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了数年的研究实践,各校都在经历了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深入学科课堂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丰富了研究资料,并在经验教训中不断反思,继续前行,不论是在学校课程建设、教学改革,还是在教师观念更新与行为改进上,都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初步形成了创新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流程
在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初中学段实验校始终积极关注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各校在秉持着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的原则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两点(低起点夯实基础、高视点培养能力)、两度(小坡度、大密度)、三动(动手动脑动嘴相结合)、四导(导读、导思、导练、导行)”的课堂教学方式。虽然由于学科差异,教学实践的具体实施会有不同,但仍然可以建立起相对具有普适性的教学流程:
(二)丰富了对“系统培养”“学生发展特点”的认识与理解
本课题的关键词“系统培养”“发展特点”,从课题启动伊始就一直困扰实验学校和教师。在实验推进过程中,不论是学段课题组还是各实验学科备课组,学习和研讨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关于“怎样才是创新素养的系统培养”“学生在不同阶段不同学科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与行为表现有着怎样的共同特点”。虽然各实验校都无法全面准确地回答这些问题,但大家在探索的过程中得到了一些新的认识。如:
西南位育中学 经过前面的实践与探索,现对于“系统培养”的认识有了比较清晰的轮廓,其内容包括培养目标的系统性、课程与教材的系统性、教学过程的系统性、课堂教学策略的系统性、培养创新品德的系统性、学校与校外教育教学资源的系统性。
但是“发展特点”是我们课题研究比较纠结的地方。教师以前对学生在各个学段的年龄心理特征和需求,学习行为和方式,社会、家庭对学生成长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思考很少,系统考虑更是空白,因此就比较困难去发现、总结学生发展特点。
著名教育学家波斯纳曾提出一个教师成长公式,即“经验加反思等于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教师的课后反思是从教师本身的教学得失进行的反思。而这里的教师课后反思再加一层内涵,就是反思学生的上课行为,寻觅学生的发展特点在哪里。
课后反思意味着教师对刚刚结束的一节课要总结出得与失。课堂教学的得失的渠道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来自教师本身,教师要在课后总结自己本节课的精彩点在何处,有无创新点和让学生看好的“卖点”,以及这节课最大的失败是什么,出乎意料的是什么,为什么自己事先没有想到,等等,去思考学生心理、学习基础、学习需要、学习行为表现和原因,从个案逐渐形成系统,也许我们就可以找到“学生发展的特点”;其二是来自学生,教师要在下课或放学后向学生发放简洁的问卷,让学生填写本节课最赞成的是什么、最不赞成的是什么、期望教师作出哪些改进,以及认为本节课老师的课堂行为能够得多少分,等等,教师再换位思考,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心理生理、生活经历去总结学生发展特点,找出师生观点共有基础上的创新,发现新的教学契机。
(三)清晰了进一步实验的目标与操作路径
经过了数年的摸索后,无论是实验学校还是教师,在更加认可课题价值的基础上,不断反思与总结经验教训,也不断调整实践方法,更不断探索未来的实验方向。实验该如何进一步开展,各校的思路更加清晰。
园南中学:
学校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应该积极探索在基础课堂中落实创新素养培养,着力在课堂教学中抓好三种转变——由传授型转向发现型,由训练型转向体验型,由习得型转向实践型——引导和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www.xing528.com)
初中生创新素养的培育,尽可能处理好六对关系,即强调基础—追求创新、创新普适—个别创造、传统教学—创新教学、单科试验—多科整合、理想追求—现实矛盾、区域要求—校本研究。
学校将重点推进学科课程统整与教学方式革新。以学科教研组校本教研为抓手,加强教研组共同体建设(绝非教师个体行为);以现有教材作为基本点,集体备课寻求创新生长点,分单元形成创新内容模块,分学期分学科有机推进创新教学。具体地说,在教学内容统整上,要注重学科单元内容统整、多学科统整,甚至多教材统整,寻找创新生长点,构思创新模块,定位创新教学目标,设计学生活动;在教学方式上,强调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从以“知识传递”为中心的教学到以“教学对话”为中心的互动教学,从而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活动中学会发散思维、质疑问难、合作探究、自主建构知识,并运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现实问题;在作业设计上,提高作业质的要求,适当增加“做”和“设计”的比重,鼓励学生在具体项目驱动下,做现状调查、创意设计、热点评论等作业;在评价模式上,从强调知识传递到注重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培养。
汾阳中学:
(1)在基础课中重点关注“三对关系”的处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
一是处理好创新教育目标与三维目标的关系。创新教育目标并不是在三维目标上在新增加目标,它是三维目标的一部分。它本身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重要内容,它的落实需要学生经历一定的过程,在体验中学会相应的方法,同时它需要必要的知识与技能作为支撑。创新人格的培养也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部分。
二是处理好创新教育内容与教材知识内容的关系。创新教育内容不是在原有教材内容以外新增加知识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它是依托现有基础课课程内容,以其中适合的知识作为载体,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
三是处理好创新教育课时与学科教育课时的关系。同样,创新教育并不是在常规的课时安排外新增加课时来实施,它是在常规的课时安排内,抽出一部分课时用于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
(2)在“两课型”课中以重点做好“三个开发”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
学校“两课型”课是比较开放、自由的,它没有教材的限制,没有时间的限制,更没有考试的压力,所以在“两课型”课程中实施创新素养教育自由度很大。正是因为它的自由性,所以更要做好创新素养培养的“三个开发”。
一是做好课程内容的开发。“两课型”课程没有现成的教材,多是校本化课程,实施创新素养教育必定要对校本教材作二次开发。确定哪些知识内容更适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是实施创新素养培养的起点。
二是做好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课程资源,如专用教室中已有的器材、设备。但这是不够的,课程内容的开发必然带来课程资源的开发,新的内容需要新的器材、设备,要积极发挥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的作用,使课程资源不断完备。
三是做好组织形式的开发。专用教室不像一般的教室课桌椅的位置是固定的,它可以根据需要自由安排,教师的站位也是自由的。教学的实施可以在教室中间、前面,也可以是后面;可以是集中在一处,也可以是多处,更可以在一处和多处的不同形式间变化。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灵活地使用专用教室,以达到最佳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