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二程弟子心性论研究》揭示道的妙用及其与人道的关系

《二程弟子心性论研究》揭示道的妙用及其与人道的关系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兼山认为,道是超越的,是“创生”、运化天地万物者。然而兼山没有明确解释“利”“贞”之义。所以说,兼山是尤重道之妙用。然而引文是在解释《乾卦·彖传》,是以“道”为阐释的中心。其二,说明实物之天的无息、不改、不殆之后,兼山接着说:“犹人之精神之运,照知事物之不穷,体夫天道之不息者也。”在引文中已说人得乾(或道)之四德以成性,兼山又说:乾有天道,有人道。

《二程弟子心性论研究》揭示道的妙用及其与人道的关系

兼山遗留至今的文献较少,所以这里对兼山之学作一总体的叙述。兼山认为,道是超越的,是“创生”(“使然”之义)、运化天地万物者。他说:

(1)乾,道也。元亨利贞者,其德也。乾之有是四德,犹天之有四时,人之有四端,莫之致而常自然,与生俱生者也。是故乾得之以成道,天得之以成岁,人得之以成性,何莫非斯道也?[87]

(2)乾,健也。健而不息之谓乾。盖天体于上,而日月星辰系焉,自古至今一息之不留,常行而不改,周旋而不殆,此万物之所从出也。犹人之精神之运,照知事物之不穷,体夫天道之不息者也。是故昔之言《易》者必三复其道而修言之。元亨利贞者何谓也?大无不包,细无不举,是以谓之元也。及其用也,如天地之缊,男女之构精,故有所谓“云行雨施”者矣。彼在天者成象,在地者成形,是所谓“品物流形”者也。既有元有亨,斯有体有用,则不能无推移,有推移不能无终始,而此实大明之所以成六位也。乾于斯也,乘六气以御之,所以成变化正性命。保合太和,摄利贞而复于元亨,故四德混而为一,乃所以用其光而复归其明者也。“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又以言人之有君道也。[88]

道有元亨利贞四德;“元”谓其“大无不包,细无不举”,这是说明道的普遍性或无限性。这种表述其实是先秦道论“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转语。“亨”是言道有无限的妙用,道之妙用使天地缊,男女构精,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总而言之,使万物成其为万物,使万物生生不已。然而兼山没有明确解释“利”“贞”之义。[89]道既然有如此的性质,则其为超越的或形而上之体的意义自明,其万物本原的地位自明,故又说“乾得之以成道,天得之以成岁,人得之以成性,何莫由斯道也”。兼山尤重视道之妙用,强调道的本质其实可以归于此妙用,换言之,即是“创生”、运化万物之不已。他说“乾,健也,健而不息之谓乾”,这是继承传统上对乾的旧训,指明乾之本义就是健;按照他的解释,就是不息之妙用。而他又说乾即是道,我们不能看轻此语。自王注孔疏以来,多以天地言体,乾坤言用来解释乾坤之义,相较之下,兼山此语的不同意味就显露出来。这是在刻意突出道之健,或者说道之妙用。按照这种表述,可以说道的本质也即是此妙用。所以说,兼山是尤重道之妙用。

引文(2)中“盖天体于上而日月星辰系焉……体夫天道之不息者也”须略作解释。表面上看来,这几句话的中心是实物之“天”,而非超越之“道”。然而引文(2)是在解释《乾卦·彖传》,是以“道”为阐释的中心。因此,这几句话在此就显得颇为奇怪,或许会影响到对引文(2)整体的理解。显而易见,“盖天体于上,而日月星辰系焉”的“天”是实物之天,而不是用作指代“道”的“天”。[90]“体”是“行”义,兼山说:“天体于上,水行于下。天道左旋,水性右流。”据此可见。[91]“此万物之所从出也”的“此”的所指有两种理解方式。其一,即指前面的“天”。其二,指乾或道。第一种理解方式于文意非常自然。第二种理解方式虽然于上下文的联系显得突兀,但也非缺乏成立的理由。因为整个引文(2)是在解释《乾卦·彖传》,“此万物之所从出也”可以理解为具有“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的背景,所以“此”可以理解指“乾”或“道”。但这里应以第一种方式为宜。此句随后便说:“犹人之精神之运,照知事物之不穷,体夫天道之不息者也”,这里“体”也当是“行”之义,人的精神的不停活动是体行天道之不息,前面所言可以此为喻,这即是说前面所说的“天”也是“体夫天道之不息者也”。若“此”指“乾”或“道”,则后面的这一番比喻就成为毫无意义的了。既然引文(2)是在解释《乾卦·彖传》,其中心是乾或道,为何上述的“盖天体于上,而日月星辰系焉”云云忽然转而言实物之天的“常行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这几句话应该理解为仍然是在说明乾或道的创生、运化之不息,而不是仅仅说明实物之天的不息,原因有二。其一,引文(2)显然是在解释乾卦彖传,《大易粹言》所收的位置也在乾卦《彖传》下。所以,自首句“乾,健也”至“大无不包,细无不举,是以谓之元也”应该主要是在解说乾卦彖传“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自“大无不包,细无不举,是以谓之元也”以后,显然是在解说《彖传》此句后面的内容。因此“盖天体于上而日月星辰系焉”至“体夫天道之不息者也”,其实有“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的背景。故这几句归根到底是在说“统天”的“乾元”或道。其二,说明实物之天的无息、不改、不殆之后,兼山接着说:“犹人之精神之运,照知事物之不穷,体夫天道之不息者也。”这反映出前面描述无息的实物之天,最终重点落于天之道,而非只是为了描述天体之不息,或者说,反映了实物之天也是“体夫天道之不息者也”,归根结底仍是在说天道之无息与不改。总而言之,这几句话表面的中心是实物之天,但其实并不是仅在说明实物之天的无息,而仍是主于说“统天”的乾或道的不息。

兼山又从道气关系的角度说明了道的超越性。他说:

(3)且天之神道,四时见之矣。其升降之运本之一气。一气之运本之一诚。[92]

(4)盖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一者诚而已。[93](www.xing528.com)

(5)六二柔顺中正,尽坤之美,居无不当之位,而上无异道之应,故可以直,可以方。不疑其所行,凡以顺道故也。且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乾之得一者,九五是也。坤之得一者,六二是也。[94]

兼山借用老子的话来表达道气或道物关系。一面说六二所以“柔顺中正,尽坤之美”,是得一之故,如同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一面又说六二“不疑其所行,凡以顺道故也”,显然他所谓“一”指“道”。对兼山而言,“一”“道”即是“诚”。因此,“一气之运本之一诚”即是本之于道。道是运气者,是万化的根本。其实,这在“乾于斯也,乘六气以御之”[引文(2)]已有所体现。另外,前面曾指出在侯仲良那里把“诚”的本体用法发挥地十分透彻,与之相比较,兼山的这种用法虽少而简,但是他对把“诚”可视为超越本体之义理的领悟是非常熟稔的。

道有绝对普遍性,是创生、运化万物者,则其与人自然贯通。在引文(1)中已说人得乾(或道)之四德以成性,兼山又说:

(6)乾有天道,有人道。析而言之,则明乎天人。合而言之,是或一道也。今夫受命赋形于天地之中,亦各从其类也。本乎天者全乎天,本乎地者全乎地。是以谓之人也。其人之有德慧术知,得之于天。进退用舍,受之于命。然则所谓天爵者,吾所固有也。得元者谓之仁,善之长是也。得亨者谓之礼,嘉之会是也。得利者谓之义,义之和是也。得贞者为正为信,事之干是也。君子行此四德,故曰:“乾,元亨利贞。”凡言人道也。[95]

有所谓天道、人道,但其实合而言之,只是一道。盖“其人之德慧术知,得之于天”,仁礼义信的人之德,即是得元亨利贞的天之德而有,故说人道或人性即天道。

综上所述,兼山认为道是超越的,是创生、运化万物者。人的仁义礼智之性得之于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