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和靖的文献不多,直接论本心的更少,但其论固有的、形上道德本心观念的内涵比较完备。和靖以“本心”是固有的、形上的道德至善之心,他说:
(1)人之有是四端,得于天者然也。苟能推不忍人之心以及民,则民归之如父母矣。苟不能推此心以及民,则不足以事父母,况其它乎?非失其本心而何?[91]
(2)良知良能,与生俱生者也。仁义出于人心之所同然,君子能不失是而达之天下耳。[92]
(3)善恶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失其心而已。[93]
(4)仁义,人心之所固有。安可舍其良心哉?或作或辍,而欲成德,是茅塞之类也。[94]
四端之心或良心或本心是得之于天,与生俱生的,是人心之所同然,故是固有的、形上的至善之心。和靖的上述言语虽然简略,然而至善本心的固有性与形上性已表述得比较清晰。上引文献专就人而言,和靖以天道、性、心是一理[95],本心既然与天道是一理,自然有绝对的普遍性,而不局限于人。
上面是和靖专论本心之语,他另有一些言论涉及“本心”观念。和靖说:
(5)“万物皆备”,天理也。“反身而诚”,谓行无不慊于心也。“强恕而行”,诚之者也。[96](www.xing528.com)
(6)孟子谓:“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论其心实然也。推广其仁义之心、良心者,则皆诚之谓也。[97]
(7)一为外物所迁,则失其本心。所贵夫学者,常不失其本心而已。[98]
(8)先生曰:“文中子尽胜荀子。荀子性尚不识。如曰:‘养心莫善于诚。’不知诚是何物?孟子寡欲之言尽之矣。宜乎退之言轲死不得其传。”盖有所据云。[99]
和靖把“万物皆备于我”理解为自“理”上言。“反身而诚”则理解为“行无不慊于心”。此“心”自然指至善的本心。“反身而诚”是在工夫论上说的,他认为这就是《中庸》所说“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的“诚者”或“圣人”的境界,而“强恕而行”则指“诚之者”而言。推广仁义之心是“恕”,所以说“皆诚之谓也”,要更准确地说,当是“皆诚之之谓也”。
“诚”固然可以在工夫上讲,作形容词,形容人的境界,或形容体(道、性、本心)之德,但自然也可以转为名词,直接指代体(道、性、本心)本身。在引文(8)中,和靖就是这样使用“诚”的。“诚”即指代本心。所以,和靖严厉批评了荀子。荀子说:“养心莫善于诚。”在和靖看来,这等于把“心”与“诚”看作两物,而不知自体上而言,“诚”就是“心”。自工夫上而言,“诚”就是推扩此心,慊此心。归根到底,荀子不知吾人的本心,没有本心观念,所以也不知性。荀子的言论是完全错误的,而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却尽之。人皆有固有的、至善的本心,如果不为外物所迁,则自然有良知良能,但“一为外物所迁,则失其本心”,所以说“养心莫善于寡欲”是完全正确而全面的。“寡欲”是防止被外物所迁的一个重要方法。
总而言之,和靖解释“反身而诚”与批评荀子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他对本心的体认与重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