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译者简介
陈荣捷(Wing-Tsit Chan,1901—1994),广东省开平县人。1916年进入岭南大学学习。1924年7月,陈荣捷从岭南大学毕业,同年奔赴美国,进修学业。陈荣捷在哈佛大学英语系学习一年后,根据自己的学术兴趣,转入哈佛大学哲学系,主修东方哲学。1929年4月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29年秋,陈荣捷接受岭南大学邀请,回到母校出任教务长,对岭南大学进行大力改革,从学科建制、师资培训、文化交流方面,为岭南大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36年,陈荣捷前往美国夏威夷大学讲学,并从此定居美国。陈荣捷著作和译著丰富,其中《中国哲学文献选编》(A Source Book in Chinese Philosophy)、《朱学论集》(Chu Hsi:Life and Thought)、《现代中国的宗教趋势》(Religious Trends in Modern China)等在西方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7]
(二)译本介绍
陈荣捷的《中庸》英译本刊载于《中国哲学文献选编》(A Source Book in Chinese Philosophy,也译作《中国哲学诸源》《中国哲学资料书》)一书中,该书于1969年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哲学文献选编》包括《大学》《中庸》《老子》,以及荀子、老子、庄子、法家的著作等,《中庸》为第5章“精神的向度:《中庸》”,《中庸》书名译为The Doctrine of the Mean。陈荣捷的《中庸》译本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中庸章句》为原文,共有33个章节。译本基本信息如下表所示:
陈荣捷的《中庸》译本包括序言、注释、附录等,但无中英文文本对照。陈荣捷《中庸》译本主题划分如下表所示:
陈荣捷认为《中庸》是“四书”中最具神秘意义、形而上的著作,它主题明确、逻辑严密,不是松散关联的文本,其主题涉及“天与人”“人际关系”“知识与行为”“中与和”“道德价值”“自然与宿命”“诚”“天下”“道与教”九个重要的问题。(www.xing528.com)
(三)译本前言与注释
陈荣捷的《中庸》译本为《中国哲学文献选编》中的第五部分“精神的维度:中庸”。由于译者在该著作的第一部分“人文主义的发展”中已对儒家思想的起源、发展和核心思想做了细致的介绍和分析,因此在专为《中庸》译本所作的前言中,陈荣捷重点对《中庸》的核心思想和核心术语进行了解释和说明。陈荣捷认为《中庸》是一部十分重要的儒学著作,是新儒学的重要思想依据之一,它既关注心理学和形而上的内容,关注人的本性,也关注现实,是最具宗教意义和神秘意义的一部儒家著作。《中庸》蕴涵的哲学思想连接了佛学与道家思想,开启了新儒学运动。《中庸》蕴涵的两个重要主题尤为道家和佛家重视,即人性(human nature)和天道(the Way of Heaven)。人性为天赋,通过中与和得到体现,天道超越时间、空间、物质和运动,永不停息,永恒并且可察可见,人性和天道的融合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至高境界。陈荣捷还在前言中对“中庸”“诚”等核心术语含义进行了解释,[8]例如“中庸”的“中”指中心,也指人性,“庸”指普遍与和谐,也指人性与世界(宇宙)的关系,“中庸”即指人性中有“和”,“和”作为道德人的基础,贯穿宇宙,人和自然共同构成一个和谐整体。又如,“诚”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术语,“诚”包含“真诚,真”(sincerity,truth)等多重含义,它不仅仅指一种心灵状态,还代表一种能改变事物、成人成己的主动力量。陈荣捷充分利用前言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一方面表达译者对《中庸》文本的认识,另一方面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庸》的思想意义。陈荣捷译本的注释主要为脚注,以介绍原文中涉及的术语和人物为主,也有少部分对原文的核心思想的阐述,总体上较为简洁。
(四)核心术语处理
陈荣捷十分重视《中庸》核心术语翻译,并在《中国哲学文献选编》中专辟一章阐述其关于核心术语英译的认识,尤其对术语起源、含义等进行了深入解析。陈荣捷《中庸》译本核心术语英译如下表所示:
陈荣捷认为《中庸》术语含义丰富,一个字常蕴涵多重意义,用一个词难以准确传递其原意。以“仁”的英译为例,“仁”在其他译本中通常被译作“benevolence”“perfect”“virtue”“goodness”“human-heartedness”“love”“altruism”等,陈荣捷认为这些表达都不准确。“仁”指一种特殊的美德、仁爱,也可指所有美德和所有善的根本。孟子用“仁”指“人的心灵”,儒家用“仁”指“爱”或“人们生活在一起”,韩愈用“仁”指普遍的爱,在新儒学思想里,“仁”指“公正”“自觉意识”“促进事物发展的种子”“爱的特征”“心灵的准则”等,在现代社会,“仁”又指社会中的人。因此用“goodness””human-heartedness””love”“benevolent love”等词都难以准确表达“仁”具有的认识论意义上的含义。陈荣捷认为《中庸》的“仁”指人、人与人善意相待的意义,英语单词“humanity”“cohumanity”“true manhood”相对而言与“仁”的含义更为贴近。[9]在其《中庸》译本中,“仁”被译为“humanity”,因为“humanity”包含“仁爱”、人与人的关爱之意,还蕴涵不断生长的意义,这些是“仁”具有的基本含义。可见术语英译不仅仅是从目的语中寻找对等表达,还需要译者依据对文本的理解,梳理术语的相关表述,深究其蕴涵的意义,探讨最适合、最准确的表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