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门的一些重要的、对后世有较大影响的弟子皆有形上本心观念,而且其中不乏极为鲜明的论述,形成了一个非常显著的现象或趋势。这影响到了后来学派的发展,如湖湘学派等。而且应该说,与陆象山之学的兴起不无关系。这是本书要重点讨论本心论的原因。除这个重要的核心的问题外,本章也简略地讨论了有心论文献的其他弟子。他们或无形上本心观念,或者与心论相关的文献极少,所以仅在最后加以略论。
小引 “本心”观念与一些相关的理论问题
在展开具体的、详细的析论之前,有必要把相关的理论问题分两部分略作说明。
其一,“本心”观念及其与性体的关系。这里所谓“本心”,是指孟子所说“本心”或“良心”,即四端之心。本心自然能为吾人自己所觉知。此觉知是心之觉知,而非外部感官的觉知。本心不可能通过外部感官觉知。总之,本心是可内觉的,而不可外觉的。就本心是可(内)觉的而言,本心是具体的。这就好像伊川说“志”有“形象”(当然,这里只是借用,伊川并无形上本心观念)。[1]本心虽然是可觉的,是具体的,但不能因此而认为它是形而下的,它仍然是形而上的,即是理。[2]因为本心是至善无恶的,它之作为原则是四海皆准的,也即是普遍必然的。本心是理,或本心是形而上的,儒家历来就有这种看法。本心又是吾人所“固有的”。[3]所谓“固有的”,是指本心是吾人本质上具有的,或者说是吾人的本质特性之一,它的存有不能以本体论上的有无言,与经验无关。当然,结合私欲等的遮蔽而言,它可有隐显。总而言之,本心是吾人固有的、形而上之心。
结合性体来说,性是“无声无臭”之体,而本心是其可觉之用(谢上蔡与游定夫便持这样的看法)。性体即是道体,是超越之体,不是具体的事物,所以它是不可(通过外感与内感)觉的。而本心虽然不是有形体之物,但毕竟可觉。本心必然以性体为其超越的根据,或者说,其固有性与形上性必然来源于性体。否则,其固有性与形上性如何得以说明?更具体地说,性体与本心是体用关系。性体或道体虽然不可觉,但能发其神用或呈现(主宰气化,沛然莫之能御)。[4]发其神用,主宰气化,从而气化流行莫非理义,这就是藉气化而呈现。虽然是藉气化而呈现,但此莫非义理的气化在本质上与性体或道体相同(此如已养成的浩然之气[5])。本心就是属于这种呈现,是性体的神用。[6](www.xing528.com)
从义理上说,性体与本心可作这样的分别。但本心既然是形而上的,也可不留意性体与本心的这种分别,而直接认为“本心”即是性,即是道,象山、阳明等便是如此。[7]
其二,牟宗三对宋明理学发展及相关的分系的看法。牟氏认为,先秦儒学由《论语》《孟子》的道德主体与道德实践及其与天相通之义发展,至《中庸》《易传》形成一圆满的道德形上学。与此相反,北宋理学却直接自《中庸》《易传》之圆满顶峰开始,而后又逐渐返回到《论语》《孟子》。因此,北宋理学是以道体、性体为首出,其始让人觉得本体宇宙论(客观面)的意味重,而主观面(本心与道德实践)较轻。虽然如此,其义理本质与先秦儒家是相同的,因此,其后主观面必然地逐渐变强,自濂溪、横渠,发展至明道,终于形成客观面与主观面圆满为一的“一本”圆教。[8]这套义理之中必然地包涵着“以心著性”(本心形著化或具体化性体,尽心以成性)之义。具有此种义理的学者被称为“五峰蕺山系”。另外,又有“象山阳明系”。与“五峰蕺山系”相反,此系以本心为首出,因本心的无限,扩充到宇宙,本心即是道体。[9]此系因为直接说本心即性,便没有了“以心著性”之义。这两系虽然进路不同,但其归则一。它们都体认道体、性体是“於穆不已”的,即能起用的,能动的,能创生的。[10]就本体是能动的、能发用而言,这就是“(本)心”义,也即“神”义。因此,本心是形而上的,心性是一。他们的这些体认是与先秦儒家一致的。(最后,尚有“伊川朱子系”。此则偏离了先秦儒学的根本精神。因其对道体、性体的体会不是如《中庸》《易传》一般是“於穆不已”的,而只是理,是“只存有而不活动的”。因此,心则只是形而下,心性不是一。[11])
牟先生的上述识见有利于更深刻地理解二程弟子的本心论,更深刻地理解多位有影响的弟子皆有本心论,而且本心论较之前辈更加鲜明与丰富的现象或趋势。他们有些人明确主张性是“无声无臭”之体,而本心为其可觉之用。本心虽然是可觉之用,但仍是形而上的。本心既是形而上的,为何非要留意于性体之超越,本心之可觉的差别,而说性体心用?为何不能如象山、阳明等一样直接说本心即性(体)?窃以为,这种分别正说明了北宋理学道体、性体为首出,而非本心为首出,由本体宇宙论开始,而非由本心开始的大的义理传统与背景。另外,他们多有形上本心观念,这又说明他们体认性体、道体是能发用的。所以总而言之,他们多是继承明道的义理。继承这种义理模式发展,本心论在他们那里便必然会更加鲜明与丰富。因为这种义理模式下,本心(主观面)必然会逐渐加强。虽然明道在义理上已发展至客观面与主观面皆圆满的一本论,但这并不妨碍有人继起而更加重视本心观念与相关工夫,有更加鲜明与丰富的本心论,何况明道的本心论也不是特别鲜明与丰富。[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