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班主任,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类学生:他们拥有一种或多种问题,时常表现出与教育目标或管理目标相违背的言行,甚至会不断制造各种麻烦,并且很难回归到理想的成长轨道,自身成长受到不良影响,还会让家长忧心,让老师操心,让同学嫌弃。
对于这类学生,我们如何称呼他们呢?
最初的时候,人们普遍用“差生”“双差生”等词语来称呼他们。我在知网搜索栏输入“差生”一词,可以搜出7156篇文章,部分文章是今年刚刚发表的。这说明,对于这种简单、粗暴且带有侮辱性的称谓,现在依然存在较大市场。
一段时间后,人们开始使用“问题学生”来称呼他们。我也在知网搜索栏输入“问题学生”一词,可以搜出5799篇文章,部分文章是今年刚刚发表的。这说明,“问题学生”的称谓也在被广泛使用。从字面来看,“问题学生”显得相对中性,只是表明学生存在某些问题,但确实也传达出相当多的负面信息。
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开始使用“后进生”来称呼他们。我同样在知网搜索栏输入“后进生”一词,可以搜出18182篇文章,部分文章是今年刚刚发表的。这说明,相对于“差生”,“问题学生”来说,“后进生”称谓的使用更为普遍。然而,和“差生”“问题学生”一样,“后进生”也明显包含侮辱性。
后来,人们还用“潜能生”来称呼他们。我也忍不住在知网搜索栏输入“潜能生”一词,可以搜出1067篇文章,部分文章是今年刚刚发表的。这说明,相对于上述三种称谓来说,“潜能生”的使用面较小。但不可否认的是,与上述三种称谓相比,“潜能生”要委婉得多,虽然谈不上对学生的褒奖,但确实留有一丝丝希望。
总的来看,人们对这类学生的称谓,并没有完全统一。人们根据自己对教育的理解,采用相应含义下的称谓。事实上,每一种称谓,都蕴含着不同的教育理念,显示教育者看待学生的视角。不过,要是从评价主体来看,我们不难发现,以上称呼拥有四大共同特征:
一、评价主体均是他人,而非学生本人。这里的他人,多是老师,教育工作者或其他社会人士——学生表现差,所以是差生;学生有问题,所以是问题学生;学生前期掉队,后期有可能跟上队,所以是后进生;学生目前不够优秀,但是有进步潜力,所以是潜能生。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遇到哪一位学生,能够坦然接受这种他人给予的称谓。
二、忽略了隐含问题的所谓“优生”,评价视野相对狭窄。事实上,当下学校对“优生”的评价标准过于单一——敬师长,守纪律,爱学习,就可以算作“优生”;如果再能有些特长,有些思考,就可以算作“特优生”了。实际上,不少“优生”都包含问题——北大学子弑母、益阳某校第一名学生捅杀班主任、浙大博士跳入钱塘江自杀等案例,无不说明遭遇成长问题的学生,绝不仅仅只包含那些常见的差生、问题学生、后进生或潜能生,实际上还包括人们平时所讲的“优生”。
三、与所谓“正常学生”相比,这些学生均被看作“非正常学生”。几乎所有成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学生时代被老师和家长生硬“赐予”的负面标签,会对自己产生长久的负面影响。作为老师或家长,我们实在不适合将学生划入“非正常学生”行列。当然,对于有严重心理疾病等问题的学生来说,他们需要到特定的机构接受更专业的治疗;尽管如此,教师和家长也不适合直截了当地将学生划入“非正常学生”行列。
四、只着眼于当下,并未充分考虑学生的“处于成长中的人”这个本质。青少年学生具有较强可塑性,一直处于成长之中,当契机成熟时,可能“突然就长大了”。也就是说,学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学生今天有问题,并不代表明天有问题。教师和家长要对学生的成长抱有充分希望,这是科学的学生观所包含的应有之意。
基于上述考虑,在长期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看到绝大多数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遭遇了成长阻碍。在这部分学生中,有的表现出明显的问题言行,有的则“没有任何一点涟漪”。客观地说,他们都存在隐藏的成长风险,都是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的对象。
事实上,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因为个体、家庭、同伴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会在品行、习惯、心理等方面遭遇一系列成长问题,能及时解决问题的学生会健康成长,受困于问题的学生则会受到成长阻碍,以致表现出与教育目标相悖的观念及言行,偏离了期望的成长轨道。后者是被成长问题压迫的受害者,更需要温暖呵护和科学帮助。
正因如此,我提出“成长受阻型学生”的概念。成长受阻型学生,即在成长过程中遭遇不良成长因素、受到客观成长阻碍、偏离目标成长轨道的学生。能称之为成长受阻型学生的,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遭遇不良成长因素,这是形成原因;受到客观成长阻碍,这是形成过程;偏离目标成长轨道,这是形成结果。在这三者中,偏离目标成长轨道,指学生偏离教育期望学生步入的成长轨道,是成长受阻型学生界定的核心标准,因为有些学生在遭遇不良成长因素、受到客观成长阻碍之后,经过自我调整、他人帮扶后,仍然继续沿着目标成长轨道前行,就不属于成长受阻型学生。
与“问题学生”“后进生”“潜能生”“差生”等传统称谓相比,“成长受阻型学生”的概念更能体现出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学生的被迫、艰难、受害等属性,凸显此类学生的“受害者”角色,承认此类学生主观上的健康成长需求,给予此类学生更公正的评价,消除此类学生内心的阴影,为解决问题提供一种崭新思路。
成长受阻型学生的称谓,至少具有四大功能——(www.xing528.com)
一是从学生主体出发,充分强调学生被迫“受阻”的事实,暗示教育者真正需要做的是寻找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相应阻碍及其产生原因,进而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成长,而非简简单单给予学生一个负面评价。
二是突出成长受阻型学生的“受害者”身份,承认此类学生主观上的健康成长需求,面向全体学生(任何学生都可能遭遇成长障碍,这并不是让人羞愧的事情,更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为调整教育者情绪、优化教育策略奠定基础。
三是用发展视角筹划成长受阻型学生的教育方案,基于学生的现状,面向学生的未来,以求为学生的后续成长设计可行的道路,从而以“引导成长”丰富只“解决问题”的单一教育模式,拓宽教育者的视野。
四是表明“成长问题没有好坏之分,虽然成长问题会带来干扰”的观点。任何学生都可能遭遇成长问题,我们要让学生明白的是,遭遇成长问题,最重要的是要正确面对成长问题,要主动寻求帮助,而非掩饰、逃避、羞愧。
…………
称谓的改变,如果只是“换汤不换药”,那么就失去了意义。我的设想是,称谓的改变,若能更接近学生成长的真相、更新教育者看待学生成长的理念、优化教育者帮扶学生的策略,才是真正的改变。我希望“成长受阻型学生”称谓的出现,能够带来这些改变。
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我开始了关于本书内容的探讨。在这本书里,读者将看到,每一种方法的背后,无不隐藏着两个字——成长。也就是说,我不再局限于眼前问题的解决,而是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成长,期待着学生在向前成长中慢慢解决当下所谓的问题。
比如,学生因较低的分数而自卑(即“成长阻碍”),但在擅长的艺术舞台上大放异彩(即产生跨越“成长阻碍”力量的途径,也即“发展”),这可以给予学生更多成长信心(即跨越“成长阻碍”的力量)。这就是以“引导成长”丰富只“解决问题”的思路。
我刚刚也在知网搜索栏输入“成长受阻”一词,未发现任何一篇相关教育文章。这说明,基于“成长受阻”视角的学生教育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成长受阻型学生”这个称谓,我当然不敢说是最科学的,但却是我目前能想到的最适合的。我期待能有更多教育同仁参与到这种视角的研究中来,以还给那些学生客观的评价、真诚的关爱和积极的帮扶,并让他们不再难堪。
孩子,我要如何称呼你?
需要说明的是,就目前的观点来说,我喜欢用“成长受阻型学生”来称谓那些需要帮扶的学生,但为了避免“成长受阻型学生”这个生疏的概念给读者带来阅读障碍,除部分特殊章节及内容撰写需要外,本书仍然采用“问题学生”的称谓作为对此类学生的普遍称谓方式。不过,我特别期待读者能关注“成长受阻型学生”这个概念,有意识地与“问题学生”等概念相互转化,并体会“成长受阻型学生”这个概念的非凡意义。
此外,因为我于2018年9月从高中学校调入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并担任初中班主任及教授小学科学,参与及观察到更丰富的教育实践,所以本书所用案例有来自高中的,也有来自初中和小学的。希望大家在阅读本书时,特别注意学生的年段,因为学生的年段不同,我们所采用的帮扶措施不一定完全相同。
基于上述思想,在多年教育实践及反复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我申请并主持了广东省教育厅立项课题《立德树人视野下“成长受阻型学生”教育案例研究》(2019ZXDY035),本书为该课题的重要研究成果,集中体现了我对“成长受阻型学生”这个群体的关注、思考及实践。
希望我们能从原有的概念和原有的思维中走出来。
希望这是一个新的开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