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译者简介
庞德(Ezra Pound,1885—1972)出生于美国爱达荷州的海利镇,曾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汉密尔顿学院(Hamilton College),主攻美国历史、古典文学、英语语言文学,于1906年获汉密尔顿学院文学硕士学位。庞德是美国现代诗歌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庞德对中国古诗和日本诗歌非常感兴趣,从中汲取了简洁、精确、节省的语言表达方式,创立了诗歌意象派,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从20世纪初期开始至20世纪中期,庞德大部分时间在欧洲度过,先后旅居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庞德发表了《华夏集》(Cathay)、《休·塞尔温·莫伯利》(Hugh Selwyn Mauberley)、《诗章》(The Cantos)等。此外,庞德还是一位出色的翻译家,曾先后翻译《论语》《大学》《中庸》以及日语、希腊语、意大利语作品。庞德本人不是很精通中文,他翻译的中文诗歌和经典是通过日语文本转译,其间获得美国相关专家的帮助。
(二)译本介绍
庞德的《中庸》英译本首次刊印在Pharos(1947)冬季刊(第4期),与《大学》英译本合并出现,书名为The Unwobbling Pivot&The Great Digest,其中,《中庸》书名译为The Unwobbling Pivot(《不摇摆的中枢》)。后又于1951年以Confucius:The Great Digest&The Unwobbling Pivot在“Stone Classics”(Peter Owen Limited,London)中出版,《中庸》书名译为Chung Yung:The Unwobbling Pivot。1969年首次以单行本形式由New Directions Paperbook出版社出版,同时又被加拿大企鹅有限出版公司出版。庞德的《中庸》译本还由纽约New Directions Publishing Cooperation出版,书名为Confucius:The Unwobbling Pivot/Great Digest/The Analects(孔子:《中庸》《大学》《论语》)。庞德的《中庸》译本为节译本,以朱熹《四书集注·中庸章句》为原文文本,但只英译了前26章。
庞德在译本注释中明确解释其译书目的:“2400年前的子思需要用忠诚和信仰阐述孔子的思想(儒学思想)到底能起什么作用。而现如今,纵观中国千年历史,一切不言而喻。”庞德还解释了只翻译《中庸》前26章的初衷,他认为前26章足够表达孔子思想,“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对《中庸》的翻译到此停止,至少暂时停止”[54]。庞德指出英译《孔子》《大学》《中庸》《论语》和《诗经》时,参照了英国汉学家理雅各的英译本《中国经典》(Chinese Classics)和法国19世纪汉学家波蒂埃(M.G.Pauthier)的法译本《四书》(Les Quartre Liv res de Philosophie Morale et Politique de la Chine,1841),并且借助英国最早的汉学家之一——马礼逊(Robert Morrision)编撰的《华英词典》和马修(Mathew)的《汉英字典》完成翻译工作。庞德的《中庸》译本基本信息如下表所示:
上表显示,庞德的《中庸》译本无序言,也无附录,注释很少,唯有1951年版本附有中英文文本对照。
庞德《中庸》译本只包含朱熹《四书集注·中庸章句》前26章,如下表所示:
庞德将这26章分为形而上、政治、伦理道德三个部分,如下图和下表所示:(www.xing528.com)
庞德给三部分冠以相应的标题:子思第一主题,子思第二主题,子思第三主题。第一部分关于形而上,由前11章组成,主要讨论“诚”,即至诚如何对事物产生影响。第二部分关于政治,由第12章至第20章组成,主要谈论君子以人治人。第三部分关于伦理道德,由第21章至第26章组成,主要讨论如何修身正身。每一部分中的章节又细分为小节,过分细化的文本使得译本呈现语录性质般的文体风格,使得译文的流畅性受到一定的影响。
(三)核心术语的处理
庞德《中庸》译本核心术语英译充分体现了译者对已有译本的继承与发扬,如下表所示:
庞德英译《中庸》时主要参考理雅各的《中庸》英译本,在“和”“天”“教”“诚”“性”“礼”“仁”等核心术语的英译方面,庞德译本基本维持了理雅各译本的表述。但是对《中庸》书名的翻译则与理雅各译本不一致,理雅各的《中庸》译本书名为The Doctrine of the Mean,庞德将《中庸》书名译为The Unwobbling Pivot,指“不变的中心”“不变的中枢”,突出了“不变的,恒定的”含义。“君子”被译为“the master man,the man of true breed”,突出了“君子”的血统和地位,“道”被译为“the process,ethical system”,淡化了“道”的形而上意义,突出了其伦理意义和过程性。在尊重经典译本术语表述的同时,庞德仍然根据其对部分术语的理解进行了新的诠释与翻译,充分体现了译者关于《中庸》的独特认识。
在本阶段还有一部《中庸》译本,由程林(Cheng Lin,音译)翻译,收录入其英译著作《四书——儒学经典》(The Four Books—Confucian Classics)。该套《四书》译著为首部由中国人英译的著作。译本章节与段落依照特定主题,顺序呈现。人名与术语依照1918年政府颁布之拼音系统。该译本英语表达清晰,风格独特,在文字和意味的传递上比较忠实于原文,但是缺少注释、注解、人物介绍,使得读者阅读较为困难。此外,在儒学术语翻译方面存在表达不一致和相互重复的现象,例如“仁”同时被译作“perfect virtue”“moral perfection”“benevolence”“goodness”,“道”被译作“truth”“highest ideal”“virtue”“moral law”等,译者并未对这些术语的英译做进一步的阐述。[55]
1900—1960年期间,以辜鸿铭、理雅沃与金诚昆、林语堂、休中诚、庞德为传播主体的译者将《中庸》译介至英语世界,他们不拘泥于文字之间的转换,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结合其自身的哲学思考诠释《中庸》,并将其融入翻译实践中,为遭受了两次世界大战、世界经济危机打击的学者、知识分子、普通读者提供了一种反思现状,反省内心,探讨人类未来命运的精神出路,践行了其译书以致用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