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突破常规评价,教你解决问题学生

突破常规评价,教你解决问题学生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可的爸爸妈妈过来了。可以说,小可是在不断的打骂中长大的。小可之所以死不承认错误,其实是因为想保护自己。同时,在进入青春期后,小可的逆反心理增强。事实上,小可的爸爸妈妈未能在小可的内心种下温情的种子。按照一般的观点来看,小可不仅违反了校规校纪,而且激烈地顶撞了老师。既然问题学生不同于普通学生,老师就不能以普通学生的标准来评价他们。

突破常规评价,教你解决问题学生

问题学生是在错乱、失败和纠结的心路历程中长大的,需要老师给予更多同情和宽容,这是教师职业态度的必然要求,每位教师都应有这样的悲悯之心。

小可(化名,高二男生)违纪使用手机的案例,被我校学生处领导作为典型案例在全校班主任大会上分享,希望全体班主任掌握解决这类案例的策略。

某天晚上,小可在宿舍准备上床睡觉时,其手机突然从口袋里滑落到地板上!而这一切,恰巧被生活指导老师看在眼里。于是,生活指导老师走进去拿手机。

就在生活指导老师伸手去捡起手机的瞬间,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

小可竟然从二层床上直接跳下来,用力挡开生活指导老师的手,迅速将手机捡起来并装进口袋里。生活指导老师让小可把手机交出来,小可矢口否认:那不是手机,你看错了。

第二天,班主任约谈小可,小可依然坚持说他没有玩手机。班主任问他滑落的东西是什么?小可只是一个劲地说那不是手机,并声称“生活指导老师冤枉了他”。生活指导老师是眼睁睁地看着小可把手机捡起来的,小可竟然还拒不承认。对此,班主任很无奈,于是在和生活指导老师商量后,把小可的问题反馈到了学生处。

学生处主任在找小可谈话的时候,小可的态度非常坚决:我就是没有手机,生活指导老师看错了。学生处主任因觉察到小可的态度不够端正,有点生气地对小可说道:“你这是什么态度?先站着反思一会儿!”谁也没想到,小可非常激动地质问道:“我又没有犯错,你凭什么让我反思?”说完,小可头也不回地跑出去了!于是,老师们满校园地去找小可……

原来,小可在校园内转了一圈后,跑回教室上课去了。

小可平时表现如何呢?

生活指导老师说,小可几乎每天晚上在就寝后都会说话,几乎每一次值日时都不能按质按量做好值日工作。每当问他时,他总是能找出这样那样的理由来证明自己的无辜和冤屈。每一次小可出现问题后,生活指导老师都会耐心地教育他,但事后小可依然我行我素。生活指导老师表示,小可的问题,已经完全超出了他能解决的范围了。

班主任说,小可经常在教室内玩电脑。每次被发现玩电脑时,小可要么说他没有玩,要么说他是看别人玩,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有一次,小可在教室内疑似玩手机,班主任走到他面前时,他把课桌洞堵得严严实实,并说班主任无权搜查他的私人物品。班主任也表示,小可虽然不犯大错,但小错不断,对小可的教育也到了心力交瘁的地步。

小可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

小可的爸爸妈妈过来了。他们对小可的现状不仅头疼,而且还特别心痛。他们很诚恳地说,小可在家里也是油盐不进的,动不动就会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他们对小可也是没有任何办法,除非他爸爸再揍他一顿。原来,从小时候起,小可的爸爸对小可的要求就特别严格。小可只要一犯错,他的爸爸就会狠狠地揍他一顿。可以说,小可是在不断的打骂中长大的。小可长大后,开始频繁顶撞其爸爸;就在这个暑假,小可还和他爸爸对打了呢!

从小可的成长环境及实际表现来看,小可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惯性:每当犯错时,他就会极力推卸责任。他为什么要极力推卸责任呢?显然,从小的经历让他明白,他一旦坦白错误,就会被暴揍一顿。这种从小就屡屡被暴揍的经历,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浓重的阴影:承认错误,就意味着付出沉痛的代价;死不承认错误,说不定可能会被免于惩罚。小可之所以死不承认错误,其实是因为想保护自己。(www.xing528.com)

同时,在进入青春期后,小可的逆反心理增强。在意识到自己具备一定的反抗能力后,小可变得更加逆反,并从逆反中“尝到了甜头”。在逆反中尝到了甜头的小可,每当遇到问题时,都不会轻易配合师长的谈话和教育,有时甚至会采用强硬的态度来应对。小可错误地认为,他越强硬,就越有机会逃避责任,最终受到的伤害就越少。于是,他在感到来自他人的威胁时,一般都会强硬地对抗。

事实上,小可的爸爸妈妈未能在小可的内心种下温情的种子。小可既没有感受到更多的温情,也不知道在和他人相处时除了封闭自己、强硬对抗外,还可以坦诚相待、温暖相处。也就是说,小可的爸爸妈妈对待小可的不良方式,不仅让小可受到了深深的伤害,而且让小可养成了错误的与人交往的方式,渐渐地远离了坦诚、友善、温暖……

显而易见,小可是一位受害者。

客观地说,小可是一位“病人”。

对于受害者来说,老师需要给予同情和宽容。按照一般的观点来看,小可不仅违反了校规校纪,而且激烈地顶撞了老师。此时,如果老师和小可较真,那么就特别容易产生不良的情绪。试想一下,小可的态度不友善,老师的态度也不友善,这样就把解决问题的所有通道都关闭了——良好的关系是教育问题学生的基础。此刻,老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小可越顶撞,表明他在内心受到的伤害就越大,小可就越需要老师的同情和宽容。哪一位学生不想品学兼优?哪一位学生不想得到师长的鼓励?哪一位学生不想广受同伴欢迎?问题学生之所以没有做到,不是因为他们不想做到,而是因为他们在内心找不到更适合的方式来达成目标。他们是在错乱、失败和纠结的心路历程中长大的,需要老师给予更多同情和宽容,这是教师职业态度的必然要求,每位教师都应有这样的悲悯之心。

对于“病人”来说,老师要用科学的方法救治和帮助他们。如何消除小可内心的阴影?这是老师需要深入思考的专业问题。当困难出现后,一切的指责和埋怨都无济于事,除非要把小可从班级和学校赶出去,老师才能“眼不见为净”。作为教书育人的老师来说,这样的选择显然是不能维护教师职业尊严的。当然,学生“病了”,老师即便想办法治疗,也不见得能治疗好。但是,治不好和不去治是完全不同的。在面对“生病”的学生时,老师需要不断尝试新方法去治疗,以期能治愈“生病”的学生。事实上,对于那些品学兼优、身心健康的学生来说,老师对他们的意义或许是一盏明灯,指引他们向更光明的方向前进,这是教师对学生未来的锦上添花;对于那些品学堪忧、身心有恙的学生来说,老师对他们的意义或许是一架梯子,挽救他们于漆黑悲凉的人生深渊,这是教师对学生未来的雪中送炭。显而易见,对问题学生的雪中送炭,更能彰显教师的专业水平,更需要教师不断探索。

从以上两个角度来看,问题学生都不同于普通学生,他们一般有着极为特殊的童年经历、消极的生命体验或濒于扭曲的心理特征。既然问题学生不同于普通学生,老师就不能以普通学生的标准来评价他们。当以普通学生的标准来评价问题学生时,老师就会陷入许多不良情绪中。不以普通学生的标准来评价问题学生,这既是教育的需要,也是科学看待问题的明智选择。当然,老师绝对不能明晃晃地给问题学生贴不正常的标签,但的确需要在内心客观看待问题学生。不以常人的标准评价问题学生,而以平常心对待问题学生,当然也是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前提。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某天问题学生顶撞老师了,而老师很在乎问题学生让自己丢了面子,那么还如何能同情、了解、帮扶问题学生呢?如果老师把问题学生的顶撞理解为问题的呈现,而不是把问题学生的顶撞看成是一般意义的顶撞,那么老师就不会产生太多不良情绪了。对于问题学生,老师的确需要看到他们的特殊性,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得更有针对性。需要说明的是,不管是习惯型、品德型、学习型、心理型等问题学生,他们的内心深处都是有一个特殊的“结”的。对于这个特殊的“结”,是人和人不同的关键之所在。每一位问题学生都有着不健康的成长环境,都或多或少表现出“成长病”的症状。问题学生实在需要老师们区别看待,切不可一视同仁。

比如,对于习惯型问题学生来说,他们的习惯为什么不好?我们深入了解之后就会发现,他们在童年时,父母可能包办代替得太多了,以致这些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丧失了很多自主成长的机会,不能独立地把事情做好;抑或父母对他们的要求太严厉了,凡事都要紧盯着,做不好就批评、呵斥,这样他们在内心肯定会有不配合甚至是剧烈抵触的情绪的,并因此慢慢地变得慵懒、拖沓、分心。让学生转变为问题学生的这个“结”,可能是温水煮青蛙般的温柔伤害,也可能是狂风暴雨式的摧残毒害。这个“结”,让问题学生区别于普通学生,也提醒老师要区别看待问题学生。

此外,鉴于生理和心理上的遗传因素不同,每个人的心智、性格和健康等,在生来就是不一样的。再加上后天家庭结构、成长氛围、童年经历等不同因素,每个人与他人在心智、性格和健康等方面相比,就更千差万别了。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学生与普通学生之间是这样,问题学生与问题学生之间也是这样。这也告诉我们,对待问题学生不可一视同仁,对待同类型的问题学生也不可一视同仁。

比如,同样是厌学型问题学生,甲同学厌学的原因可能是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不愿意勤奋学习;乙同学厌学的原因可能是求学前期是努力学习的,但是学习效果一直比较差,于是自暴自弃;丙同学厌学的原因可能是家长的要求太高了,家长经常苛责他,却几乎从来不鼓励他,他因此被压垮了;丁同学厌学的原因可能是某次因故没有做完作业,而老师不分青红皂白就严厉地批评他,于是丁同学逐渐对学校产生了厌烦情绪……每个厌学型问题学生背后,都有一段带给他们深刻印记的特殊经历。

由上可见,不管是从遗传的角度,还是从问题学生形成的原因来看,问题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问题学生的与众不同,要求老师在看待问题学生时,首先要做的就是从问题学生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学生——用问题学生的眼光分析问题学生的问题,用问题学生的标准评价问题学生的问题,用问题学生的需求指导问题学生的问题。如此一来,老师才能更敏锐地发现问题学生的问题,才能更坦然地接纳问题学生的问题,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学生的问题。面对问题学生,老师需要这样特别而又客观的问题学生视角。

蔡元培曾说:“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无法选择学生,但可以选择为学生的将来多想一点、多爱一点、多做一点。万一问题学生因为我们的辛勤且智慧的工作而健康成长,我们在内心肯定会笑出花来的。而这一切的基础,都是我们不能以常人的标准来和问题学生那种“当下给人带来麻烦、让人操碎了心、令人心烦意乱”的一言一行斤斤计较。面对问题学生,我们要想得更透彻一点,看得更长远一点,做得更高端一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