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班主任都不要轻易触碰学生的底线,给学生留有正视成长的缓冲地带,也给自己教育转化学生留下充足机会。
一直以来,在问题学生教育转化的过程中,班主任劳神费力,多是以同情者、陪伴者、拯救者甚至是受害者的身份出现。但这是事实的全部吗?
在读大学时,我的同学小娟(化名)曾讲述过她读高中时的真实经历,如今看来,这段经历依然能给我们带来震撼。
在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中,小娟考了558分(总分为750分),其中英语接近满分,但数学偏弱,总体成绩在全县同届毕业生中处于中等偏上的位置。为了能在高中阶段全身心投入学习,小娟请求父母为自己在学校旁边租了一间环境特别好的房子。整体来看,小娟的成绩虽然只能处于中等偏上位置,但小娟努力学习的决心是非常坚定的。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准备入读高中的那个暑假,小娟被确诊为乙肝病毒携带者,而这个消息也不胫而走,一些初中同学都知道了小娟患病的事情。按照常理讲,小娟的病并不会传染给别人,周围的人也没有必要恐慌。然而,在新学期开学后,原本打算和小娟住在一起的一位初中同学找个理由离开了,而这位同学忍不住又把小娟患病的消息告诉了别人。这样,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小娟是乙肝病毒携带者这件事情。
接下来,小娟遭受到一连串的打击。
一些同学默默地不和小娟一起走路,不和小娟一起吃饭,不和小娟一起说话。有一天,学校旁边的小餐馆老板,悄悄地找到小娟,请求小娟不要再来餐馆用餐了,以免其他同学都不来这里吃饭了。听到这些,小娟感到了特别孤独、悲凉,第一次萌生了退学的念头。
小娟父母不得不再次带着小娟到医院检查,以确定小娟是否可以继续求学。医生明确告诉小娟,她只是乙肝病毒携带者,是不会把病传染给别人的,同时鼓励她按照要求进行常规体检和积极治疗,就能保证身体和正常人一样,并告诫她不要有任何心理负担。
听了医生的话后,小娟打消了退学的念头,继续坚持在学校求学。此外,小娟父母也宽慰小娟,既然医生说乙肝病毒携带者并不会把乙肝病毒传染给别人,那么小娟就没有必要对同学感到愧疚,也没有必要理会别人的风言风语,做好自己的学习就好了。而小娟,也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打算把所有心思都用在学习上,虽然仍然面临着非常大的压力。
就这样,小娟小心翼翼地认真求学,虽然经常遭到别人的歧视,但一直在坚持着。此刻,小娟多么需要温暖的鼓励啊;此刻,小娟又多么害怕冰冷的疏远啊!谁,能让小娟更有力量地坚持下去呢?谁,又会让小娟放弃颤巍巍的坚持呢?
就在此时,小娟的班主任不合时宜地出现了。
在一次换座位时,一些同学不想坐在小娟周围。小娟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就私下找到班主任,说自己想坐在教室后面的角落里,以免对同学产生任何影响。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班主任随后毫无顾忌地在班级公开说道:“既然大家都怕小娟的病会传染给自己,那么我就让小娟坐在教室后面的角落里吧!”
小娟说,她没有想到班主任会公开说自己生病的事情,更没有想到班主任也是以一种歧视的语气来说这件事情的,班主任丝毫没有为小娟说一句理解、支持、鼓励的话。这让小娟伤透了心。顿时,小娟明白自己已经彻底被孤立了,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
于是,小娟开始不听课(或者实在做不到专心听课了),开始不交作业,开始被老师们点名批评,开始被罚站,开始逃学,完全变成了一位让人讨厌的“成长受阻”型学生,走上了一条永远无法愈合伤痕的路。
熬了一段时间之后,小娟再也无法忍受这种压抑的生活,强烈要求父母给自己办退学手续,并以“再让去上学,我就跳楼”的话语来威胁父母。父母实在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同意了小娟的退学请求,而小娟最终因为班主任的不当言行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
在听了小娟的案例后,我在想,如果小娟的班主任在得知小娟是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消息后,能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那么情况会有什么不同呢?
首先,班主任及时给予小娟必要的鼓励。在得知小娟的情况后,班主任表现出对小娟的同情、理解和支持,同时鼓励小娟乐观向上,积极应对疾病带来的困扰。如此,小娟在心理上就会获得安慰,而这可能是小娟在学校内为数不多的强有力的安慰,因为很多同学都在歧视小娟,而小娟也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得不能再狭小的空间内。
其次,班主任利用网络等手段帮助小娟获得科学防护疾病的知识。比如,班主任可以当着小娟的面,通过电脑搜索关于乙肝病毒携带者的防护知识,帮助小娟制订防护计划,既做到对小娟的关爱,同时也做到对全班其他学生的保护。如此,小娟在心生感激的同时,必然会更注重对自身健康的呵护,因为班主任的话极有可能比医生的话更暖人心。
再次,班主任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创造正确的班级舆论氛围。在班级出现残疾、疾病、家庭变故等重大问题后,班主任均有必要找机会通过演说、班会、谈话等形式来创造正确的班级舆论氛围,一方面要体现出对当事学生的强力支持,另一方面要引导其他学生正确对待同学们的悲惨遭遇。如此,班主任就帮助小娟创造了更轻松、更友好、更温暖的生存环境了,这必然大大减少小娟的心理压力。
最后,班主任密切关注小娟的动态并适时给予疏导。对于小娟面临的人生遭遇,班主任不可能一劳永逸,而是需要根据小娟的日常状态给予适时的疏导。比如,在班级开展重大活动时,班主任可以鼓励小娟大胆参与;当小娟在各方面有出色表现时,班主任热情地表扬小娟;在小娟遇到困难时,班主任及时帮助小娟出谋划策……总之,班主任要怀悲悯之心,对小娟温暖点,以呵护小娟更容易受伤的心灵。如此,当小娟遇到困难时,班主任就能及时伸出手拉小娟一把,从而帮助小娟坚定地走在求学的道路上。
……(www.xing528.com)
倘若小娟的班主任真心能按照上述四方面来做,那么小娟还会迫于形势而退学吗?我想,小娟的班主任果然那样做,不仅极有可能会帮助小娟顺利走完高中求学路,甚至还能帮助小娟考进理想的高等学府。如此一来,小娟的人生将会完全不一样。
通过这样的对比,我们就不难发现,我们虽然不能把小娟退学的责任全部推到班主任身上,但至少可以确定班主任是压倒小娟的最后一根稻草。换言之,小娟的班主任不仅没有起到任何正面作用,反而还在小娟成为“成长受阻”型学生的道路上狠狠地用了一把力!
原本要教书育人的班主任,现在反而成了伤害学生的罪魁祸首。
这是多么无知,又是多么可恶的班主任啊!
由此,我们在感到心有余悸的同时,也不禁要思考:在“成长受阻”型学生形成的过程中,班主任可能会起到哪些“助推”作用,又该如何避免呢?
首先,班主任给予学生消极暗示,给学生贴问题标签。
比如,某学生连续迟到了两次。在第二次迟到的时候,该学生说的理由是“电梯坏了,而自己家住在第二十五层楼,所以耽误了不少时间”。这算不算比较客观的原因?当然算。仔细想一想,我们就可以发现其中的道理:从第二十五层楼走下来,需要多长时间?
一般来说,这可能需要七八分钟的时间。此外,再加上因为这种突发情况而造成的情绪变化,学生在慌慌张张中可能更容易出现一些行动迟缓的言行。班主任如果考虑不到这一点,就批评学生“时间观念差,纪律意识淡薄”,真的会在无意中给学生贴上了问题标签。
问题标签有什么危害呢?
问题标签的危害在于,当班主任给学生贴上问题标签后,多数学生可能就会从生活实际中寻找一些例子来证明班主任的“正确”。一旦学生用举例法证明了班主任的“正确”,以后就会默认自己的这种问题标签,并坦然地接纳这种类似的问题行为,久而久之就会产生难以改变这种问题行为的心理,从而让这种问题行为趋于常态化。这和“好孩子是夸出来的”道理是相似的。
其次,班主任放大问题的影响,强化学生的问题行为。
比如,某学生早恋了,班主任就像预言家一样,说学生用于学习的时间会减少,学生学习的精力会分散,学生的情绪可能会出现很大波动,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学生的学习成绩会一落千丈,学生的人生会遭遇更多挫折……
类似班主任的逻辑是:通过对不良后果的放大呈现,让学生害怕、忧虑、警醒,从而引导学生有错必改、有错早改。从表面上看,这种逻辑有一定道理。但是,这种逻辑是基于一种一厢情愿的假设:此时恋爱是不适宜的,恋爱必定会影响学习,且当下的学习比恋爱更重要。绝大多数班主任当然都会认可这种假设,但是绝大多数学生会认可这种假设吗?事实上,不少中学生不顾一切地步入爱河,正是因为他们不认可这种假设,否则他们就不会谈恋爱了。基于此,班主任棒打鸳鸯的行为,多半会让鸳鸯的相互吸引力更加强劲。
然而,上述放大问题的影响的逻辑,对于不认可逻辑背后的假设的学生来说,更像是一种调味料,让学生在心底产生挑战班主任推理的叛逆念头,从而强化了学生的问题行为,甚至会让学生产生我行我素甚至是破罐子破摔的试错心理。
再次,班主任未适时支持学生,加速学生问题的滋生。
前文中有关小娟的案例,就是属于这种情况,此处不再赘述。
最后,班主任触碰学生底线,导致学生问题集中爆发。
当学生三番两次出现问题后,很多班主任都会着急。在着急的时候,不少班主任比较容易亮出撒手锏——学生越是怕什么,班主任就越要做什么。比如,某学生虽然问题缠身,但是又特别想留在校园。在该学生再一次犯错后,班主任如果就想让学生“回家反省”,或者“勒令退学”,那么就是触碰学生的底线了。
当然,在学生出现重大违纪或屡屡违纪的行为后,班主任并非不能触碰学生的底线。但是,班主任在触碰学生的底线之前,是要做大量铺垫工作的。比如,班主任要确保师生关系并非处于严重的敌对状态——如果师生之间是敌对关系,那么学生极有可能因此铤而走险,会顶撞、辱骂甚至伤害班主任;比如,班主任要了解学校对处理类似问题的态度——如果学校对此类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班主任就不宜“针尖对麦芒”,否则学生在家休息两天后,在返回校园时就极有可能和班主任时时、处处对着干,故意把能犯的错误全犯了,从而变成了一位彻头彻尾且无可救药的问题学生!
从这个角度来说,班主任不要轻易触碰学生的底线,以免导致学生集中爆发各种问题。也就是说,班主任在使用一些比较严厉的处理方式时,一定要做好铺垫,让学生、家长、学校都看到,班主任这样的处理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仁至义尽、合情合理的,而不是班主任因为情绪不佳而临时随意决定的。此外,不管怎么说,一个学生在自己手上离开了校园,这也绝对算不上是什么光彩的事情。因此,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班主任都不要轻易触碰学生的底线,给学生留有正视成长的缓冲地带,也给自己教育转化学生留下充足机会。
通俗地讲,每个班主任都想“救人”,但是“救人”不仅需要情怀,更需要智慧。班主任一不小心,可能就会从“救人”的理想滑入“害人”的现实。因此,在班级出现问题学生后,班主任要多想一想“问题学生是不是我‘培养’的”这个看似极其荒诞、实则普遍存在的问题,以时刻审视自己的教育工作,让自己不背离教书育人的初心。切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