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两点间距离——两点间距离,即为连接两点的线段实长。当连线为一般位置时,可用图3-4所示的直角三角形法解。
2.一点到一直线间距离——过点向直线作垂线,求出垂足。则点到垂足的距离,即为点到直线间的距离。
如直线为某投影面平行线,则可用图3-22所示方法解。
如直线为一般位置直线,则可过点作一平面垂直于直线;求出交点,则已知点到交点间的距离,即为点到直线间的距离。也可以求出点和线所组成的平面图形如三角形的实形(参考图4-40作图);再在实形中求出点到线间的距离。
[例4-13] 已知点A和直线BC,求点A与直线BC间距离,如图4-37所示。
[解] 过点A作一平面垂直于BC,故过点A作一条长度任意的垂直于BC的H面平行线M,使m′水平,m⊥bc;再作一条垂直BC的V面平行线N,使n水平,n′⊥b′c′。则直线M和N所确定的平面,垂直于BC。再求出该平面与BC的交点F。最后,求出连线AF的真实长度(A0f),即为A到BC的距离。
3.两平行直线间距离——任一直线上任一点到另一直线间距离即是。
4.点与平面间距离——过点作一直线垂直该平面,求出垂足,则已知点到垂足间距离,即为点到平面间距离。
图4-37 求A与BC间距离
图4-38 求点A与△BCD的距离(www.xing528.com)
[例4-14] 已知点A和△BCD,求点A与△BCD间距离,如图4-38所示。
[解] 过点A作一直线垂直△BCD,可利用△BCD上H面平行线BF和V面平行线BE来作出,如图所示。并求出垂足K,再求AK的实长(kA0),即为A与△BCD间距离。
5.两交叉直线间距离和公垂线——如图4-39(a)所示,空间有交叉直线LA和BC,过任一直线BC上任一点B,引任意长度直线BD∥LA,则BC和BD构成一个平行于LA的平面P。再过LA上任一点A,向P引垂线AK,垂足为K。则AK的长度即为LA与BC的距离。
再过K引直线KM∥LA,必位于P面上,与BC交于点M。再引直线MN∥KA,与LA交于点N。MN必垂直LA和BC,为它们的公垂线,其实长即为LA和BC间的距离。
投影图如图4-39(b)所示,已知两交叉线LA和BC的投影,过点B作任意长度直线BD∥LA(bd∥la,b′d′∥l′a′)。设BC和BD构成一个△BCD,按图4-38方法,作出点A到△BCD的距离kA0,即为LA和BC间距离。
图4-39 交叉直线间距离和公垂线
如再过点K作KM∥LA,与BC交于点M(m,m′);再由点M作AK的平行线,与LA交于点N(n,n′),则MN(mn,m′n′)即为LA和BC的公垂线,它与AK实长相等,也为LA和BC间距离。
6.平行的直线和平面间距离——为直线上任一点与平面间的距离。
7.两平行平面间距离——为任一平面上任一点到另一平面间的距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