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生心理健康简易鉴别标准

学生心理健康简易鉴别标准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在校学生而言,心理健康的鉴别标准有三点:1.个人与环境关系和谐个人与环境的适应是指个人的生理与心理能与环境保持平衡。个人对环境的不适应就会引起心理不平衡,表现为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反应。

学生心理健康简易鉴别标准

对在校学生而言,心理健康的鉴别标准有三点:

1.个人与环境关系和谐

个人与环境的适应是指个人的生理与心理能与环境保持平衡。从个体与环境的关系看,心理健康的标志是:生活的周围环境与内心之间能保持平衡,能接受和承受各种心理社会刺激;能习惯地遵守有成文规定或无成文规定的各种社会规范,个人的言行能符合社会要求;个人的需要和欲望能从社会中获得满足,个人具有安全感、稳定感。当然这里说的适应环境,并非鼓励人们安于现状,让环境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是指当环境不能满足个人的需要与欲望时,能积极地去变更环境,驾驭环境,改造社会,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个人对环境的不适应就会引起心理不平衡,表现为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反应。生理反应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机体的心率加快、血压上升、胃肠蠕动减慢、支气管扩张、呼吸加快、手足发冷、恶心、腹胀、皮肤苍白等。在生理反应的同时也伴随着心理反应,如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力衰退、思维中断、焦虑、烦躁、恐惧,或者激动发脾气,或者压抑、少言寡语、愁眉苦脸。严重者会出现各种病态,不能在学校中健康地学习、生活。

2.自我认识正确

正确的自我认识,是指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实事求是的反映与评价,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对现在的“我”,如自己的身体条件、经济条件、社会角色、责任、义务等有清楚的认识;现实中的自己与头脑中的“我”,以及与别人心目中的“我”或客观的“我”认识出入不大。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的人,在生活和学习中通常表现为:在与环境发生关系时,能适度地调整自己的动机、欲望与行动,从而增强对环境的适应性;当与环境产生矛盾或遭受挫折时,能主动地寻找原因,吸取经验教,进行自我教育;心态稳定,精力充沛,独立性强,能发挥自己的潜能,自我具有现实感、安全感、愉快感。

对自我认识不正确的人,主要分为两类:对自我估价太高或对自我估价太低。前者多表现为: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幻想太多、眼高手低,脱离实际、自不量力。后者多表现为:妄自菲薄,自轻自贱,多愁善感,悲观失望。这两类人都属于心理不健康的人。

3.人格完整

人格完整表现为个人的需要、动机、欲望、理想、目标与行动协调一致,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人格结构内在的协调,表现为认知能力、情绪反应和意志行为三方面的协调,需要、欲望与目标的协调,动机与行为的协调,以及行为与环境的协调。(www.xing528.com)

人格结构发展的内在不协调,即心理素质发展的不平衡,叫做病态人格。如有的人表现为过分理智化,感情色彩缺乏,对大小事都爱挑剔,缺乏“人情味”;或者表现为理智不足,情感有余,理智对情感的控制能力差,冲动性强,经常偏离正确的生活轨道,不能正确地反映和估计环境与自我。所有这些都属于人格异常。

以上三条心理健康的标准比较抽象化,我们还可以将这些标准分解为具体化的准则:

(1)有与自己的年龄阶段特征相符合的自我意识水平和智能水平,能比较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自己的优缺点;有自尊心、上进心和自信心;有一定的求知欲和兴趣爱好,爱学、会学。

(2)情感健康,情绪比较稳定,比较活泼开朗,经常保持愉快;遇事比较冷静,处事比较谨慎;同情老幼弱小伤残,憎恨坏人坏事;常常向往美好的未来。

(3)有与自己的年龄阶段特征相符合的自制力,不易受消极性暗示的诱惑,注意力比较集中;活动性的兴奋或抑制处于正常状态:

(4)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心中有他人,不以自我为中心,不自私自利;和同伴友好相处,乐于友好交往,与人为善;有一定的独立性、自主性,不依赖别人,不屈从别人,不嫉妒别人,也不固执己见。

(5)有较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能较好地适应变化了的人际环境、心理环境,乐于接受新东西;能够承受日常生活中遭到不幸。

摘自《教子基本功——心理辅导技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