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多数问题学生来说,班主任需要给这些学生设计一些合适的角色,以便给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留有达成教育目标的载体。
在我所带的七(6)班中,小亮(化名)是一位表现比较复杂的男生。开学一个月来,小亮出现的问题主要有入学考试成绩处于班级倒数第一(老师知道,但并未向学生及家长公布)、偶尔迟到、经常在课间打闹、英语学科不交作业、大部分自习课捣乱、屡屡在课堂上胡乱接话、在某次放学时鼓动别人打架、在部分老师面前无理狡辩过等;当然,小亮也表现出一些优点,比如性格非常开朗、胸怀相对宽广(同学们经常开他玩笑,他也不计较)、人缘比较好(不管男生女生,都经常和他一起说笑、玩耍)等。
让我对小亮有更深入了解的,是小亮在是否担任合作小组组长中的表现。
根据我班合作小组组长初选条例,全班学生每人投三票,选出心目中自认为最优秀或最适合担任合作小组组长的学生。在这次选拔中,小亮的票数位居前八名,在初选范围之内。为了选出真正能胜任的合作小组组长,我告诉进入初选的学生,给他们二十四小时的考虑时间,二十四小时后给我明确答复;在这段时间内,可以和父母、同学、朋友沟通,但最终必须由自己做决定。
二十四小时后,我专门组织召开了初选学生的会议。在会上,我提醒学生,担不担任组长完全是个人意愿,我希望他们担任组长,但绝不会强求他们担任组长;同时,我要求每一位初选学生进行表态,明确自己是否愿意担任合作小组组长。在轮到小亮的时候,他比较犹豫,说还没有完全想好,问我能否再给一点思考时间。对此,我说可以,并希望他能在下午放学前告诉我最终结果。
在下午放学前,小亮找到我,说愿意担任合作小组组长。我提醒他要思考清楚,他说完全想清楚了。我说担任合作小组组长需要承担更多工作、需要接受更多约束、需要达成的目标更高。小亮说,他确实想清楚了,愿意担任合作小组组长。
小亮的这次表现,让我对他有三点认识:一是他的人缘确实比较好,否则不会得到位居前八名的票数;二是在关键事情上,他还是比较慎重的;三是他在内心还是向往优秀的,虽然他平时表现得懒懒散散的。
此外,在平时和小亮及相关学生、科任老师的交流中,我得知:小亮之所以不交英语作业,原因是小亮的基础非常薄弱,他没有足够能力做作业,但又比较懒散,不愿意花更多功夫来补弱;而在语文和数学等课堂上,小亮比较积极主动;在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小亮开始变得自由散漫;小亮的父母,已经对他没有太多的期望;在心理健康调查中,小亮在学习压力、性格偏执、敌对心理、人际障碍、抑郁焦虑、自我强迫、情绪不稳等诸多项目中均表现正常,丝毫看不出有任何心理问题。
基于以上对小亮的认识,我认为小亮的主要问题为懒散(英语基础差,但又不愿意额外付出等)、自控力差(课间打闹、自习捣乱、课上接话等)、缺乏明确追求(向往优秀,却又表现得懒散等)三方面。对此,我希望看到勤奋、自律、有明确追求的小亮,这三点应该是小亮的成长目标,当然也是我的教育目标。
那么,我如何才能达成这些教育目标呢?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小亮的勤奋、自律、有明确追求三个成长目标中,有明确追求是核心目标,因为人一旦有了明确追求,一般就会主动勤奋、主动自律起来;或者说,有明确追求,是小亮主动勤奋和主动自律的动机基础。鉴于此,帮助小亮找寻明确追求,成了教育转化小亮的首要工作。
那么,我如何才能帮助小亮找寻明确追求呢?
首先,在长期愿景及短期目标制定中,有意关注小亮的表现。
我班开展了时光宝盒活动——让学生在彩纸上描绘一个九年级的自己(包括成人、成才、成事三方面),同时把纸条折叠成小船(从此岸到彼岸之意)、飞机(飞向梦想之意)或爱心(心想事成之意)等形状,然后将所有学生的纸条共同保存在一个铁盒子里并密封起来,拟在三年后的毕业典礼上打开。在开展这个活动之前,我找到小亮,问他能想象出三年后自己的样子吗?他说想不出来。我提醒他可以从成为什么样的人、打算强化哪些兴趣爱好、考取什么类型的高中等几方面思考;在开展这个活动的时候,我走到小亮面前,提醒他要严肃一些、认真一些,因为这个活动特别神圣。
时光宝盒活动相当于帮助学生梳理个人的长期成长愿景。为了把长期成长愿景具体为一个又一个小目标,我班还开展了制定月度学习目标的活动,主要是根据学校月考制度,规划好自己的学习目标。在这次活动中,小亮并没有把自己的学习目标张贴在学习目标栏中。我问他为什么没有张贴出来,小亮说他不能确定自己的起点在哪里,也不知道自己该有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所以还没有制定出学习目标。听到这,我给他提出了三个建议:一是霸气点,比如说总成绩进入班级前三等;二是中庸些,比如说总成绩进入班级前百分之五十等;三是先不制定目标,但要勤奋学习,看自己真实的起点到底在哪里。
上述两项目标制定活动都是班级的集体活动,但是在开展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我有意关注了小亮的表现,并给予他及时指导。这是我帮助小亮找寻明确追求的隐形措施,虽然这些措施并不是为了小亮一个人来设计,但我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还是特别用心地做了很多铺垫工作,及时将对小亮的帮助穿插在班集体活动中,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小亮的个性化教育。
其次,利用合作小组组长角色,帮助小亮拟定组长标准。
合作小组组长在平常的班级运转中,不仅要管理,还要有示范。既然是示范,那就要有一定标准,否则如何才能认定是否胜任组长工作呢?为此,我要求小亮做三个工作:一是对自己进行“全身体检”,检查自己存在哪些问题,有必要做全面整改;二是密切注意其他三位成员的表现,在看得见的地方,不能比他们做得差,或者说不能比其他三位成员的表现都差;三是做人做事要有底线,不能突破底线,比如说迟到、旷操、上课睡觉等。
事实上,对于小亮来说,合作小组组长角色,既是一种自我成长期望,也是一种自我成长约束;既是一种同学、老师、家长对他的期望,也是一种同学、老师、家长对他的约束。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对小亮的合作小组组长角色的处理方法必须要慎重——一般来说,我需要持续鼓励小亮担任好这个角色,不能让小亮把这个角色“演”砸了;即便迫不得已用到合作小组组长自然淘汰制度(比如出现打架斗殴等严重违纪行为、连续两周量化考评分数位居班级倒数前三位、总成绩位居班级后百分之十等),也要有另外类似的角色来替代这个角色,不能把小亮推到破罐子破摔的难堪境地。
也就是说,对于多数问题学生来说,班主任需要给这些学生设计一些合适的角色,以便给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留有达成教育目标的载体,或者说班主任对问题学生寄予希望的联结,再或者说班主任要有一个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有力抓手。否则,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转化,极有可能流于空对空的形式主义中。
最后,根据小亮的实际情况,引导小亮进行初步的生涯规划。
一般来说,对未来有清晰规划的人,都会用心做事的;对于学生来说,道理亦是如此。七年级的学生,面临身心发生巨变的成长期,已进入自我同一性确立的起始阶段。此刻,青少年对自身的关注变得更加敏感,开始思索“我是谁”“我是怎样的人”“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等问题。(www.xing528.com)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就意味着个体对自身有充分的了解,能够将自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确立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观念,并对未来自我的发展作出比较成熟的思考。如果青少年不能达到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就有可能无法“发现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和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通过实践来看,生涯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确立自我同一性。在生涯教育中,老师需要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促进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正基于此,我在与小亮的日常交流中,注重和小亮谈“你觉得自己有哪些优点”“你觉得自己有哪些爱好”“你觉得自己有哪些特长”“你觉得自己适合做什么”“你觉得自己将来想做什么”“你觉得自己将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打算怎样去做”等话题,引导小亮进行初步的生涯规划。
以上是我教育转化小亮的具体设想及实践。
那么,我为什么按照这种方式来教育转化小亮呢?
我主要将设计方法用在了教育转化问题学生上。设计方法以解决方案为导向,以事物品质的持续提升为目标,以开展创意设计与实践为手段,既能积极改变个体的信念系统,又能触发个体的创意。
此外,设计方法不是单纯地从某个问题入手,而是从目标或者是要达成的成果着眼,通过对当前和未来的关注,同时探索问题中的各项参数变量及解决方案,使通往目标的路径得到优化,从而理性地分析和找出最合适的解决方案,即解决问题的起始点。
在教育转化小亮的过程中,我就是运用了设计方法,具体内容如下——
从上述表格可以看到,在采用设计方法教育转化小亮的时候,我并没有纠缠于某一个问题的解决中,只是根据问题确定了教育目标,然后将重点放在为达成教育目标而如何设计解决方案上,把消极的问题解决变为积极的目标达成,改变了问题学生教育转化的传统路径。
也就是说,设计方法需要思考问题及问题解决,但对问题及问题解决的思考是以达成更高层目标为基础的,并不受限于问题的解决,而是跳出原有问题解决的模式,同时进入更高层目标的实现方案的设计中。由此可见,在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应用中,设计思维可以帮助班主任摆脱学生问题本身的束缚,让班主任进入更积极主动的目标实现中,根除了传统问题学生教育转化的消极被动的弊病。
比如,某学生屡屡迟到,传统做法可能是:了解学生迟到原因,帮助学生找到避免迟到的方法,同时辅以必要的惩戒。而设计思维的做法可能是:引导学生对人生有目标,对学习感兴趣,对班级有归属感,对交往有渴望等,然后再根据这些更高层目标设计解决方案。
那么,如何应用设计方法来教育转化问题学生呢?
从上述表格可以看出,设计方法在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应用中主要包含四步。
首先,明晰学生的现状。
在这一步中,班主任必须通过问卷、谈话、测试、观察等各种途径来全面、客观了解学生,不要因为某些严重问题而看不到问题学生的优点,也不要因为某些恶劣后果而不能客观评价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有着鲜活的生命,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都是错综复杂的,需要我们小心翼翼地明晰。
其次,拟定教育目标。
明晰学生的现状之后,我们就知道学生“缺什么”了。学生“缺什么”,就需要“补什么”。而这个“补什么”,就是我们的教育目标。需要说明的是,古人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告诉我们,给学生“补什么”必须以尊重为基础,或者说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也就是说,在“补什么”之前,必须先“补足够良好的师生关系”。
再次,确定核心目标。
每一位问题学生背后,都有一个特别深层次的原因,这个深层次的原因,会诱发一系列问题。在确定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目标后,我们要拨云见日,发现那个深层次的原因,并根据这个深层次原因而确定核心教育目标,以便解决根源性问题,把力量用在刀刃上。根源性问题不解决,所有工作都是隔靴搔痒。
最后,设计解决方案。
确定核心目标后,我们就要从核心目标的达成出发来设计解决方案了。这里的解决方案,一定是基于帮助学生成长的愿景而设计,具有“准”“远”“系统”等特点。准,就是一定要找到根源性问题,不要找错了病因;远,就是要尽可能往前看学生的经历,尽可能往后看学生的未来;系统,就是解决方案不是单一的,而是持续一定时间的系统方案。
总之,设计方法是一种新型思维方式,在问题学生教育转化中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在应用设计方法教育转化问题学生时,最好先从典型案例出发,以便充分体会设计方法在教育转化问题学生方面的精妙之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