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给学生减负,从1955年7月教育部发出的新中国第一个“减负令”——《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至今的60多年里,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上百道“减负令”。但为什么学生的课业负担不减反增呢?除了家长望子成龙的焦虑,对就业的期盼外,分数是衡量教育质量的决定性指标。这样一来,减负就只能是上面下达的一份文件,挂在嘴边的一个口号。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是常态。另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地方政府都把考试成绩(特别是高考成绩)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为保证高考成绩,将学业负担层层往下压,从高中压到初中,从初中压到小学甚至幼儿园。各种名目的检测就成为名正言顺的事情。有考试就有压力。这样,课业负担怎么可能减下来呢?
如果说检测不可避免,那就必须有个明确的检测标准。但这个标准在哪里?一线教师并不清楚。譬如教研部门的质量抽测,让教师无所适从,抽测的班级不确定、抽测的学科不确定,考试出什么内容不知道。事先没有一个标准,考砸了还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这就会出现每次考前如玩赌博,押题如押宝,抱着各种练习册“围追堵截”,学生哪能减负啊!
对教学质量进行检测评价是必要的,但检测评价必须是科学的,有标准的,结果是可预测的,否则只会引发师生的慌乱,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因为考题不确定时,教师只能扩大复习范围,增加复习课时,减少课堂活动,在题海里捞考试题。
教学质量检测是一种评价手段,既然是评价就必须有可知的标准。评价就是按一定的标准对人或事做出价值判断。判断“好”还是“不好”,“合格”还是“不合格”。但要判断好与不好,合格与不合格,就得有个标准。这个标准事先要公开宣布,而且评价者和被评价者执行同一个标准,而且这个标准必须有权威,这个权威的标准就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国家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它统领课程的管理、评价、督导与指导,具有严肃性与正统性。(www.xing528.com)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这就是说,学生学什么,教师教什么,评价考什么,都只有一个标准——国家课程标准。无论是教材编写人、教师还是评价者,都必须研读课程标准,遵循课程标准。让学生所学,教师所教,评价所考一致起来,学生的减负才能实现。但课程实施现状是,“课程标准”与“教学实施”并不在一个轨道上,落差太大,学、教、考并不标准一致。评价脱离课程标准是不科学、不合理的,是课业负担有增无减的总根源。
教学设计是“课程标准”和“教学实施”的关键环节。教学设计上承课程标准,下启教学实施,因此,教学设计一定要依据标准。因为教材、教学和评价的母版是课程标准,所以教学设计必须基于标准。只有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才能明确要给学生讲授什么内容。这样的教学目标才有指导作用,任何脱离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只是教案中的一个摆设。
但课堂教学的现实是,许多老师制定的教学目标是远离课程标准的。针对这一现状,美国的课程专家威金斯和迈克泰提出了一种“逆向设计模式”,主张在教学设计中首先明确学习目标,然后确定实施学习目标的评价方式,最后规划学习经验和教学。通过逆向设计使教师带着问题思考教学,确保学习目标的实现。这就是说,教学设计要遵循的原则是:“学习目标源于课程标准、评估设计先于教学设计、指向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根据这一原则,可以把教学设计分为三步:第一,确定预期的学习目标;第二,制定如何证明学生实现了学习目标的手段与措施;第三,安排各种教学活动,指导学习活动,达成学习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