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元末明初婺学三家影响与特色

元末明初婺学三家影响与特色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许谦为代表的金华朱子学派,是与以许衡、赵复、刘因为代表的北方学派,以吴澄为代表的江右学派齐名的元代三大学派之一。而且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都是婺州人,在金华地区递相传授朱熹理学,他们是公认的金华朱学的主要传人。可见,从学脉上看,金华朱学是朱熹理学的嫡传,而许谦则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许谦上承金履祥而又将金华朱学发扬光大,达到及门弟子“千余人”的金华朱学的鼎盛时期。

元末明初婺学三家影响与特色

许谦,字益之,号白云山人,学者称白云先生。生于宋度宗咸淳六年(1270),卒于元顺帝至元三年(1337),享年67岁。《道光东阳县志》称其“生于东阳,而设教亦于东阳;长于金华,而归葬复于金华”[1]

以许谦为代表的金华朱子学派,是与以许衡、赵复、刘因为代表的北方学派,以吴澄为代表的江右学派齐名的元代三大学派之一。[2]

许谦31岁时,至兰江金履祥处问学,才知“圣贤之学”。他在给宋经历的信中说:“三十而知学,圣贤之言是诵,仁义是求。犹望洋而莫知所止,企宫墙之美而不得其门。惟无先人之庐,以蔽风雨,负郭之田,以供擅粥。故日与呶呶者,甘于咈耳骚心以自给,……学之半而有进于万一耳。”[3]正由于许谦对知识的追求和勤奋努力的学习精神,在众多弟子中,他脱颖而出,赢得了老师金履祥的欣赏和器重。金履祥病危时,曾叮嘱许谦将他的著作《资治通鉴前编》次录成定本。而且金履祥告诉他为学之要:“吾儒之学,理一而分殊,理不患其不一,所难者分殊耳。”又说:“圣人之道,中而已矣。”[4]许谦虚心接受老师的教诲,重分殊之辨,并于每事每物求夫中者而用之。

许谦学宗金履祥。金履祥学问渊博,“凡天文、地形、礼乐、田乘、兵谋、阴阳、律历之书,靡不毕究。己向濂、洛之学,事同郡王鲁斋,从登何北山之门。自是讲贯益密,造诣益邃”。[5]许谦通过金履祥上承朱子之学,得朱学正传。吴师道说许谦:“契谊最深,天资纯明问难开陈,陈无少疑滞而又加以坚苦笃实之功。君上承渊源之鳃,虽见仁山甚晚,妙理融于言表,成说具于胸中,抑扬反复业于金履祥之门。而金履祥学于王柏,使人谏听深思,随其浅深而有得焉。”[6]金履祥学于王柏,又登何基之门,是何基的弟子。何基又是朱熹的高徙黄幹的门生,所以,从学术传承谱系上看,许谦是朱熹嫡传的第四代弟子。而且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都是婺州人,在金华地区递相传授朱熹理学,他们是公认的金华朱学的主要传人。因此《宋元学案》把他们合为一个学案,称《北山四先生学案》,说明他们的学术宗旨大致相同。全祖望在此学案《序录》上说:“勉斋之传,得金华而益昌,说者谓北山绝似和靖,鲁斋绝似上蔡,而今文安公尤为明体达用之儒,浙学之中兴也。述北山四先生学案。”[7]元史》有载:“先是何基、王柏、金履祥残,其学犹未大显,至谦而其道益著,故学者推原统绪,以为朱熹之世嫡。”[8]黄百家亦称:“北山一派,鲁斋(王柏)、仁山(金履祥)、白云(许谦),既纯然得朱子之学髓,……是数紫阳(朱熹)之嫡子,端在金华也。”[9]

黄溍说:“圣贤不作,师道久废,逮二程子起而倡圣学以淑诸人。朱子又溯流穷源,和会群言而统一,由是师道大备。文定何公基,既得文公朱子之传于其高弟文肃黄公幹,而文宪公王柏,于文定则师友之。文安金公履祥,又学于文宪,而及登文定之门者也。三先生婺人。学者推原统绪,必以三先生为朱子之传。适文懿许公出于三先生之乡,克任其承传之重。三先生之学,卒以大显于世。”[10]黄溍认为圣贤之道久已废弃,到二程才得以提倡。而朱熹又溯流穷源,将其统一起来,由此师道大备。朱子之学通过其高弟黄幹传给何基,何基传给王柏,王柏再传给金履祥,金履祥传给许谦。可见,从学脉上看,金华朱学是朱熹理学的嫡传,而许谦则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许谦上承金履祥而又将金华朱学发扬光大,达到及门弟子“千余人”的金华朱学的鼎盛时期。[11]

许谦满腹经纶,却拒绝做官。地方官多次举荐,他都推辞而不受。《元史》载:“廉访使刘廷直,副使赵宏伟,皆中州雅望,于谦深加推服,论荐于朝;中外名臣列其行义者,前后章数十上,而郡复以遗逸应诏;乡闱大比,请司其文衡,皆莫能致。”[12]他虽一度被浙东廉访副使赵宏伟邀请至金陵舍馆讲学,但第二年就返回原籍,隐居东阳八华山中。在八华山上,开门讲学,学者座无虚席,“远而幽、冀、齐、鲁,近而荆、扬、吴、越,皆百舍重跃而至”[13]。“及门之士,著录者千余人,随其材分,咸有所得。达官富人之子,望间而骄气自消,践庭而礼容自伤。四方之士,以不及门为耻。”[14]许谦从事教育40余年,桃李满天下,硕果累累。

许谦八华讲学时学生达千余,及门比较著名的弟子也有40多个。其中揭傒斯、朱公迁、欧阳玄、方用“同游于许白云之门,以羽翼斯文相砥砺,时称许门四杰”[15]。(www.xing528.com)

只可惜,许谦弟子大都以文学显世,如揭傒斯者,其文与柳贯、黄溍、虞集齐名,“天下称为‘四先生’”[16]。诚如黄百家所云:“白云高第弟子虽众,皆隐约自修,非岩栖谷汲,则浮沉庠序州邑耳。如子长、正传,文采足以动众,为一世所指名者,则又在师友之间,非帖帖函丈之下者也。然白云非得子长、正传,其道又未必光显如是耳。”[17]可见,全祖望“婺学自许谦一变”之说实有可据。

当时,在学术上成就较大的张枢、吴师道等,则与许谦在学侣之间,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及门弟子。而其后辈稍有名望者,如宋濂、戴良、王祎诸公,又出自柳贯或吴师道之门。唯有胡翰算得上许谦的真正及门弟子,且其学术成就也较大。许谦弟子难守师学,与元末社会动荡及当时理学走向衰落有密切关系。

徐远和认为:“元代理学发展可划分三个时期:元灭宋以前,为理学传播期;自元灭宋至英宗新政前后,为理学学派形成期;自泰定帝至元朝灭亡,为理学停滞期。”[18]也就是说,泰定四年(1327)至元朝灭亡,即明朝洪武元年(1367),这41年时间内,为元理学停滞时期。这一时期内,征战不断。自泰定二年(1325)发生河南赵丑厮、郭菩萨起义始,元惠宗至正十一年(1351)即发生刘福通红巾军起义,元朝统治阶级内部却在为争权夺利而互相征战,因此加速了元朝灭亡的进程。至正十六年(1356)到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占领了江南的半壁江山。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开始北伐,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的率领下,于1367年7月攻陷元大都,元惠宗北逃,元朝在全中国的统治结束。

许谦卒于至元三年(1337),其时已属于元代理学停滞前期。其弟子则大都处于这个时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他们大致只能“隐约自修,非岩栖谷汲,则浮沉庠序州邑”,怎么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虽然元仁宗在位期间(1311—1320),程朱理学正式成为官学。皇庆二年(1313),元仁宗接受李孟“科举得人为盛”建议,决意开科举取士。并规定考试程式:“明经、经疑二问,《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内出题,并用朱氏《章句集注》”,[19]由是朱学成为官方显学。同时,元仁宗还决定“以宋儒周敦颐、程颢、颢弟颐、张载邵雍司马光、朱熹、张栻、吕祖谦及故中书左丞许衡,从祀孔子庙”。[20]但是,元代理学一旦被奉为官方学术而具有权威性质,它的发展就趋于停滞了。[21]

许谦恪守师说,很少独创。他说:“学以圣人为准的,然必得圣人之心而后可学圣人之事。圣贤之心具在《四书》,而《四书》之义备于朱子。顾其辞约意广,安可以易心求之哉!”[22]虽然他在思想上很少创新,但对程朱理学的发扬和传播,大大超过了何基、王柏、金履祥,对元代理学有很大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