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直线的影子性质及应用

直线的影子性质及应用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图12-14所示,因通过直线A的光平面与两个平行的承影平面P、Q的交线互相平行,故影子A01和A02必互相平行。两相交直线在一个承影面上的两段影子必定相交,且影子的交点,为两直线交点的影子。

直线的影子性质及应用

1.直线落在一个平面上影子的特性

(1)直线与承影面相交时,直线的影子将通过该线与承影面的交点。图12-12中直线AB与承影平面P相交于点B,则B0与B重合,而B0又在直线的影子A0B0上,故A0B0通过交点B。

图12-11 直线影子的投影作法

(2)直线与承影平面平行时,直线的影子必与直线本身平行且等长。如图12-13所示,直线AB与承影平面P平行,则通过AB的光平面与P面的交线A0B0必与直线本身平行。又因光线AA0∥BB0,故ABB0A0为一个平行四边形,AB=A0B0

图12-12 直线与承影面相交时的影子

图12-13 直线与承影面平行时的影子

2.一直线落在两个平面上影子的特性

(1)一直线落在两个平行的承影平面上的两段影子必互相平行。如图12-14所示,因通过直线A的光平面与两个平行的承影平面P、Q的交线互相平行,故影子A01和A02必互相平行。

图12-14 一直线在两个平行平面上的影子

图12-15 一直线在两个相交平面上的影子

(2)一直线落在两个相交的承影面上的两段影子,必交于这两个承影面的交线上。如图12-15所示,由于三个相交平面的三条交线必相交于一点,故通过直线AB的光平面与两个承影平面P、Q所交成的两段影子A01和A02的交点K0,必位于P、Q的交线MN上,交点K0称为折影点。

3.两直线落在一个平面上影子的特性

(1)两平行直线落在一个承影平面上的两段影子必互相平行。如图12-16所示,因为通过两条平行直线AB、CD的两个光平面互相平行,与承影平面P交得的两条影子A0B0、C0D0也互相平行,且A0B0∶C0D0=AB∶CD。

(2)两相交直线在一个承影面上的两段影子必定相交,且影子的交点,为两直线交点的影子。如图12-17所示,直线AB与CD的交点E在P面上的影子E0,必同时在两直线的影子A0B0、C0D0上,因而为它们的交点。

(3)两交叉直线在一个承影面上的影子如果相交,则交点为一条直线上一点落在另一条直线上影子的影子。如图12-18所示,交叉直线AB、CD在P面上的影子A0B0和C0D0之所以会交于一点¯E0,是因为AB上一点E和CD上一点E0位于同一条光线上。E点的实际影子为E0,而为假影。(www.xing528.com)

图12-16 两平行直线在一个平面上的影子

图12-17 两相交直线在一个平面上的影子

图12-18 两交叉直线在一个平面上的影子

图12-19 一直线在互相平行的两个铅垂面上的影子

[例12-1] 如图12-19所示,求直线AB落在互相平行的H面垂直面P和Q上影子的投影。

[解] 因P和Q面的H面投影有积聚性,故直线AB影子的H面投影必在积聚投影p和q上。

先作出端点A和B的影子,它们分别位于P和Q面上,故AB的影子各有一段落于P和Q面上。图中还作出了点B落于P上的假影

作连线,可得AB落在P面上影子的投影,其中段是可见的段被Q面遮住而不可见。在投影图中,凡不可见的影子一般不予表示。

再由的平行线,与Q面左边交于,而d0必在积聚投影q的左端,由之可反求出d和d′。

4.投影面垂直线影子的投影特性

图12-20 投影面垂直线的影子

(1)某投影面垂直线落于任何物体表面上的影子,在直线所垂直的投影面上的投影必为一直线,且与通过该垂直线的光平面在该投影面上的积聚投影方向一致。如图12-20(a),H面垂直线AB落在H面和房屋各面上的影子(房屋本身的影子未画出)为折线A0C0、C0D0和D0B0,相当于通过AB的光平面与H面、房屋各面的交线。因AB垂直H面,故光平面也垂直H面,其H面投影积聚成一直线,它包含了AB各段影子的H面投影。如图12-20(b)中,过直线AB的光平面在H面上的积聚投影呈45°向,它包含了影子A0C0、C0D0和D0B0的H面投影a0c0、c0d0、d0b0

(2)某投影面垂直线落在另一投影面平行面上的影子,在该承影平面所平行的投影面上的投影,除了与直线本身的同面投影平行外,且距离等于直线到该投影面平行面间的距离。如图12-20(a),H面垂直线AB上一段CD落在V面平行面Q(q,q′)上的影子C0D0。由于CD与Q面都垂直于H面,所以CD必平行Q面,故C0D0平行CD。从投影图中可看出,V面投影中相平行的c′d′与间距离l,等于H面投影中cd点到q的距离l(即CD与Q面间距离)。

图中还画出了端点B落于屋面上影子的作法,且可由d0b0呈45°方向,证明成对称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