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的教育学和心理学中,关于什么是接纳和尊重有不少的论述,但是大多偏重在伦理学范畴的角度,即是从教师的职业道德的角度来论述的。至于教师究竟如何把接纳与尊重的品质贯彻在对学生的沟通中,还很少涉及到。我们认为出现这种状况,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们对接纳和尊重的理解还停留在逻辑概念的层面,还没有进入心灵沟通的层面来洞察它们表现在人际沟通中的具体内涵。
如果我们进入心灵沟通的层面,就会发现在师生关系中,与其说接纳与尊重是教师对学生的沟通态度,不如说它们是教师在哲学上的一种人性观。
从本质上讲,这种人性观倾向于“性善论”,即相信每个学生有无限发展的潜力,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教育和社会的影响,朝美好的方面发展,相信教师对学生的良好沟通会产生良好的影响——不论这种沟通效应的发生会需要多长的时间。基于这样的人性观,教师才会对为什么要始终尊重与接纳学生有较深刻层面的认同,才会在教育工作中真正地做到尊重与接纳学生。相反,我们也可以想像,一个在人性观上不相信学生具有无限美好发展可能性的教师,就不可能从内心深处会对学生产生真正的尊重与接纳。(www.xing528.com)
接纳和尊重是这样的一种心理品质:教师相信学生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并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相信他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并帮助学生相信他的老师即使对他的某些行为和想法不认同,而且它们必须要被改变,但是他在老师的眼中仍然是一个有潜力和价值的人。“自己即使有缺点和不足,但是老师仍然喜欢我,仍然接纳我”,老师不要求学生先变得完美,先改正错误,然后才接受他,而是始终无条件地相信学生自己有朝好的方面去无限发展的可能性,这是接纳较完整的品质。事实上,许多学生在他们成长以后,常常会说是老师起初对他们无条件的接纳,才让他们对自己产生信心,产生改变自己的力量和动力。他们是在这种正面心态下才有真正的进步的。
因此,从以上的分析看出,老师对学生尊重和信任的程度,在于他对人性的界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