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小贤这种学生,多是初中学生、高中学生或职高学生。平心而论,这些学生还是极容易引起班主任的不良情绪的。此刻,要让班主任完全做到心如止水,那是对班主任的苛求。然而,班主任毕竟是教育工作者,还是要守住一些职业底线的。
一方面,班主任不能对学生视而不见、不管不问。
班主任可以有意识地冷处理学生的问题,但不能对那些学生视而不见、不管不问,因为这不仅意味着对学生的放弃(学生没救了),也意味着对自己的放弃(自己没办法了)。在这种情况下,问题学生会我行我素,其他学生会有样学样。
因此,当此类学生再出现问题时,班主任还是要看得见、管得着——没有好办法,就按照传统方法来操作,但要做到不缺位。班主任要让包括问题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看到,班主任比他们更有韧劲和智慧,根本就不会“躲”或“怕”学生。
另一方面,班主任不能火急火燎地想把学生“赶出”校园。
此类学生着实让师生都感到讨厌,班主任想把此类学生尽早“赶出”校园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除非确实没有办法了,还要防止节外生枝。比如,一般情况下,学校即便可以劝退学生,也会相应给予学生一次机会,学生在考察期间果真出现一些诸如迟到、打盹、缺交作业等小问题,班主任就据此上报,多半是不能让学生成功离开校园的。(www.xing528.com)
班主任上报了,而学生又没有离开校园,那么结果是什么呢?是学生对班主任的记恨,是学生或明或暗地对班主任的抵触,是家长对班主任的埋怨,等等。因此,在第二次上报给学校时,班主任要先按照原定合约,先给学生一次或两次机会,让学生和家长都看到班主任的宽容。当学生再有违反原定合约的言行时,学生和家长也就不能理所当然地责怪班主任了,当然也失去了告到教育局、找记者报道、到网上胡乱传播虚假消息的充分理由了。
也就是说,只要学生一天没有离开学校,班主任就要想办法教育转化这个学生,就要期待着有朝一日能把问题学生教育好。这是班主任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从这个角度来说,没有大爱的老师,是做不好班主任的。
众所周知,不良社会因素在某些问题学生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虽然是静悄悄的,但却是深入骨髓的。不良社会因素的可怕之处,正在于会产生一种极具破坏力的公共舆论。黑格尔曾说:“无论在哪个时代,公共舆论都是一支强大的力量。”公共舆论可以救人,当然也能杀人。在这种背景下,班主任在解决有关社会因素问题时,必须做到谨慎、谨慎、再谨慎。
同时,班主任也要认识到,社会因素的改变,不能仅靠个人之力,必须依靠由更多的个人汇成的巨大力量。因此,班主任要抱着积极的心态,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悲观,不埋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