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理论,本质来说是围绕社会关系而展开的研究。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理论强调社会关系的特征及其功能,其对社会资本的定义包含了两个要素:社会结构的某些方面;为结构中某些个体或者机构行动者的行动提供便利。一定程度上说,科尔曼试图通过其社会资本理论框架的构建,探讨在失范的现代社会中如何通过重建信任与互惠的社会关系,来实现社会规范的遵守和社区乃至社会的整体融合与发展。
普特南从一个地区或者国家的公民性的视角对社会资本进行考察。普特南把社会资本定义为社会组织的一些特征,如网络、规范和信任,这些特征能促进协调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普特南把社会资本看作一个集体性概念,认为社会资本存量高的地区或者国家更容易实现高效率的协作,从而有利于整体的发展。在普特南的社会资本理论框架中,社会资本的存量通过公民的社团参与程度及参与行为来衡量。在操作层面,具体的衡量指标包括报刊阅读情况、参与志愿团体以及对政治权威的信任。
布迪厄对社会资本的定义为“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是与对一个相互熟识和认可的、具有制度化关系的持久网络的拥有——换言之,一个群体的成员身份——联系在一起”。简单来说,个人通过建立和维护具有制度化资源的关系网络,来获取资源和支持,以维护和提升个人的社会地位。但对于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个体,由于其社会地位和社会化经历的不同,更容易导致其互动和建立社会关系的对象的差异,从而形成其可获得的社会资源(即社会资本)的不平等,进而导致社会不平等的再生产。
布迪厄的社会资本理论被用来解释在等级森严的法国社会,中上层如何运用其社会关系网络及其中的资源,实现其阶层的再生产。随着西方国家社会不平等问题的凸显,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用布迪厄的社会资本理论框架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阶层、种族等不平等问题。
布迪厄的社会资本理论,与中国的“关系”有一定相似之处,即强调个人和家庭通过对其社会关系网络中所嵌入的资源进行转化,获得一定的经济和文化资本,进而实现其社会地位的维系或提升。更进一步,布迪厄关注社会资本与社会不平等的再生产问题,即精英阶层的成员如何通过其社会关系网络的建立、维持以及对其中嵌入资源的转化,稳固其较之弱势群体优越的社会地位。而不同阶层群体社会资本的积聚及转化,则最终导致了整个社会的阶层固化。(www.xing528.com)
上述学者从不同视角和层面对社会资本做出了阐释,其观点存在一些相异之处。第一,关注的层面不同,布迪厄与科尔曼的研究强调微观和中观层面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网络特征,即布迪厄强调个体和社会群体,科尔曼关注社区层面;而普特南则以宏观层面为切入点,研究区域和国家等层面的问题。
第二,不同学者关注的社会关系网络存在区别,布迪厄与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研究围绕熟人交往与熟人关系网络展开,探讨存在于家庭、学校与社区等环境内的交往与关系对个人和群体的影响;而普特南的社会资本研究对象是陌生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及社会关系网络的特征,探讨陌生人之间的交往和参与所体现的信任等社会规范,以及在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绩效提升中所起的作用。
第三,不同学者关注的问题焦点有所不同,布迪厄关注社会关系网络在个人社会地位获得及优势群体的社会再生产中所起的作用,科尔曼和普特南关注在既有社会结构下社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问题。
虽然不同学者的社会资本理论存在上述不同,但其研究也有相通之处。三位学者的研究中都着眼于社会交往与社会关系网络,强调其对个人、群体以及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