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在布迪厄的社会资本理论框架下探讨互联网在城乡青少年社会资本不均衡方面所起的作用。研究发现,虽然互联网的技术特征提供了改善城乡社会不均衡发展的可能,但城乡青少年互联网的使用并未改变社会现实。即在网络空间里,最终还是表现出优越的城市青少年之间建立关系,弱势的农村青少年之间联结到一起。虽然有一小部分游走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青少年在网上比普通农村青少年积累了更多的社会资本,但由于此群体在青少年整体中所占比例比较低,并未对整体局面做出根本性扭转。
需要说明的是,本章的研究作为一个比较系统的研究互联网与城乡不均衡项目的一部分,文中仅简要描述了网上社会资本积累不平等的现状。在项目的其他部分,同样探讨了城乡青少年网上交友平台的选择、交友的机制以及从文化资本的角度解释了在相对匿名的网络空间里社会资本如何实现了再生产等方面的内容。由于本章篇幅限制,在此不一一展开讨论。但总体结论是,互联网的技术特性虽然提供了一些改变社会现实的潜力,但由于其是嵌入在整体社会结构中,人们如何使用互联网受制于现有社会结构,使用行为反映了社会结构,而且所形成的社会影响继续强化着现有的社会结构。因此,涉及城乡不均衡的话题,与其寄希望于某项新技术能改变社会,不如切实投入对现有不均衡的社会结构的清醒认识以及如何从根源上改变这种不平等。
本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集中在案例研究的局限性。作为个人独立研究,资源有限,因此仅选取了一个县级市作为个案,试图探索互联网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本研究所得结论一定程度上能说明遵化的城乡青少年互联网使用与城乡不平等之间的关系,但由于样本局限性,不一定能推广到全国。因此需要后续在其他区域做相关研究,或者在此探索性研究的基础上,如能继续进行定量研究,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则能得出全国范围内的一些研究结论。
总结与展望
随着新媒体技术日益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对于个体、组织还是整个社会都产生了超乎我们想象的影响。本书以新媒体的使用所带来的影响为切入点,尤为关注其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本书既包括理论层面的探讨,也包括通过实证的研究方法,以探索新媒体对于社会发展所起之正面与负面之影响及其作用的形式与机制。
在理论层面,鉴于社会资本理论在现有社会学与传播学研究中的影响力,以及日益增加的国内外基于此主题的研究成果,因此被用来作为本书相关实证研究或者分析性阐述的理论框架。其中,较早提出社会资本理论并对此领域研究影响最大的三位学者布迪厄、普特南和科尔曼,对社会资本理论做出了不同的界定和测量。布迪厄更关注社会关系网络中所嵌入的资源及其对个体社会地位和社会结构的影响,普特南和科尔曼更关注社会关系网络中所反映的结构性特征,如信任、互惠、参与等。虽然不同学者的社会资本理论存在上述不同,但其研究也有相通之处,即研究中都着眼于社会交往与社会关系网络,强调其对个人、群体以及国家的发展的重要性。随着社会资本在学术和政策领域的影响力之扩大,传播学研究领域以及新媒体传播的研究中都引入了社会资本的概念,其中被广泛采纳的是普特南的理论,其次为科尔曼,受关注度最低的是布迪厄的理论。
公共参与一直是社会资本研究中最受关注的点之一,在新媒体领域的研究中也不例外。随着宏观环境的转变,如经济、政治和社会各层面的变化和新媒体的发展,学界对于公共参与的界定和测量也进行着争论,一种论调基于传统衡量参与程度的指标,认为青少年政治和社会参与程度日益降低;而另一些学者开始质疑传统衡量参与的指标对于当今社会的适用性,即青少年减少了传统定义的政治和社会参与,并不代表其参与度降低,而是因为他们的参与方式发生了转变。因此,学者对青少年参与的研究思路需要进行转换,包括对青少年参与衡量指标的重新界定;政府针对青少年参与采取的应对措施也需要相应地进行转换,以适应宏观环境的发展变化和青少年自身发展的需求。
随着网络深入青少年生活的各方面,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模式正在发生改变。其中社会化媒体的发展及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广泛普及,引发了包括网络欺凌在内的一系列对青少年发展形成负面影响的行为。从技术的社会建构视角来看,青少年网络欺凌不仅关注网络的技术特征所提供的可能性,也关注青少年所处于社会、学校、家庭等环境及青少年自身发展的特征如何影响其网络使用行为以及网上欺凌经历,从而能更完整全面地从青少年视角出发,描述和解读青少年网络欺凌行为。此外,新媒体也提供了获取更多社会支持和增加社会资本的机会,比如,通过新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的使用,维持与包括家人与朋友等熟人群体的社会交往,拓展社会关系网络,获取多种来源和形式的实质性和精神支持。(www.xing528.com)
新媒体与社会资本除了对个人和社会发展产生正面影响外,也存在一些负面功能,如对社会结构的再生产所起的作用。第四章的研究在布迪厄的社会资本理论框架下探讨互联网在城乡青少年社会资本不平等方面所起的作用。研究发现,虽然互联网的技术特征提供了改善城乡社会不平等的可能,但城乡青少年互联网的使用并未改变社会现实。即在网络空间里,最终还是倾向于优越的城市青少年之间建立关系,弱势的农村青少年之间联结到一起。虽然有一小部分游走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青少年在网上比普通农村青少年积累了更多的社会资本,但由于此群体在青少年整体中所占比例比较低,并未对整体局面做出根本性扭转。
随着我国进入转型社会,人际交往以及信任出现新特征,并对公共参与和团体协作形成影响。第五章的研究以志愿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群体为例,在普特南的社会资本理论框架下,以案例研究的方法,分析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行为。研究发现,案例中的公众参与皆体现了普特南定义的社会资本的特征,即公众组织和参与志愿团体,在行动过程中体现出协作和互惠,以及表现的对政府机构和权威的信任。而公众的参与行为,最终对当地居民收入的增加、当地经济的增长、政治绩效的提升以及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都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本研究从不同维度对新媒体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做出了初步研究,对传播学研究领域和社会发展的问题均有重要意义。在传播学研究方面,以社会资本理论为框架,研究不同个体的新媒体使用对个体和社会所产生的正面以及负面的影响,为新媒体相关领域的决策提供了一定借鉴。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和局限性,主要表现在所关注的群体更倾向于青少年,欠缺对中老年群体基于新媒体的交往、社交网络的特征和其中所嵌入的资源对其个体发展和社会整体发展的影响的研究。此外,本研究主要以质化方法为主,虽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对相关现象进行更为深入的理解,但尚需通过量化研究对相关观点进行验证。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将考虑到上述提到的不足之处,进行相应的改进,关注更为多元的群体的新媒体使用情况,采纳更为多元的研究方法以期得到更为接近事实的研究结果和更为精准的决策支持。
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普及,为广大公众提供了自我表达与互动交往的机会,也为基于社交媒体文本的舆情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尤其是计算机等领域技术与工具的发展,为基于社交媒体文本大数据的分析与研究提供了技术保障。由此,传播学、计算机、经济学等领域,开始抓住机遇,研究能否基于社交媒体所呈现的公众情感去预测股票指数的波动,如何基于推特等社交媒体内容预测线下抗议活动与政治大选结果,以及监测公众对于争议性科学议题的讨论主题与情感呈现等内容,其中很多研究证实了其可行性。此领域的研究,无疑有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但我们同时需要保持足够的警惕。因为技术并非客观独立的存在,其在为嵌入在复杂社会系统中的人所使用的过程,必然受到人的偏见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除了个体之外,新媒体技术社会的发展,也为社会中的组织机构发展提供了便利。尤其是类似智库的群体,其自身发展以及在国内甚至国际影响力的提升,离不开对其智库观点与产品的宣传,引起公众舆论和决策群体的关注,最终影响决策过程或者结果。国外有影响力的智库,从传统媒体时代,一直有重视其媒体形象的传统,而面临新媒体的发展及机遇,充分开展融媒体建设,建立系统性、立体化的传播体系,以提升其观点在国内和国际的影响力,进而影响本国甚至国际上其他国家的决策。
新媒体技术对个体发展如何发挥作用,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是,个体是否使用以及如何使用新媒体技术。在此层面上,新技术在扩散初期,极易出现“数字鸿沟”问题,不同社会群体对新技术的采纳程度和使用程度的差异,分别构成了第一道和第二道数字鸿沟。在互联网技术普及的初期出现的问题,如果不加重视和反思,极可能忽视其他新的技术,比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在社会的扩散过程中,产生新的公正问题,并加剧社会的分裂。以大数据技术为例,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大数据日益被应用到商业和政府决策之中。大数据在提升经济效率、改善政府治理、提升教育和医疗水平等方面,起到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然而,即使在大数据成为全球性热点议题的时代,仍有一部分群体的行为并未被纳入大数据的范畴之内,他们的需求被商业和政府机构决策所忽视,导致其被排斥在各种经济、政治和社会机构之外,以至强化了现有的社会不平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