请求学校和家长支援,但千万不能突破底线。

也就是说,老师在和学生交往时,必须注意“操作规范”,怎样是好的,就严格按照好的方式去做。就像科学家做实验一样,他们做不成实验,但也不能随意改变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更不能把实验仪器砸了——熄灭酒精灯时,就要用灯帽盖灭,而不能用嘴吹灭;用蒸馏烧瓶时,就要加些沸石,以防爆沸;让金属钠与水反应,就要切绿豆粒大小的钠粒,否则真的会爆炸……操作规范,是科学家做成实验的基础;言行规范,是班主任教育好学生的前提。教育转化问题学生,尤其需要更规范的操作。

其次,科学实验需要不断探索,教育转化问题学生同样需要不断探索。

爱迪生为了发现合适的灯丝材料,前前后后约尝试了一万次。这种不断探索、永不放弃的精神,在教育转化问题学生方面尤其需要。不得不承认,对于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来说,一系列问题都因为班主任缺乏不断探索、永不放弃的精神而出现。

比如,在问题学生教育转化的过程中,班主任极容易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觉得学生油盐不进、顽固不化,不管怎样都教育转化不了,实在没有其他办法了,于是毫无争议地停止探索了;二是觉得该做的都做了,自己问心无愧,任由问题学生自生自灭,只要问题学生不是太过分,于是心安理得地把问题学生放弃了。

对于第一种情况来说,班主任可以反问自己:除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约之以法三板斧之外,我们用了多少方法?事实上,这三种方法是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最基础的方法,也是被经常且广泛采用的方法。但除此之外,班主任是不是还采用了其他方法?就像爱迪生一样,在确定一种方法无效的同时,班主任是不是已经开始寻找另一种方法了呢?

对于第二种情况,在面对问题学生时,班主任用心对待,取得心理上的安慰,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将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当成是一个课题,那么研究课题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问题一日不解决,那么课题的研究就永不停止,班主任是否有这种研究精神?事实上,如果只求得心安理得,那么班主任是很难做好教育工作的。

再次,科学实验会出现正常偏差,教育转化问题学生同样会出现偏差。(www.xing528.com)

在做科学实验的时候,即便实验人员的操作非常规范,也难以做到让两次实验结果完全一致。人员还是那些人员,仪器还是那些仪器,试剂还是那些试剂,操作还是那些操作,为什么就不能做到让两次实验结果完全一致呢?

这就是科学实验中的正常偏差。

比如,以称量0.01g氯化钠为例,我们即便用非常精密的分析天平来称量,也很难做到两次称量结果完全相同,或者说每次称量结果都绝对是0.01g。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事实上,对于非常精密的实验,实验环境温度的高低、风力的大小、光线的强弱等都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更不要说实验人员的操作了。

正因如此,不同的班主任在教育转化问题学生时,即便采用相同的办法,也很难达到完全相同的效果,这里有班主任的差异、学生的差异,当然还有环境的差异。也就是说,当我们采用某种方法教育转化问题学生时,如果没有看到明显的教育效果,那么不要轻易否定这种方法,而要进一步思考是否运用得当、是否适合学生、是否遭遇阻碍因素等,最终达到优化教育方法的使用的目的。

以尊重问题学生为例,有些班主任在批评问题学生时,面色铁青,声如炸雷,甚至还会指指点点。其实,在批评学生时,班主任是可以做到尊重的,面容温和些,让学生坐一下,声音小一点,不要在课堂上……批评和尊重并不矛盾,当我们认为尊重没有用的时候,实际上恰恰说明我们没有使用好尊重,以致出现了太大偏差。此时,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去否认尊重,而是要反思使用尊重的方式。

最后,科学实验有规律可循,教育转化问题学生同样有规律可循。

探究性科学实验,一般都需要控制变量,一次只变化某个因素,其他因素不变,从而达到探究该因素的影响的目的。如果一次变化两个因素,那么就无法确定每一个因素的影响,这是探究性实验必须要避免的误区。控制变量,就是探究性实验需要遵循的规律。

那么,教育转化问题学生有规律可循吗?

我觉得教育转化问题学生,必须遵循三大规律。

第一规律:关系规律。

不管哪种类型的问题学生,我们都需要和他们建立起相对友善的关系,其底线是师生之间不是敌对的。一旦师生进入敌对的关系,那么我们所做的任何工作都将是白费的,因为班主任此时的真实想法可能是如何让学生从班级消失,学生此时想的是班主任可能又在“整我”。

也就是说,班主任和那些问题重重的学生保持亲密的关系是很难的,任何让班主任与问题学生保持亲密关系的要求也是非人性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班主任不能和问题学生保持普通、和谐、稳定的师生关系。保持非敌对的师生关系,是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基础。这就是关系规律。

第二规律:了解规律。

问题学生的类型非常多,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更是五花八门。我们要想帮助问题学生走出成长困境,就必须找到那些深层次原因,以便能对症下药。这就是了解规律。

对于了解规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比如,以学生厌学为例,学生到底为什么厌学?这里面的原因太多了,学习压力大,学习效果差,学习信心不足,没有学习目标,在学校受到欺凌,老师不公正对待,父母关系不稳定,同学关系紧张,课堂教学无趣,网瘾严重,有了求学以外的人生路径……这么多的原因,我们是否能够准确把握?这是其一。

其二,我们如何去了解这些原因呢?观察、访谈、问卷?事实上,我们并非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所掌握的了解学生的科学方法并不多,这导致我们更趋向于凭经验了解学生,而这既是了解学生的参考,也是了解学生的陷阱。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能把观察、访谈、问卷等基本方法用好,就已经非常不错了。

第三规律:支持规律。

教育转化问题学生,最大的难度在于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支持——一种可给予学生新的体验的平台。学生有了与以往不同的体验,才能在内心深处产生真正改变的可能,这是治本的方法。我们可将这看成是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支持规律。

通常情况下,我们给予学生的支持是什么?说!除了说,还是说。在“不断说”的情况下,学生几乎没有任何新的体验。但是,有时我们除了说以外,似乎真的再也没有其他的支持了,更别说有效的支持了。

当然,班主任每天都要承担大量的工作,实在没有闲暇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支持。而这,正是“成长受阻”型学生难以转化的根源所在。如果班主任在比较轻松的状态下工作,那么可能更有精力和智慧来思考如何给学生提供支持。事实上,我们是可以做一些事情的。

比如,以英语学科厌学为例,我们是否可以在班级开展英语角、英语演讲、英语电影欣赏等活动?如果是个性化问题,我们是否可以建议家长多陪伴孩子观看英语动画、电影、话剧等?一方面为孩子创建英语学习的环境,另一方面让英语学习有更多乐趣,看能否帮助学生产生一些正面的学习英语的体验。

为学生寻找科学有效的支持,是教育转化问题学生最具挑战性的工作,也是教育转化问题学生最有力量的工作,值得我们慢慢琢磨。

教育转化问题学生,其难度是毋庸置疑的。正因如此,我们需要有实验研究的精神,需要用有效的失败的思维和方法,从而优化每一次的实验效果,同时充分挖掘每一次实验的价值,从“成功发现一万种行不通的方法”开始,直到寻找到一种行得通的方法,把每一步的工作都做得更加坚实,让每一步的前行都留下脚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