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为什么要分组?合作学习研究者发现,小组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尊,自尊对人的行为具有暗示、稳定和调节作用。所以,分组是为了给合作成员“安家”,让心灵有归属感,不是为了梁山好汉分等级、排座次。在一个人数相对固定的小组里应该容纳哪些人?换句话说,哪些人宜在同一小组?哪些人不宜在同一小组?
一是大致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组内异质”就是小组内每一个人的共同之处越少越好,而差异则越大越好。儿童的发展,个体间极不平衡,个别差异相当显著。把具有不同长处的学生分在同一小组,是为了形成“优势互补”。“组间同质”,就是班级内每一个小组间的差异越小越好,尽量使各组的水平接近或相同。让各个小组之间保持同质,目的是让各小组站在同一起跑线前,实现“公平竞争”。
二是决定组员成分的变量。理想的整体是,一个小组应该是班级的缩影。具体讲,就是小组内性别、性格、学习能力、兴趣与爱好、自我约束能力等都不相同,是决定组员成分的重要变量。
性别:原则上,同一小组内男女生比例应该和该班一致。如果小组人数为偶数时,男女生应该相等。决不可以出现组内男女生“清一色”现象。
性格:不同类型性格的学生分在同一小组,可以提供性格上互相弥补,以便形成优势互补,尽可能避免性格相同的学生分在同一小组。(www.xing528.com)
学习能力:学习能力与学业水平不是同一概念,不过由于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分组时可作同一因素来考虑。这一因素在评价小组学习效果的时候,将是一个重要的、起直接作用的指标。
兴趣爱好: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在一起的时候,通常情况下会有利于他们兴趣与爱好的发展,但遇到与他们的兴趣爱好无关的学习任务时,会显出十分的无能为力。而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在一起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时,则可以弥补这个缺憾。这又是优势互补的一个重要方面。
自我约束力:小组成员如果多数甚至全部都缺乏自我约束能力,那么小组就很难形成凝聚力,合作学习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要把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和自我约束能力差一些的学生进行合理搭配,以保证小组活动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是小组成员的调整。小组成员的调整,应该持审慎的态度,使其尽可能有利于合作。因而小组一旦确定,就不要轻易变更,除非有十分特殊的理由,才可以做局部的变动。另一方面,小组的形态并不是长期不变才好,在经过一定时期之后,要进行有计划的调整,但不可过于频繁,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发生,间隔一学期到两学期调整一次为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