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二程弟子心性论研究:详尽考察

二程弟子心性论研究:详尽考察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①本考所谓的二程弟子即本书所谓的70位弟子。详细的情况请参见《〈伊洛渊源录〉〈儒林宗派〉与〈宋元学案〉所列二程弟子》。另,《总录》未发现《说郛》尚有四库本。[12]《辑校》对吕氏兄弟著述的存佚状况考察较详,然也有未备之处,如未发现吕大钧尚有《蓝田吕氏遗书》二卷[13],未指出吕大防尚作有《韩吏部文公(愈)年谱》一卷。

二程弟子心性论研究:详尽考察

①本考所谓的二程弟子即本书所谓的70位弟子。详细的情况请参见《〈伊洛渊源录〉〈儒林宗派〉与〈宋元学案〉所列二程弟子》。

一、吕希哲(字原明)

(一)《郡斋读书志》:

《五臣解孟子》,案,经筵《讲义》,其中有吕希哲。

(二)《直斋书录解题》:

1.《岁时杂记》二卷

2.《吕氏家塾记》一卷

(三)《文献通考》:

1.朱子《论语集义》(案,实应为《论孟集义》)三十四卷中收有原明。

2.《五臣解孟子》十四卷。案,即《郡斋读书志》的《五臣解孟子》。

3.《吕氏家塾记》一卷

4.《岁时杂记》二卷

(四)《宋史·艺文志》:吕希哲《吕氏家塾广记》一卷

(五)《永乐大典索引[1]

《岁时杂记》、《吕原明杂记》、《吕氏杂志》的部分内容

(六)《经义考》:

1.朱子《论语集义》、《孟子集义》中收有吕希哲。

2.司马氏(康)等《孟子节解》,《通考》十四卷,佚。案,当即晁氏所谓《五臣解孟子》。

(七)四库书系[2]

《吕氏杂记》二卷

(八)《宋元学案》:无说明

(九)《现存宋人著述总录》[3]

1.《发明义理》一卷,《说郛》(宛委山堂本)。案,以《发明义理》为一卷,不当。《说郛》中未说明《发明义理》为一卷。另,《总录》未发现《说郛》尚有四库本。

2.《吕氏杂记》二卷,《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

(十)《全宋文》:遗文2篇[4]

案,吕希哲的著作有《孟子解》《岁时杂记》《吕氏家塾记》《吕氏家塾广记》《发明义理》《吕氏杂记》。今存有《论孟精义》所收的几条《孟子解》《吕氏杂记》《发明义理》,及遗文2篇。

二、朱光庭(字公

(一)《郡斋读书志》:

河间公奏议》十卷,右皇朝朱光庭元丰中为谏官时所论事也。

(二)《直斋书录解题》:无

(三)《文献通考》:同晁氏

(四)《永乐大典索引》:无

(五)《宋史·艺文志》:朱光庭《奏议》三卷

(六)《经义考》:无

(七)四库书系:无

(八)《宋元学案》:无

(九)《总录》:无

(十)《全宋文》:收录疏、奏等57篇。[5]

案:有《河间公奏议》十卷。今存疏、奏等文57篇。

三、刘绚(字质夫)[6]

(一)《郡斋读书志》:《刘质夫春秋》五卷,有李参序。

(二)《直斋书录解题》:《春秋传》十二卷

(三)《文献通考》:《刘质夫春秋》十二卷,引晁氏。

(四)《宋史》:无

(五)《永乐大典索引》:刘质夫,[爱民堂]记[7]

(六)《经义考》:《刘氏(绚)春秋》,《通考》十二卷(《玉海》五卷),佚。

(七)四库书系:无

(八)《宋元学案》:“少通《春秋》,祖于程氏,专以孔孟之言断经意,作传未就。”

(九)《总录》:刘质夫先生《春秋通义》十二卷,明梦鹿堂抄本,明李待问题款,清丁世楠、钱馥跋,(浙江,存卷三至十二)[8]。(案,今人崔富章指出,《总录》所说的这个版本即《四库总目提要》所谓《春秋道统》。《春秋道统》前有乾道八年晋江傅伯成《序》,说明乃元祐间春秋博士刘绚质夫所作。《提要》以为非刘绚所作,乃伪书,驳之甚有力。崔富章对梦鹿堂本《春秋通义》有详细的描述,认为即《春秋道统》,非刘绚所作。[9]

(十)《全宋文》:无。(案,有《春秋传》十二卷。今存“爱民堂记”之部分,另,《春秋传》今人黄觉弘有辑佚。[10]

四、李籲(字端伯)

(一)《郡斋读书志》:无

(二)《直斋书录解题》:无

(三)《文献通考》:无

(四)《宋史》:无

(五)《永乐大典索引》:无

(六)《经义考》,无

(七)四库书系:无

(八)《宋元学案》:无

(九)《总录》:无

(十)《全宋文》:《刘博士墓志铭》。[11]案,出自《伊洛渊源录》。

案,无著述。

五、吕大忠(字进伯)

六、吕大钧(字和叔)

七、吕大临(字与叔)

案,上面蓝田吕氏兄弟的著述存佚状况可参见《蓝田吕氏遗著辑校》。[12]《辑校》对吕氏兄弟著述的存佚状况考察较详,然也有未备之处,如未发现吕大钧尚有《蓝田吕氏遗书》二卷[13],未指出吕大防尚作有《韩吏部文公(愈)年谱》一卷。[14]另,《永乐大典》遗卷中有吕大临《考古图》的部分残留内容。[15]另外,《全宋文》中尚搜集了吕氏兄弟一些文章,亦未为《蓝田吕氏遗著辑校》发现。[16]

八、苏(字季明)

(一)《郡斋读书志》:无

(二)《直斋书录解题》:无

(三)《文献通考》:无

(四)《宋史》:无

(五)《永乐大典索引》:无

(六)《经义考》:无

(七)四库书系:无

(八)《宋元学案》:无

(九)《总录》:无

(十)《全宋文》:《正蒙序》[17]

案,今存《正蒙序》一篇。

九、谢良佐(字显道)

(一)《郡斋读书志》:

1.谢显道《论语解》十卷。

2.《论语精义》十卷、《孟子精义》十四卷。案,朱熹编。“初曰《精义》,后改《集义》”(晁氏语)。收有上蔡

3.《上蔡先生语录》三卷。

4.《诸儒鸣道集》七十二卷。案,收上蔡。

(二)《直斋书录解题》:

1.《中庸集解》二卷。案,会稽石子重编。收有上蔡之解。此书后被朱子删为《中庸辑略》。

2.谢氏《论语解》十卷。

3.《语孟集义》二十四卷。案,朱熹所编,收上蔡。

4.《诸儒鸣道集》七十二卷。

(三)《文献通考》:

1.《中庸集解》二卷,引陈氏。

2.《论语集义》三十四卷,朱子撰,引陈氏。

(四)《宋史·艺文志》:

1.谢良佐(论语)解十卷。

2.谢良佐《语录》一卷。

(五)《永乐大典索引》:《谢上蔡语录》《谢良佐语录》《上蔡语录》,少量残留,40页。

(六)《经义考》:

1.石氏()中庸集二卷,存。案,即石子重中庸集解二卷。收有良佐。

2.谢氏(良佐)论语解,宋志十卷,未见。

3.朱子论语集义(初名要义,又名精义),宋志十卷(通考三十四卷),存。案,即论孟精义中的部分。收有良佐。

(七)四库书系:《上蔡语录》三卷。

(八)《宋元学案》:“有《论语说》行世”。

(九)《总录》:

1.《上蔡先生语录》三卷,谢良佐撰,曾恬、胡安国辑,明正德九年许翔凤刻递修本(北京)。

2.《上蔡语录》一卷,罗卷汇编。

3.《上蔡先生语录》三卷,谢良佐撰,朱熹辑。明正德八年汪正刻本(北京)、明刻本(上海辞书出版社)、诸儒鸣道。

(十)《全宋文》:《答胡康侯书》《论语解序》[18]

案,据上,上蔡的著述有《论语解》(或论语说)、《语录》及《中庸解》。今所存者为《论语精义》中所收的《论语解》,但未知是否为全书。《语录》三卷。《中庸辑略》中所收的上蔡的《中庸解》盖从其《语录》中辑出,与《语录》相比阙误甚多,不足观。另,《礼记集说》中收有数条上蔡语,但无外《语录》。此外,尚存《答胡康侯书》《论语解序》二文。

十、游酢(字定夫)

(一)杨时《御史游公墓志铭》云:“有《中庸义》一卷,《诗二南义》一卷,《论语孟子杂解》各一卷,《文集》十卷,藏于家。”[19]案,《伊洛渊源录》所引此文与《龟山集》中的有所不同。至于游定夫著作,则谓:“有《中庸义》一卷、《易说》一卷、《诗二南义》一卷、《论语孟子杂解》各一卷、《文》各一卷,藏于家。”[20]

(二)《郡斋读书志》:

1.游氏《中庸解》一卷。

2.《大易粹言》七十卷,总论三卷。案,收有游酢。

3.《二十先生西铭解义》一卷。[21]明道伊川、吕大防微仲、吕大临与叔、杨时中立、游酢定夫、尹焞彦明、刘安节元承、鲍若雨商霖、李朴先之、张九成子韶、胡铨邦衡、许景衡少伊、郭雍子和、谢谔昌国、刘清之子澄、张维祝禹圭、钱闻诗子言、张栻敬夫解横渠先生《西铭》之义也。

(三)《直斋书录解题》:

1.《大易粹言》十卷。案,收有定夫。

2.《中庸集解》二卷。案,见前,收有定夫。

3.游氏《论语解》十卷。

4.《语孟集義》二十四卷。案,收有定夫。

(四)《文献通考》:

1.《大易粹言》十卷。案,引陈氏。

2.游氏《中庸解》一卷。案,引晁氏。

3.《中庸集解》二卷。案,引陈氏。

4.游氏《论语解》十卷。案,引陈氏。

5.《论语集义》三十四卷。案,引陈氏。

(五)《宋史·艺文志》:

1.游酢《易说》一卷。

2.游酢《诗二南义》一卷。

3.游酢《中庸解义》五卷。

4.游酢《(论语)杂解》一卷。

5.游酢《孟子解义》十四卷,又《杂解》一卷。

6.游酢《文集》十卷。

(六)《永乐大典索引》:无

(七)《经义考》:

1.曾氏(穜)《大易粹言》,宋志十卷(或作七十卷),存。案,收有定夫。

2.游氏(酢)《易说》,宋志一卷,存(案,可能即四库游廌山集卷二易说,不须再寻)。

3.游氏(酢)《诗二南义》一卷,未见。

4.游氏(酢)《中庸解义》,宋志五卷(通考一卷),未见(一斋书目有)。

5.石氏()《中庸集》二卷,存。案,收有定夫,前已多次引到此书。

6.游氏(酢)《论语杂解》,宋志一卷,未见。

7.《论语集义》中收有定夫。案,《论语集义》前已引。

8.游氏(酢)《孟子杂解》,宋志一卷,佚。

(八)四库书系:《游廌山集》四卷

提要云:此本首以《论语杂解》《中庸义》《孟子杂解》为一卷。次《易说》《诗二南义》为一卷。次《师语、师训》为一卷。次以文七篇,诗十三首。附以《墓志》《年谱》为一卷。

(九)《宋元学案》:所著有《易说》、《诗二南义》、《中庸义》、论语孟子《杂解》各一卷。

(十)《总录》:

1.《易说》一卷,《游定夫先生集》。

2.《中庸义》一卷,《游定夫先生集》。

3.《论语杂解》一卷,《游定夫先生集》。

4.《孟子杂解》一卷,《游定夫先生集》。

5.《游廌山先生集》八卷,清乾隆十一年游氏刻本(北京大学、南京)。

6.《游定夫先生集》六卷,首一卷,附录一卷,清同治六年游智开和州官舍刻本(北京、上海、四川)。

(十一)《全宋文》:《游定夫集》外佚文二篇:《题张元幹大父手泽后》《字韦许深道说》[22]

案,据上,定夫的著作大概有《易说》一卷、《诗二南义》一卷、《中庸解》一卷、《论语解》十卷、《论语杂解》一卷、《孟子解义》十四卷、《孟子杂解》一卷、《文集》十卷。

四库的《游廌山集》中有所谓《论语杂解》《中庸义》《孟子杂解》《易说》《诗二南义》,且有一部分诗文。

《论孟精义》中的论语解与孟子解与四库本中的论语杂解、孟子杂解相同。

《中庸辑略》中所收的中庸解的内容比四库本《游廌山集》中略少。

《礼记集说》中所收的定夫《中庸解》远比《游廌山集》或《中庸辑略》中的完备。

《大易粹言》中的定夫易说亦与四库本同,不过分列在各卦之下而已。

除上述情况之外,另有佚文二篇。

十一、杨时(字中立)

(一)《郡斋读书志》

1.《书义辨疑》一卷。右皇朝杨时中立撰,专攻王雱之失。时仕至礼部侍郎

2.杨中立《中庸解》一卷、《周礼辨疑》一卷:右皇朝杨时中立撰。时载程正叔之言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盖亦犹王氏之说焉。《周礼辨疑》其如辨《诗》《书》者也。

3.杨氏注《论语》十卷。

4.《龟山先生语录》四卷。

5.《大易粹言》七十卷,总论三卷。案,收有杨时。

6.《二十先生西铭解义》一卷。案,收有杨时。

7.《国朝二百家名臣文粹》三百卷:右论著二十二门,策四门,书十门,碑记十二门,序六门,杂文八门。总目六分,门六十二。……案,收有杨时。

8.《读史明辨》二十卷:右伊川、元城、龟山、了斋、横渠、屏山、横浦、五峰、东莱、南轩、止斋、致堂十二先生史论也。

9.《诸儒鸣道集》七十二卷:右集濂溪、涑水、横渠、二程、上蔡、元城、龟山、横浦诸公议论著述也。于中有江民表《心性说》一卷,安正《忘筌集》十卷,崇安《圣传论》二卷。

10.《毛诗辨疑》一卷。右皇朝杨时中立撰。(案,《郡斋读书志·后志》。)

11.《周礼义辨疑》一卷。右皇朝杨时中立撰。(案,《郡斋读书志·后志》。)

(二)《直斋书录解题》:

1.《大易粹言》十卷。案,收有杨时。

2.《中庸集解》二卷。案,会稽石子重集录。收有杨时。

3.《龟山论语解》十卷。

4.《语孟集义》二十四卷。案,朱熹编。收有杨时。

5.《龟山经说》八卷:杨时撰,《易》三,《诗》《春秋》《孟子》各一,末二卷则经筵讲义也。

6.《龟山语录》五卷:延平陈渊几叟、罗从彦仲素、建安胡大原伯逢所录杨时中立语,及其子迥稿录,共四卷。末卷为附录墓志遗事,顺昌廖德明子晦所集也。

7.《龟山集》二十八卷。

(三)《文献通考》:

1.《大易粹言》十卷。案,收有杨时。

2.《书义辨疑》一卷、《毛诗辨疑》一卷、《周礼辨疑》一卷、《中庸解》一卷。后俱引晁氏言。

3.《中庸集解》二卷。案,即石所编。收有杨时。

4.《论语集义》三十四卷。案,朱熹编。收有杨时。

5.《龟山经说》八卷。案,引陈氏。

6.《三经义辩》。

7.《龟山语录》五卷。案,引陈氏。

8.《龟山集》二十八卷。案,引陈氏。

(四)《宋史·艺文志》:杨时《诗辨疑》一卷、《周礼义辨疑》一卷、《(论语)解》二卷、《三经义辨》十卷、《杨时集》二十卷,又《龟山集》三十五卷。[23]

(五)《永乐大典索引》[24]

1.龟山杨时解。案,所留为少量孟子解内容。

2.杨龟山语录残留。

3.杨龟山诗残留。

4.杨龟山集残留。

5.杨龟山解残留。案,亦一条孟子解

6.杨龟山字说论残留。案,四库《龟山集》卷七,“辨二”为《王氏字说辨》。可能即此。

7.杨龟山[易]经说。案,有一些卦。

(六)《经义考》:

1.杨氏(时)《易说》:阙(散见《大易粹言》)。案,其后引黄震云:“《易》自升卦以后阙,余皆全书。盖先生平生最用工于《易》。于程门理义之学多有发明。”[25]

2.曾氏(穜)《大易粹言》:《宋志》十卷(或作七十卷),存。案,收有杨时。

3.石氏()《中庸集》二卷:存。案,收有杨时。

4.朱子(熹)《论语集义》(初名《要义》,又名《精义》):《宋志》十卷(《通考》三十四卷),存。案,收有杨时。

5.杨氏(时)《中庸解》:《宋志》一卷,未见(《一斋书目》有)。

6.杨氏(时)《论语解》:《宋志》二卷,未见。

7.杨氏(时)《三经义辨》:《宋志》十卷,未见。

8.杨氏(时)《书义辨疑》:《通考》一卷,未见。

9.杨氏(时)《诗辨疑》:《宋志》一卷,存。

10.杨氏(时)《周礼辨疑》:《宋志》一卷,存。

11.陈氏(友文)《大易集传精义》六十四卷(纲领三卷):存。胡一桂曰:“隆山《大易集传精义》六十四卷,无《系辞》以后。《读易纲领》上中下三卷,通十门。《纲领》正大可观,集解详赡,时及象数……”董真卿曰:“友文号隆山。所集王辅嗣、孔颖达、周濂溪、司马涑水、邵康节、程明道、程伊川、张横渠、苏东坡、游广平、杨龟山、郭兼山、郭白云、朱汉上、朱文公、张南轩、杨诚斋、冯缙云;又两家失姓名,但称先正、先儒别之。宝祐甲寅自序。”

12.纳兰氏(成德)《大易集义粹言合订》八十卷:存。案,此书为合订曾穜《大易粹言》与陈友文《大易集义》而成。故收有杨时。“纳兰成德”,《四库全书》据《八旗通志》作“纳喇性德”。

13.罗氏(从彦)《孟子师说》:未见。案,其后所引罗革《跋》曰:“(罗从彦)得洛中、横渠论说颇多,乃编成语孟二解,记当时对问之语,不加文采,录其实也。廖仲辰于龟山门下与仲素为友,得其本录之。庚戌辛亥中来聚生徒于南斋,授予此本。廖讳衙,为龟山之侄壻,议论尤得壸奥。”据此,则其中有杨时言论。

14.王氏(柏)《诗可言集》:《宋志》二十卷,未见。案,据所引放回《序》,知是书分前后集。后集论二十三人之诗,其中有杨时。

15.杨氏(时)《春秋说》一卷:未见。

16.杨氏(时)《孟子义》:未见。

(七)四库书系:《龟山集》四十二卷。

(八)《宋元学案》:“所著有《三经义辨》等书。”云濠案,明林熙春刊定《龟山集》四十二卷。

(九)《总录》:

1.《龟山先生语录》四卷,《后录》二卷[26]

2.《龟山先生语录》四卷,元刻本(天津)。

3.《龟山先生集》十六卷[27]

4.《杨龟山先生集》四十二卷[28]

5.《龟山集》四十二卷[29]

(十)《全宋文》:遗文16篇。案,实为13篇。[30]

案,龟山的著作有《易说》《书义辨疑》《毛诗辨疑》《周礼义辨疑》《三经义辨》《中庸说》《论语解》《龟山集》,又据《孟子精义》所录有《孟子解》。

今所能找到的著作有,《龟山集》四十二卷(其中有语录、答问、部分字说辨、部分论语孟子解),及《大易粹言》[31]《论孟精义》《中庸辑略》与《礼记集说》中所收的内容。另外,吕祖谦所编《周易系辞精义》中保存了少量其他地方没有的龟山易学文献。又,《全宋文》有龟山遗文13篇。

十二、林志宁

(一)《郡斋读书志》:无

(二)《直斋书录解题》:无

(三)《文献通考》:无

(四)《宋史》:无

(五)《永乐大典索引》:无

(六)《宋元学案》:无

(七)《经义考》:无

(八)四库书系:无

(九)《总录》:无

(十)《全宋文》:无

案,无著述著录。

十三、杨迪(字遵道)

(一)《郡斋读书志》:无

(二)《直斋书录解题》:无

(三)《文献通考》:无

(四)《宋史》:无

(五)《永乐大典索引》:无

(六)《经义考》:无

(七)《宋元学案》:无

(八)四库书系:无

(九)《总录》:无

(十)《全宋文》:无

案,无著述著录。

十四、刘安节(字元承)

(一)《郡斋读书志》:

案,其本人著作无著录。《二十先生西铭解义》中收有刘安节。

(二)《直斋书录解题》:《刘左史集》四卷。

(三)《文献通考》:

《刘左史集》四卷,案,引陈氏。

(四)《宋史·艺文志》:《刘安节文集》五卷。

(五)《永乐大典索引》:《刘左史集》残卷[32]

(六)《宋元学案》:“所著有《刘左史集》四卷,非足本。”

(七)《经义考》:无

(八)四库书系:《刘左史集》四卷。

案,第四卷中有《渔樵对问》,可怪。

(九)《总录》:

《刘左史文集》四卷:1.清初抄本(上海);2.清抄本,清孙衣言校并跋,孙诒让校(杭州大学),永嘉丛书。

(十)《全宋文》:佚文5篇[33]

案,有《刘左史集》五卷,及为《二十先生西铭解义》所收语。今存《刘左史集》四卷,佚文5篇。

十五、刘安上(字元礼)

(一)《郡斋读书志》:无

(二)《直斋书录解题》:《刘给事集》五卷。

(三)《文献通考》:《刘给事集》五卷(案,引陈氏)。

(四)《宋史·艺文志》:《刘安上文集》四卷。

(五)《永乐大典索引》:《刘给事集》残文[34]

(六)《经义考》:无

(七)《宋元学案》:“所著有《刘给事集》三十卷,今止五卷,非足本。”冯云濠案:“薛嘉言所作先生《行状》称有诗五百首,杂文三十卷。然焦竑《国史经籍志》载其《集》实止五卷。盖兵毁之余,后人掇拾而成也。”案,薛嘉言《行状》云:“有诗五百篇,制诰杂文三十卷,藏于家。”(薛文见《刘给谏文集》卷五,清同治十二年刻本)

(八)四库书系:《给事集》(五卷)。

(九)《总录》:

1.《刘给谏文集》五卷,附录一卷。清鲍氏知不足斋抄本,清鲍廷博校并题识(上海)。

2.《刘给谏文集》五卷。清同治十二年孙衣言刻永嘉丛书本,傅增湘校并跋(北京),永嘉丛书。

案,有诗五百篇,制诰、杂文三十卷,今存《刘给谏文集》五卷。

十六、尹(字彦明)

(一)《郡斋读书志》:

1.尹氏《论语义》十卷。[35]

2.《二十先生西铭解义》一卷中收有尹彦明。

(二)《直斋书录解题》:

1.尹氏《论语解》十卷、《孟子解》十四卷。

2.《尹和靖语录》四卷:冯忠恕、祈宽居之、吕坚中崇实所录尹焞彦明语。

3.《尹和靖集》一卷、《附集》一卷。

(三)《文献通考》:

1.《尹和靖语录》四卷。案,引陈氏。

2.《尹和靖集》一卷、《附集》一卷。案,引陈氏。

(四)《宋史》:

1.《宋史·艺文志》:尹焞《论语解》一卷,又《说》一卷。

2.《宋史·尹焞传》:“其言行见于《涪陵记善录》为详。有《论语解》及门人问答传于世。”

(五)《永乐大典索引》:有《尹和靖言行录》《尹和靖集》《尹和靖先生集》《和靖言行录》《和靖尹集》的少量内容。[36]

(六)《宋元学案》:“所著有论语、孟子解。”

(七)《经义考》:

尹氏(焞)《论语解》(又说一卷),宋志十卷,未见。

(八)四库书系:《和靖集》八卷、《孟子解》二卷(存目丛书)。

案,存目所谓《孟子解》二卷,其内容即是把朱子所编《孟子精义》中和靖的解专门辑出而成。《四库提要》说:“每章之末略赘数语,评论大意,多者不过三四行,皆词义肤浅。或类坊刻史评,或类时文批语,无一语之发明。焞为程氏高弟,疑其陋不至于此。又书止上下二卷,首尾完具,无所阙佚,与十四卷之数亦不相合。殆近时妄人所依托也。”此显然是没有发现其来源于《孟子精义》,非是。

(九)《总录》:

《和靖先生语录》三卷,祁宽辑,明抄本(苏州)[37]

(十)《全宋文》:佚文11篇。案,实为10篇。[38]

案,据上,和靖的著作有《论语解》十卷,《孟子解》十四卷、《语录》四卷及《和靖集》。今存的有《论孟精义》中所收的论语孟子《解》,《语录》(四库本《和靖集》中的“师说”与祁宽辑《语录》三卷),以及《和靖集》的一些内容(但未知今存祁宽辑《语录》三卷与冯忠恕、祁宽与吕坚中辑四卷本《语录》是何关系)。另有佚文10篇。

十七、张绎(字思叔)

(一)《伊洛渊源录》中朱子谓张思叔诗文甚多,今存数篇。但《语类》云:“如刘质夫、朱公掞、张思叔辈又不见他文字。”

(二)《郡斋读书志》:无

(三)《直斋书录解题》:无

(四)《文献通考》:无

(五)《宋史》:无

(六)《永乐大典索引》:无

(七)《经义考》:无

(八)四库书系:无

(九)《宋元学案》:无

(十)《总录》:无

(十一)《全宋文》:《绛州思堂记》《敬亭记》《座右铭》《祭程伊川文》[39]

案,今存文4篇。

十八、马伸(字时中)

(一)《郡斋读书志》:无

(二)《直斋书录解题》:无

(三)《文献通考》:无

(四)《宋史》:无

(五)《永乐大典索引》:无

(六)《经义考》:无

(七)四库书系:无

(八)《宋元学案》:无

(九)《总录》:无

(十)《全宋文》:无

案,无著述。

十九、侯仲良(字师圣)

(一)《伊洛渊源录》:“有《论语说》及《雅言》一编,皆出衡山胡氏。其为人梗概亦见胡文定公《行状》。”[40]

(二)《郡斋读书志》:无

(三)《直斋书录解题》:无

(四)《文献通考》:无

(五)《宋史·艺文志》:侯仲良《(论语)说》一卷。

(六)《永乐大典索引》:无

(七)《经义考》:侯氏(仲良)《论语说》,宋志一卷,佚。

(八)四库书系:无

(九)《宋元学案》:无

(十)《总录》:无

(十一)《全宋文》:无

案,有《论语说》一卷与《雅言》。今存的有《中庸辑略》所收《中庸解》、《礼记集说》中所收的《中庸解》与《论孟精义》所收的《论语解》《孟子解》。《中庸辑略》所收的《中庸解》包括在《礼记集说》所收内容之中。

二十、王蘋(字信伯)

(一)《郡斋读书志》:无

(二)《直斋书录解题》:《王著作集》四卷。

(三)《文献通考》:《王著作集》四卷。案,引陈氏。

(四)《宋史》:无

(五)《永乐大典索引》:无

(六)《经义考》:

1.王氏(蘋)《周易传》一卷,佚。

2.王氏(蘋)《论语集解》,佚。

(七)《宋元学案》:“未尝著书,垂老乃作《论语集解》,未成而卒。”[41]冯云濠案:“先生著又有《易传》,见尹和靖书,当时曾镂板于吾邑。”

(八)四库书系:《王著作集》八卷。

(九)《总录》:《宋著作王先生文集》八卷[42]

案,王信伯的著作有《周易传》一卷、《论语集解》(未成)、以及《文集》。今存四库本《王信伯集》与清抄本《王先生文集》。四库本王信伯集亦为明人所编,八卷,遗文一卷,附录七卷。清抄本与此本内容相同。

二十一、刘立之(字宗礼)

(一)《郡斋读书志》:无

(二)《直斋书录解题》:无

(三)《文献通考》:无

(四)《宋史》:无

(五)《永乐大典索引》:无

(六)《经义考》:无

(七)四库书系:无

(八)《宋元学案》:无

(九)《总录》:无

(十)《全宋文》:无

案,无著述。

二十二、林大节

(一)《郡斋读书志》:无

(二)《直斋书录解题》:无

(三)《文献通考》:无

(四)《宋史》:无

(五)《永乐大典索引》:无

(六)《经义考》:无

(七)四库书系:无

(八)《宋元学案》:无

(九)《总录》:无

(十)《全宋文》:无

案,无著述。

二十三、张闳中

(一)《郡斋读书志》:无

(二)《直斋书录解题》:无

(三)《文献通考》:无

(四)《宋史》:无

(五)《永乐大典索引》:无

(六)《经义考》:无

(七)四库书系:无

(八)《宋元学案》:无

(九)《总录》:无

(十)《全宋文》:无

案,无著述。

二十四、冯理(字圣先)[43]

(一)《郡斋读书志》:无

(二)《直斋书录解题》:无

(三)《文献通考》:无

(四)《宋史》:无

(五)《永乐大典索引》:无

(六)《经义考》:无

(七)四库书系:无

(八)《宋元学案》:无

(九)《总录》:无

(十)《全宋文》:无

案,无著述。

二十五、鲍若雨(字商霖)

(一)《郡斋读书志》:《二十先生西铭解义》中收有鲍若雨。

(二)《直斋书录解题》:无

(三)《文献通考》:无

(四)《宋史》:无

(五)《永乐大典索引》:无

(六)《宋元学案》:“所著有《伊川问答录》《敬亭集》。”

(七)《经义考》:无

(八)四库书系:无

(九)《总录》:无

(十)《全宋文》:无

案,有《敬亭集》。今存者无。

二十六、周孚先(字伯忱)

(一)《郡斋读书志》:无

(二)《直斋书录解题》:无

(三)《文献通考》:无

(四)《宋史》:无

(五)《永乐大典索引》:无

(六)《经义考》:无

(七)四库书系:无

(八)《宋元学案》:无

(九)《总录》:无

(十)《全宋文》:无

案,无著述。[44]

二十七、周恭先(字伯温)

(一)《郡斋读书志》:无

(二)《直斋书录解题》:无

(三)《文献通考》:无

(四)《宋史》:无

(五)《永乐大典索引》:无

(六)《经义考》:无

(七)《宋元学案》:无

(八)四库书系:无

(九)《总录》:无

(十)《全宋文》:无

案,无著述。

二十八、唐棣(字彦思)

(一)《郡斋读书志》:无

(二)《直斋书录解题》:无

(三)《文献通考》:无。

《钦定续文献通考》:唐棣《唐氏遗编》四卷。……臣等谨案:是书乃棣与门人共记平日问答之语。

(四)《宋史》:无

(五)《永乐大典索引》:无

(六)《经义考》:无

(七)四库书系:无

(八)《宋元学案》:无

(九)《总录》:无

(十)《全宋文》:无[45]

案,有《唐氏遗编》四卷。今存者无。

二十九、谢天申(字用休)

(一)《郡斋读书志》:无

(二)《直斋书录解题》:无

(三)《文献通考》:无

(四)《宋史》:无

(五)《永乐大典索引》:无

(六)《经义考》:无

(七)四库书系:无

(八)《宋元学案》:无

(九)《总录》:无

(十)《全宋文》:无

案,无著述。

三十、潘旻(字子文)

(一)《郡斋读书志》:无

(二)《直斋书录解题》:无

(三)《文献通考》:无

(四)《宋史》:无

(五)《永乐大典索引》:无

(六)《经义考》:无

(七)四库书系:无

(八)《宋元学案》:无

(九)《总录》:无

(十)《全宋文》:无

案,无著述。

三十一、陈经正(字贵一)

(一)《郡斋读书志》:无

(二)《直斋书录解题》:无

(三)《文献通考》:无

(四)《宋史》:无

(五)《永乐大典索引》:无

(六)《经义考》:无

(七)四库书系:无

(八)《宋元学案》:无

(九)《总录》:无

(十)《全宋文》:无

案,无著述。

三十二、陈经邦(字贵叔)

(一)《郡斋读书志》:无

(二)《直斋书录解题》:无

(三)《文献通考》:无

(四)《宋史》:无

(五)《永乐大典索引》:无

(六)《经义考》:无

(七)《宋元学案》:无

(八)四库书系:无

(九)《总录》:无

(十)《全宋文》:《会文阁记(崇宁三年三月)》。

案,此文出自浙江《平阳县志》。平阳县属今浙江温州市。《全宋文》编者谓陈经邦是“徽宗时平阳府(治今山西临汾)人”,非是。然而吴承志指出,文末标明的作记时间与篇中所言内容多不相合,疑后人有所羼杂,或者全篇皆伪托。其所列举之理由有一定道理。[46]然问题之出现皆因文末之时间标记,而文义、文采皆有可取者。此且以为是陈经邦文。

案,遗文1篇。

三十三、李处(字嘉仲)

(一)《郡斋读书志》:无

(二)《直斋书录解题》:无

(三)《文献通考》:无

(四)《宋史》:无

(五)《永乐大典索引》:无

(六)《经义考》:无

(七)四库书系:无

(八)《宋元学案》:无

(九)《总录》:无

(十)《全宋文》:李處遯《乞黜落何烈奏(建炎三年二月)》。

案,在唐棣录二程语录中,有李处遯嘉仲者。朱子言其为洛人,“后为中书舍人,溺死维扬”(《伊洛渊源录》)。《全宋文》所说李处遯亡故之前为台谏。然《全宋文》所言此人亦是金兵度淮,高宗自扬州渡江之时,死于乱兵。[47]是故,朱子所言二程弟子李处遯,当即《全宋文》中的李处遯。然《全宋文》中的李处遯是彭城人。[48]未知朱子说李是洛人何据。李处遯亡故之前亦非中书舍人。

案,遗文1篇。

三十四、孟厚(字敦夫)

(一)《郡斋读书志》:无

(二)《直斋书录解题》:无

(三)《文献通考》:无

(四)《宋史》:无

(五)《永乐大典索引》:无

(六)《经义考》:无

(七)四库书系:无

(八)《宋元学案》:无

(九)《总录》:无

(十)《全宋文》:无

案,无著述。

三十五、范文[49]

(一)《郡斋读书志》:无

(二)《直斋书录解题》:无

(三)《文献通考》:无

(四)《宋史》:无

(五)《永乐大典索引》:无

(六)《经义考》:无

(七)四库书系:无

(八)《宋元学案》:无

(九)《总录》:无

(十)《全宋文》:无

案,无著述。

三十六、畅中伯

(一)《郡斋读书志》:无

(二)《直斋书录解题》:无

(三)《文献通考》:无

(四)《宋史》:无

(五)《永乐大典索引》:无

(六)《经义考》:无

(七)四库书系:无

(八)《宋元学案》:无

(九)《总录》:无

(十)《全宋文》:无

案,无著述。

三十七、李朴(字先之)

(一)《郡斋读书志》:

1.李朴编《豐清敏遗事》一卷。

2.《二十先生西铭解义》中收有李朴。

(二)《直斋书录解题》(www.xing528.com)

1.李朴撰《豐清敏遗事》一卷。

2.《章贡集》二十卷。秘书监章贡李朴先之撰。绍圣元年进士,坐言隆祐之贤废。三十年蔡京欲强致之,不屈。靖康建炎之间半岁五迁,而病不能行以死。其教授西京国子监也,程伊川与之甚厚,然谓其太直,以洛中风波为戒。朴笑曰:不意此言发于先生之口。伊川为之改容,愧谢。其风节可畏也。

(三)《文献通考》

1.《豐清敏遗事》一卷。案,引陈氏。

2.《章贡集》二十卷。案,引陈氏。

(四)《宋史·艺文志》:《豐清敏遗事》一卷、《李朴集》二十卷。

(五)《永乐大典索引》:无

(六)《经义考》:无

(七)四库书系:《豐清敏公遗事》一卷、附录一卷(存目丛书),《豐清敏公遗事》一卷(续修四库全书)。

(八)《宋元学案》:《章贡集》二十卷。

(九)《总录》:《豐清敏公遗事》一卷,附录一卷。

1.明刻本(北京)。

2.小万卷楼丛书(咸丰本、光绪本)。

(十)《全宋文》:遗文2篇:《上徽宗论人君之要道三(建中靖国元年)》《与丘宫舍帖》。

案,李朴的著述有《章贡集》《豐清敏遗事》及《二十先生西铭解义》中所收内容。今存《豐清敏公遗事》一卷、遗文2篇。

三十八、畅大隐(字潜道)

(一)《郡斋读书志》:无

(二)《直斋书录解题》:无

(三)《文献通考》:无

(四)《宋史》:无

(五)《永乐大典索引》:无

(六)《经义考》:无

(七)四库书系:无

(八)《宋元学案》:无

(九)《总录》:无

(十)《全宋文》:无

案,无著述。

三十九、郭忠孝(字立之)

(一)《郡斋读书志(附志)》[50]

1.《兼山易解》二卷,右郭忠孝撰。忠孝字立之,河南人。颇明象数,自谓得李挺之《卦变论》于陈子惠,因亟读,有得焉。靖康中,持宪关右,死于难,故其书散落大半。

2.《大易粹言》中收有郭忠孝。

(二)《直斋书录解题》:

1.兼山《中庸说》一卷,太中大夫河南郭忠孝立之撰。

2.《兼山遗学》六卷,河南郭雍录其父忠孝之遗书。前二卷为易蓍卦,次为九图,又次说《春秋》,又次为性说三篇,末卷问答杂说。

(三)《文献通考》:

1.兼山《易解》二卷。

2.燕山《中庸说》一卷。案,引陈氏。“燕山”为“兼山”之误。

(四)《宋史·艺文志》:

1.郭忠孝《兼山易解》二卷。

2.《四学渊源论》三卷。

3.郭忠孝《中庸说》一卷。

(五)《永乐大典索引》:无

(六)《经义考》:

1.郭氏(忠孝)《兼山易解》,宋志二卷,阙(唯《大易粹言》所载存)。

2.《四学渊源论》,宋志三卷,佚。

(七)四库书系:无

(八)《宋元学案》:无

(九)《总录》:《郭兼山易解》二卷,旧抄本,故宫。案,此本非《兼山易解》原本,乃抄录《大易粹言》中的兼山易解而成。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将其影印出版。[51]

(十)《全宋文》:《乞追击金兵奏》。案,此取自《宋史》郭忠孝本传,且寥寥数语,甚无谓也。故不计入。

案,兼山的著作有《易解》二卷、《中庸解》一卷、《四学渊源论》三卷、《兼山遗学》六卷。今存有《大易粹言》所载《易解》与《礼记集说》中所收的一些《中庸解》。案,《大易粹言》中所收兼山之语,有一条标为来自《浩然图》。

附:郭雍(兼山子,字子和,号白云先生)

(一)《郡斋读书志》:《大易粹言》与《二十先生西铭解义》中收有郭雍。

(二)《直斋书录解题》:

《传家易说》十一卷、《兼山遗学》六卷(汇编其父遗作)、《蓍卦辨疑序》三卷。

(三)《文献通考》:

《传家易说》十一卷、《兼山遗学》六卷、《蓍卦辨疑序》三卷。

(四)《宋史·艺文志》:

1.《传家易解》十一卷。

2.《中庸说》一卷。

3.《冲晦郭氏兵学》七卷(郭雍述)。

(五)《永乐大典索引》有郭雍易传、易解片段[52]

(六)《经义考》:

1.郭氏(雍)《传家易说》,《宋志》十一卷,阙(今惟《大易粹言》所载存)。

2.《卦辞旨要》,六卷,未见。

(七)四库书系:

1.《郭氏传家易说》十一卷(《四库全书》)。《提要》云:“是书虽云本其父说而实多出于自得。朱子云:兼山易溺于象数之学。今观雍书大抵剖析义理,与程《传》相似,非溺象数者也。雍之言曰:《易》之为书,其道其辞皆由象出,未有忘象而知易者。如首腹马牛之类或时可忘,此象之末也。其说如此,殆与其父意不必尽同。雍又不以卦辞为彖,而谓观乎彖辞者即孔子自谓其彖传,是说为世所非,盖循王弼本之误,不识古本,故至于此。要其学为程子之支流,而其平生自处亦有合‘幽人坦坦,履道之吉’,可谓无媿于立言者已。”

2.《仲景伤寒补亡论》二十卷(续修《四库全书》)。

案,此书前有郭雍《自序》,朱子《跋郭长阳医书》也据所闻谓是郭雍撰。然此书《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宋志》等皆未收录。甚可怪也。

(八)《宋元学案》:未言其著述状况。

(九)《总录》:

1.《郭氏传家易说》:清乾隆四十二年杭州府刻聚珍版丛书本,清卢文弨校并跋,清丁丙跋(南京)。

2.《伤寒补亡论》:清抄本(北京)、武昌医学馆丛书。

3.《仲景伤寒补亡论》:1959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排印本。

(十)《全宋文》:遗文4篇:《艮损二子名序》《书定武旧本兰亭后(淳熙八年八月)》《题胡瑰番马图(绍兴十五年十一月)》《性说》。[53]

案,郭雍的著述有《传家易说》十一卷、《蓍卦辨疑序》三卷、《卦辞旨要》六卷、《中庸说》一卷、《冲晦郭氏兵学》七卷、《仲景伤寒补亡论》二十卷、文章数篇。今存的有《传家易说》十一卷及《大易粹言》所保留的部分(郭雍收集其父的遗作也已佚,且其易解自成一家而与其父不同。故欲了解兼山已不能通过郭雍矣),《仲景伤寒补亡论》和遗文4篇。

四十、周行己(字恭叔)

(一)《郡斋读书志》:无

(二)《直斋书录解题》:《浮沚先生集》十六卷,《后集》三卷。

(三)《文献通考》:《浮沚先生集》十六卷,《后集》三卷。案,引陈氏。

(四)《宋史·艺文志》:《周行己集》十九卷。另,《周博士文集》十卷,不知名。

(五)《永乐大典索引》:有博士周公文集、周行己诗、周博士集的少量残留。[54]

(六)《经义考》:无

(七)《宋元学案》:《周博士集》三十卷[55]

(八)四库书系:《浮沚集》九卷。

案,《提要》谓此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共得八卷。但其后目录为九卷。

(九)《总录》:

1.《浮沚集》九卷,《补遗》一卷,敬乡楼丛书第三集。

2.《浮沚集》九卷,《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

(十)《全宋文》:遗文2篇:《颜子不贰过论》《祭二十叔文》[56]

案,其著述有《浮沚先生集》十六卷,《后集》三卷,即《宋志》所谓《周行己集》十九卷。今存《浮沚集》九卷、《补遗》一卷、遗文2篇。

四十一、邢恕(字和叔)

(一)《郡斋读书志》:无

(二)《直斋书录解题》:无

(三)《文献通考》:无

(四)《宋史》:无[57]

(五)《永乐大典索引》:无

(六)《经义考》:无

(七)四库书系:无

(八)《宋元学案》:无

(九)《总录》:无

(十)《全宋文》:文28篇。[58]

案,今存文28篇。

四十二、贾易(字明叔)

(一)《郡斋读书志》:《论韩琦定策疏》(载《嘉祐时政记》)。

(二)《直斋书录解题》:无

(三)《文献通考》:《论韩琦定册疏》(《嘉祐时政记》附,引晁氏)。

(四)《宋史》:无

(五):《永乐大典索引》:无

(六)《经义考》:无

(七)四库书系:无

(八)《宋元学案》:无[59]

(九)《总录》:无

(十)《全宋文》:文16篇。[60]

案,有《论韩琦定策疏》著录。今存文16篇。

四十三、范冲(字元长)

(一)《郡斋读书志》:

1.《哲宗新实录》一百五十卷(参修)。

2.《范太史遗事》一卷。

(二)《直斋书录解题》:

1.《神宗实录考异》二百卷(参撰)。

2.《哲宗实录》一百五十卷(参修)。

3.《宰辅拜罢录》二十四卷(参撰)。

4.《范太史遗事》一卷。

(三)《文献通考》:

1.《神宗实录考异》二百卷,参撰(案,引陈氏)。

2.《重修哲宗实录》一百五十卷,参修(案,引晁氏)。

3.《范太史遗事》一卷。

4.《宰辅拜罢录》二十四卷(引陈氏)。

(四)《宋史》:

1.范冲《要语》一卷(《艺文志》)。

2.范仲《春秋左氏讲义》四卷[61](《艺文志》)。

3.《范太史遗事》一卷、《范祖禹家传》八卷(并范冲编)(《艺文志》)。

4.《范冲传》:“冲之修《神宗实录》也,为《考异》一书,明示去取……及修《哲宗实录》,别为一书,名《辨诬录》……为光(笔者按,司马光)编类《记闻》十卷。”

(五)《永乐大典索引》:无

(六)《经义考》:

《范氏(冲)春秋左氏讲义》,宋志四卷,佚。

(七)四库书系:无

(八)《宋元学案》:《神宗实录考异》《辨诬录》《(温公)记闻》十卷。

(九)《总录》:无

(十)《全宋文》:文16篇。[62]

案,范氏参修《神宗实录》,参撰《哲宗实录》,参撰《宰辅拜罢录》,编类《记闻》,参撰《神宗实录考异》,编著《辨诬录》《范太史遗事》《范祖禹家传》《要语》《春秋左氏讲义》。今存文16篇。

四十四、晏敦复(字景初)

(一)《郡斋读书志》:无

(二)《直斋书录解题》:无

(三)《文献通考》:无

(四)《宋史》:无

(五)《永乐大典索引》:无

(六)《经义考》:无

(七)四库书系:无

(八)《宋元学案》:无

(九)《总录》:无

(十)《全宋文》:文20篇。[63]

案,今存文20篇。

四十五、许景衡(字少伊)

(一)《郡斋读书志》:《二十先生西铭解义》中收有许景衡。

(二)《直斋书录解题》:《横塘集》三十卷。

(三)《文献通考》:《横塘集》三十卷(案,引陈氏)。

(四)《宋史·艺文志》:《横塘集》三十卷。

(五)《永乐大典索引》:《许景衡诗》《许景衡塘集》、许景衡《横塘集》少量残文。[64]

(六)《经义考》:无

(七)四库书系:《横塘集》二十卷。

(八)《宋元学案》:“所著有《横塘集》三十卷,予从《永乐大典》中曾见之。”[65]

(九)《总录》:《横塘集》二十卷。

1.清乾隆翰林院抄本(北京)。

2.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

(十)《全宋文》:遗文19篇。[66]

案,有《横塘集》三十卷,今存《横塘集》二十卷,遗文19篇。

四十六、吴给(字敦仁)

(一)《郡斋读书志》:无

(二)《直斋书录解题》:无

(三)《文献通考》:无

(四)《宋史》:无

(五)《永乐大典索引》:无

(六)《经义考》:无

(七)四库书系:无

(八)《宋元学案》:无

(九)《总录》:无

(十)《全宋文》:无

案,无著述。

四十七、邹柄(字德久)

(一)《郡斋读书志》:无[67]

(二)《直斋书录解题》:无

(三)《文献通考》:无

(四)《宋史》:无

(五)《永乐大典索引》:无

(六)《经义考》:无

(七)四库书系:无

(八)《宋元学案》:无

(九)《总录》:无

(十)《全宋文》:无

案,无著述。

四十八、时紫芝

(一)《郡斋读书志》:无

(二)《直斋书录解题》:无

(三)《文献通考》:无

(四)《宋史》:无

(五)《永乐大典索引》:无

(六)《经义考》:无

(七)四库书系:无

(八)《总录》:无

(九)《全宋文》:无

案,无著述。

四十九、沈躬行(字彬老)

(一)《郡斋读书志》:无

(二)《直斋书录解题》:无

(三)《文献通考》:无

(四)《宋史》:无

(五)《永乐大典索引》:无

(六)《经义考》:无

(七)四库书系:无

(八)《宋元学案》:无

(九)《总录》:无

(十)《全宋文》:无

案,无著述。

五十、陈经郛

(一)《郡斋读书志》:无

(二)《直斋书录解题》:无

(三)《文献通考》:无

(四)《宋史》:无

(五)《永乐大典索引》:无

(六)《经义考》:无

(七)四库书系:无

(八)《宋元学案》:无

(九)《总录》:无

(十)《全宋文》:无

案,无著述。

五十一、陈经德

(一)《郡斋读书志》:无

(二)《直斋书录解题》:无

(三)《文献通考》:无

(四)《宋史》:无

(五)《永乐大典索引》:无

(六)《经义考》:无

(七)四库书系:无

(八)《宋元学案》:无

(九)《总录》:无

(十)《全宋文》:无

案,无著述。

五十二、谯定(字天授)

(一)《郡斋读书志》:无

(二)《直斋书录解题》:无

(三)《文献通考》:无

(四)《宋史》:无

(五)《永乐大典索引》:无

(六)《经义考》:《谯氏(定)易传》,佚。

(七)四库书系:无

(八)《宋元学案》:无

(九)《总录》:无

(十)《全宋文》:无

案,有《易传》,今无著述存世。

五十三、赵彦道[68]

(一)《郡斋读书志》:无

(二)《直斋书录解题》:无

(三)《文献通考》:无

(四)《宋史》:无

(五)《永乐大典索引》:无

(六)《经义考》:无

(七)四库书系:无

(八)《宋元学案》:无

(九)《总录》:无

(十)《全宋文》:无

案,无著述。

五十四、赵孝孙

(一)《郡斋读书志》:无

(二)《直斋书录解题》:无

(三)《文献通考》:无

(四)《宋史》:无

(五)《永乐大典索引》:无

(六)《经义考》:无

(七)四库书系:无

(八)《总录》:无

(九)《全宋文》:无

案,无著述。

五十五、袁溉(字道洁)

(一)《郡斋读书志》:无

(二)《直斋书录解题》:无

(三)《文献通考》:无

(四)《宋史》:无

(五)《永乐大典索引》:无

(六)《经义考》:无

(七)四库书系:无

(八)《宋元学案》:无

(九)《总录》:无

(十)《全宋文》:无

案,无著述。

五十六、萧楚(字子荆)

(一)《郡斋读书志》:无

(二)《直斋书录解题》:《春秋经辨》十卷。

(三)《文献通考》:《春秋经辨》十卷(案,引陈氏)。

(四)《宋史·艺文志》:《春秋经辨》十卷。案,《宋志》尚有《三顾隐客文集》十一卷,注不知名(《宋史》卷二百八、艺文七)。[69]萧楚自号“三顾隐客”。此或为萧楚文集。

(五)《永乐大典索引》:无

(六)《经义考》:萧氏(楚)《春秋经辨》,《宋志》十卷,佚。

(七)四库书系:《春秋辨疑》四卷。

(八)《宋元学案》:无

(九)《总录》:《春秋辨疑》四卷,附《校勘记》一卷。《校勘记》(清)周自得撰,武英殿聚珍版书(福建本、广雅书局本)·经部[70]

(十)《全宋文》:遗文1篇:《为蔡京黜春秋之学与冯澥书》。[71]

案,有《春秋经辨》十卷,今存《春秋辨疑》四卷。《春秋辨疑》即《春秋经辨》。[72]又,遗文1篇。

五十七、李参

(一)《郡斋读书志》:《刘质夫春秋》五卷前有李参《序》。

(二)《直斋书录解题》:《刘质夫春秋》十二卷,前有李参《序》(案,引晁氏)。

(三)《文献通考》:无

(四)《宋史》:无

(五)《永乐大典索引》:无

(六)《经义考》:刘氏(绚)《春秋》,前有李参序(案,引晁氏)。

(七)四库书系:无

(八)《宋元学案》:无

(九)《总录》:无

(十)《全宋文》:无

案,有《序》1篇。无今存著述。

五十八、范

(一)《郡斋读书志》:无

(二)《直斋书录解题》:无

(三)《文献通考》:无

(四)《宋史》:无

(五)《永乐大典索引》:无

(六)《经义考》:无

(七)四库书系:无

(八)《宋元学案》:无

(九)《总录》:无

(十)《全宋文》:无

案,无著述。

五十九、邵溥(字泽民)

(一)《郡斋读书志》:《邵氏集》二十卷。

(二)《直斋书录解题》:无

(三)《文献通考》:《邵氏集》二十卷(案,引晁氏)。

(四)《宋史》:无

(五)《永乐大典索引》:无

(六)《经义考》:无

(七)四库书系:无

(八)《宋元学案》:《邵氏集》十二卷[73]

(九)《总录》:无

(十)《全宋文》:遗文11篇。[74]

案,有《邵氏集》二十卷。今存文11篇。

六十、练绘(字质夫)

(一)《郡斋读书志》:无

(二)《直斋书录解题》:无

(三)《文献通考》:无

(四)《宋史》:无

(五)《永乐大典索引》:无

(六)《经义考》:无

(七)四库:无

(九)《总录》:无

(十)《全宋文》:无

案,无著述。

六十一、张杲(字旸叔)

案,《儒林宗派》所列的二程弟子中有张杲,字旸叔,未言其根据何在。未详其人。

六十二、田述古(字明之)

(一)《郡斋读书志》:无

(二)《直斋书录解题》:无

(三)《文献通考》:无

(四)《宋史》:无

(五)《永乐大典索引》:无

(六)《经义考》:无

(七)四库书系:无

(八)《宋元学案》:无

(九)《总录》:无

(十)《全宋文》:无

案,无著述。

六十三、邵伯温(字子文)

(一)《郡斋读书志》:

1.《邵氏辨诬》一卷[75]

2.《邵氏闻见录》二十卷[76]

(二)《直斋书录解题》:

1.《邵氏辨诬》三卷。

2.《邵氏闻见录》二十卷。

3.《褒德集》二卷、《易学辨惑》一卷:邵伯温撰,录其父诰命、谥议、行状、墓志之属。《辨惑》述传授源流,辨郑夬之妄。

(三)《文献通考》:

1.《邵氏辩诬》一卷。

2.《邵氏闻见录》二十卷。

3.《褒德集》二卷、《易学辨惑》一卷。

(四)《宋史》:

1.《宋史·艺文志》:《周易辨惑》一卷、《邵氏辨诬》三卷、《邵氏闻见录》一卷。

2.《宋史·邵伯温传》:《河南集》《闻见录》《皇极系述》《辨诬》《辨惑》《皇极经世序》《观物内外篇解》。

(五)《永乐大典索引》:有《邵氏闻见录》的残留内容。[77]

(六)《经义考》:邵氏(伯温)《周易辨惑》,《宋志》一卷,未见。

(七)四库书系:

1.《易学辨惑》一卷。

2.《闻见录》二十卷。

(八)《宋元学案》:《易辨惑》一卷、《河南集》《闻见录》《皇极系述》《皇极经世序》《观物内外篇解》[78]

(九)《总录》:

1.《易学辨惑》一卷,四库全书·经部易类。

2.《河南邵氏闻见前录》二十卷。(1)明刻津逮袐书本,清劳格、劳权校(上海);(2)学津讨源(汲古阁本、影汲古阁本)第十五集。案,此所谓《邵氏闻见前录》二十卷即《邵氏闻见录》,内容完全相同。

3.《邵氏闻见录》,1983年中华书局点校本[79]

4.《河南邵氏闻见录》,1991年上海书店影印本(宋人小说之十五)。

(十)《全宋文》:遗文6篇。[80]

案,有《河南集》《邵氏闻见录》《皇极系述》《邵氏辨诬》《易学辨惑》《皇极经世序》《观物内外篇解》《褒德集》。今存有《易学辨惑》一卷,《邵氏闻见录》二十卷,遗文6篇。

六十四、吕义山(字子居)

(一)《郡斋读书志》:无

(二)《直斋书录解题》:无

(三)《文献通考》:无

(四)《宋史》:无

(五)《永乐大典索引》:无

(六)《经义考》:无

(七)四库书系:无

(八)《宋元学案》:无

(九)《总录》:无

(十)《全宋文》:无

案,无著述。

六十五、焦瑗(字公路)

(一)《郡斋读书志》:无

(二)《直斋书录解题》:无

(三)《文献通考》:无

(四)《宋史》:无

(五)《永乐大典索引》:无

(六)《经义考》:无

(七)四库书系:无

(八)《宋元学案》:无

(九)《总录》:无

(十)《全宋文》:无

案,无著述。

六十六、周纯明(字全伯)

(一)《郡斋读书志》:无

(二)《直斋书录解题》:无

(三)《文献通考》:无

(四)《宋史》:无

(五)《永乐大典索引》:无

(六)《经义考》:无

(七)四库书系:无

(八)《宋元学案》:无

(九)《总录》:无

(十)《全宋文》:无

案,无著述。

六十七、谢湜(字持正)

(一)《郡斋读书志》:无

(二)《直斋书录解题》:无

(三)《文献通考》:无

(四)《宋史·艺文志》:

1.《易义》十二卷。

2.《春秋义》二十四卷,又《总义》三卷。

(五)《永乐大典索引》:无

(六)《经义考》:无

(七)四库书系:

案,宋李明复《春秋集义》中收有谢湜,所收较多。

(八)《宋元学案》:“著有《易记》。”

(九)《总录》:无

(十)《全宋文》:无

案,有《易义》十二卷,《春秋义》二十四卷,《(春秋)总义》三卷。今存《春秋集义》中所收的部分《春秋义》。

六十八、翟霖

(一)《郡斋读书志》:无

(二)《直斋书录解题》:无

(三)《文献通考》:无

(四)《宋史》:无

(五)《永乐大典索引》:无

(六)《经义考》:无

(七)四库书系:无

(八)《宋元学案》:无

(九)《总录》:无

(十)《全宋文》:无

案,无著述。

六十九、李处廉

(一)《郡斋读书志》:无

(二)《直斋书录解题》:无

(三)《文献通考》:无

(四)《宋史》:无

(五)《永乐大典索引》:无

(六)《经义考》:无

(七)四库书系:无

(八)《宋元学案》:无

(九)《总录》:无

(十)《全宋文》:无

案,无著述。

七十、戴述(字明仲)

(一)《郡斋读书志》:无

(二)《直斋书录解题》:无

(三)《文献通考》:无

(四)《宋史》:无

(五)《永乐大典索引》:无

(六)《经义考》:无

(七)四库书系:无

(八)《宋元学案》:“先生弟迅,字几仲,私淑洛学于其兄,时称大小戴先生。门人合其文,曰‘《二戴集》’。”

(九)《总录》:无

(十)《全宋文》:无

案,有《集》,今不存。

【注释】

[1]栾贵明编著:《永乐大典索引》,作家出版社1997年版,第911—912页。

[2]本《考》所谓“四库书系”,包括《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四库禁毁书丛刊》《四库未收书辑刊》《续修四库全书》。又,《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亦并查考,无诸弟子著作,故不列入。

[3]刘琳、沈治宏编著:《现存宋人著述总录》,巴蜀书社1995年版。案,其后简称为《总录》。

[4]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92册,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案:《全宋文》所收,若出于现存作者文集、专著等,则不予列出。

[5]《全宋文》,第92册。

[6]案,李籲云:“质夫自幼治《春秋》,其学祖于程氏,专以孔孟之言断经义。”和靖说伊川授意质夫作春秋传。书成,伊川却不示人,表示要亲作。直到伊川死后,门人才见到质夫的春秋传。据此,质夫作春秋传已成书。但李籲所作质夫《墓志铭》又谓其未成书,未知孰是。但总之,质夫长于《春秋》学,并尊程氏义解经。

[7]《永乐大典索引》,第969页。

[8]《总录》,第17页。

[9]见崔富章《四库提要补正》,杭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80—181页。案,《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春秋道统二卷》云:“是书仅分上下二卷,而抄本细字,乃八巨册,不著撰人名氏。”《四库提要补正》误为:“是书仅分上下二卷,而抄本细字乃入巨册,不著撰人名氏。”疑为编辑之误。

[10]见黄觉弘《刘绚〈春秋传〉佚文考说》,《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12期。

[11]《全宋文》第109册,第8页。

[12]陈俊民:《蓝田吕氏遗著辑校》,中华书局1993年版。

[13]吕大钧:《蓝田吕氏遗书》二卷,明刻本,见《总录》,第103页。

[14]吕大防:《韩吏部文公(愈)年谱》一卷,宋本《韩柳二先生年谱·韩文类谱》(雍正本、光绪本),见《总录》,第60页。

[15]见《永乐大典索引》,第909页。

[16]分别见《全宋文》第69、78、110册。

[17]《全宋文》第124册,第60页。

[18]《全宋文》第120册。

[19]《四库全书》本《龟山集》卷三十三。

[20]案,四库本《游廌山集》中亦有杨时《墓志铭》。此句与《伊洛渊源录》相同。然四库本《游廌山集》刊刻当甚晚,未足据也。

[21]《二十先生西铭解义》唯在《郡斋读书志》一见,已佚。

[22]《全宋文》第123册。

[23]《宋史·艺文志》尚有杨时《开成纪事》二卷,然诸录皆未言龟山作有此书,恐另有其人。

[24]《永乐大典索引》,第796—797页。

[25]后又云:“惟其以潜龙为颜子事,见龙为孔子事,九三为周公居摄事,九四为颜渊未见其止,飞龙为孔子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似颇拘。又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为乾象,非圣人不足以尽,故取其行健而已,似不必于本意上更探高一等耳,圣经何以求加为哉?”

[26]宋福建漕治刻本(北京)、《续古逸丛书》(据宋刻本影印)、《四部丛刊续编·子部》(据宋刻本影印),见《总录》,第97页。

[27]明弘治五年李熙、金钻等刻递修本(北京、上海),见《总录》,第241页。

[28]明万历十九年林熙春刻本(北京、上海)、清康熙四十六年杨氏重刻本(北京、上海、四川),见《总录》,第241页。

[29]《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见《总录》,第241页。

[30]《全宋文》第124、125册。案,这13篇遗文是:《面对上徽宗疏》《论不可复近奄人疏(第二状,靖康元年正月)》《论用人太易疏(靖康元年二月)》《论父子天性宜一于诚疏(靖康元年)》《乞罢茶盐榷法疏》《论宣仁诬谤未明瑶华位号未复疏(靖康元年)》《早间帖》《请媒启》《跋张元幹先祖手泽》《跋蔡襄自书诗帖》《沈夫人墓志铭》《练逄墓志铭》《祭某人文》。

[31]案,《大易粹言》中《系辞》《说卦》中所列的龟山的相关内容皆取自他处,如《语录》《中庸解》《语解》,非来自《易说》本身。

[32]《永乐大典索引》,第952页。

[33]《全宋文》第137册。佚文5篇是:《贺集禧苏相公启》《贺中书苏相公启》《贺中书范相公启》《贺曹州梁相公启》《贺李范二贤良启》。

[34]《永乐大典索引》,第951页。

[35]晁氏云:“多采纯夫之说。”“纯夫”当即范祖禹。范祖禹,字淳夫,或称之为“纯夫”。伊川说:“在讲筵时,曾说与温公云:‘更得范纯夫在筵中尤好。’温公彼时一言亦失,却道:‘他见修史,自有门路。’某应之曰:‘不问有无门路,但筵中须得他。’温公问:‘何故?’某曰:‘自度少温润之气,纯夫色温而气和,尤可以开陈是非,道人主之意。’后来遂除侍讲。”(《遗书》卷二十二上)又,吕坚中记尹和靖事:“伊川使人抄范纯夫《唐鉴》。先生问曰:‘此书如何?’伊川曰:‘足以垂世。’《唐鉴》议论多与伊川同。”(《程氏外书》卷十二)此所谓“先生”指尹和靖。从上可见“淳夫”或又称作“纯夫”。范祖禹有解《论语》,为朱子录于《论语精义》,见《朱子全书》第七册。

[36]《永乐大典索引》,第245页。

[37]《总录》,第97页。

[38]《全宋文》第142册。佚文10篇是:《追谥故龙图阁直学士左朝请大夫赠左太中大夫杨时谥文靖勅》(《全宋文》编者疑此文为伪)、《乞辞经筵状(绍兴七年四月)》、《答王信伯书》五、六、七、八,《送孔博文之江阴军序》、《有宋进士尹君墓志铭(大观元年九月)》、《宋故张夫人墓志(大观元年九月)》、《宋故尚书虞部员外郎尹公夫人福昌县君陈氏墓志铭(政和元年四月)》。

[39]《全宋文》第125册。

[40]《二程外书·传闻杂记》所引《雅言》数条,皆记载二程等的故事。然《雅言》之内容未必仅限于二程等的事迹,或有侯仲良的语录。《礼记集说》中收有似侯仲良语录的内容,或出自《雅言》,如关于忠恕的问答。“曾子说出忠恕二字,子思所以只发明恕字者,何故?曰:无恕不见得忠,无忠做恕不出来。诚有是心之谓忠,见于功用之谓恕。曰:明道言忠恕二字要除一个除不得。正谓此与?曰:然。”(《礼记集说》卷一百二十七)又如,记载侯子论“默而识之”(《礼记集说》卷一百二十八)。

[41]案,《震泽学案》乃全祖望所补。此说的根据应是《吴郡志》,见《王著作集》,《四库全书》第1136册,第93页。

[42]清赵氏小山堂抄本(北京),宋人集丁编,见《总录》,第245页。《总录》按:“此为明人所编,实仅得遗文一卷,余七卷皆附录。”

[43]其子冯忠恕,字贯道,从和靖学,记有《和靖语录》。

[44]《四库全书·论孟精义提要》认为《论孟精义》中收有周孚先,非是。

[45]《全宋文》第358册收有唐棣文一篇,然此唐棣是景定、咸淳间人,故非二程弟子唐棣。

[46]《浙江省平阳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72号》),台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70年版,第555页。

[47]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建炎三年二月壬子。

[48]《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建炎二年二月辛未》:“处遯,淑孙也。(淑,彭城人,参知政事若谷子,仁宗时翰林学士)。”

[49]范文甫及下面畅中伯,《伊洛渊源录》说:“二人不详其名,见杨遵道《录》。”

[50]《附志》乃赵希弁续辑。

[51]参见孙劲松《兼山学派考》,《中州学刊》2005年第5期。

[52]《永乐大典索引》,第46页。

[53]《全宋文》第183册。

[54]《永乐大典索引》,第1040页。

[55]王梓材案:“陈直斋《书录解题》:《浮沚先生集》十六卷,《后集》三卷。”冯云濠案:“‘《周博士集》三十卷’,本之《万历温州府志》。考《宋史·艺文志》称《周行己集》十九卷,正合前后两《集》之数,《温志》盖传伪也。”

[56]《全宋文》第137册。

[57]《宋史》将邢恕列入奸臣。

[58]《全宋文》第84册。

[59]在《元祐党籍》,由王梓材、冯云濠参史传而补。

[60]《全宋文》第119册。

[61]“仲”当为“冲”。《玉海》卷二十六:“(绍兴)五年三月丁丑,诏侍讲朱震、范冲专讲左氏传。”又,卷四十:“侍讲范冲《左氏讲义》四卷”

[62]《全宋文》第137册。

[63]《全宋文》第145册。

[64]《永乐大典索引》,第60页。

[65]此传为黄宗羲所作。

[66]《全宋文》第143、144册。案,19篇遗文是:《吴幵翰林学士承旨诰》《进唐鉴十事奏》《乞罢宫定宋中孚参部劄子》《论黄潜厚除户部尚书劄子》《乞令黄潜厚回避第二劄子》《乞刘伋经理一路劄子》《论选人改官宜岁限人数奏》《乞寝罢黄宗源许令殿试指挥》《乞奖录翟汝文劄子》《乞增重朝廷制书奏》《论赈济差官疏》《乞和糴米劄子》《乞罢临幸普照寺塔烧香指挥奏》《乞备江岸把扼劄子》《跋委羽居士诗》《跋苏子美诗》《刘起居墓志铭》《祭都司令人文》《祭忠公文》。

[67]记有伊川《语录》一卷,即《遗书》卷二十四。

[68]王梓材认为其字“景平”。

[69]《宋志》在《三顾隐客文集》等下注“以下不知名”,据《宋志》一贯体例,此“下”字当为“上”字之误。

[70]案,《总录》未发现尚有四库本。

[71]《全宋文》第135册。

[72]曾敏行《独醒杂志》称所著《春秋经辨疑》行于庐陵。

[73]误,当为二十卷。《宋元学案》中的《邵溥传》乃王梓材、冯云濠参《郡斋读书志》而补,然《郡斋读书志》称《邵氏集》二十卷。

[74]《全宋文》第173册。

[75]“右皇朝邵伯温撰。辨蔡卞、章惇、邢恕诬罔宣仁欲废哲宗立徐邸事。”

[76]“右皇朝邵伯温子文撰。记国朝杂事,迄绍兴之初。序言早以其父之故亲接前辈,得前言往行为多,类之成书。其父雍也。”

[77]《永乐大典索引》,第261页。

[78]见《宋元学案·百源学案》中的《邵伯温传》,此《传》由黄宗羲撰。

[79]《邵氏闻见录》,中华书局1983年版,《总录》误作《邵氏见闻录》。

[80]《全宋文》第128册。案,遗文6篇是:《荐杨汇状》《成都路提点刑狱司题名记序》《论元祐绍圣之政》《待济亭记(政和元年正月)》《泰山录》《蔡确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