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高校运动训练与竞赛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地进行高校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培养群众体育活动骨干,选拔配备体育后备人才的基本途径,对于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一)高校运动训练管理
高校运动训练是指利用课余时间,教练员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才能的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全面发展他们的身体,为不断提高专项运动成绩、培养体育骨干而专门组织的一种教育过程。它是全面贯彻我国教育方针实现学校教育目标和体育目标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我国体育运动普及与提高的中间环节。
1.高校运动训练的概念
高校运动训练是指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赋或有某项运动特长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对他们进行系统的训练,旨在全面发展他们的体能和身心素质,提高某项运动技术和水平,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2.高校运动训练的定位
高校运动训练是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是学校贯彻普及与提高要求的重要内容。高校运动训练是我国运动训练体制的一个组成环节,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必经之路,是基础训练的一种组织形式。我国大部分在国内、国际比赛中夺取优异成绩的运动员都启蒙于高校运动训练。开展高校运动训练,对全面贯彻我国教育方针和体育方针,实现学校教育目标和体育目标,推动“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具有积极的意义。
3.高校运动训练的目标
(1)全面发展体能,提高运动能力;
(2)输送后备人才,培养群体骨干;
对具有运动特长的在校学生进行全面身体训练,发展体能,掌握参训项目的基本技术和战术,为进一步的专项运动训练奠定身体、心理、技术、战术和思想品质的良好基础,为全面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提供体育骨干。
4.高校运动训练管理的特点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一般运动训练相比,有许多共同的方面。
首先,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其他运动训练一样,主要目的是提高专项运动的技术水平,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因此在训练项目、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具有相似性。
其次,为了使运动员能承受体育竞赛时的极限运动负荷和心理适应能力,在运动训练过程中,科学地安排。
再次,参加运动训练的运动员,无论是青少年还是成人,即使是接受相同的训练内容,他们在身体、技术、战术、心理、智力等方面仍存在不同的特点,所以,在训练要求、内容、方法与手段方面,都要做到区别对待。
最后,运动训练的结果就是要使运动员在各类比赛中发挥最佳运动水平,创造优异成绩。
然而,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以在校青少年学生为主,所以,它与一般运动训练相比,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1)针对性。高校运动训练管理是针对学生而进行的,其管理和其他类型运动训练管理有所区别,在目标计划的制定组织实施等方面都要考虑到这一点。
(2)基础性。高校运动训练主要是进行基础训练,这是在训学生年龄特征、课余训练以及运动训练规律所决定的。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他们的思想作风、道德品质、身体机能均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因此,在管理过程中,要加强思想教育,训练从打基础方面考虑,使他们能够全面发展。
(3)业余性。高校运动训练的显著特点是业余性,即利用课余时间(每天下午文化课学习后以及每年的寒暑假和其他节假日等)进行运动训练。以学期和学年为周期的运动训练,是其他专业训练所没有的。学生的训练时间基本上都在每天下午文化课学习之后以及星期天和每年的两个假期。这就要求在计划的制定、执行等方面要适应业余性这一特点。
(4)广泛性。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广泛性是指凡是愿意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学生,不分成绩高低,有无运动天赋,都可以参加课余体育训练。如果能以学生体育俱乐部的形式组织课余运动训练的爱好组和提高组,就能扩大训练对象的范围,不断壮大运动训练队伍。
5.高校运动训练的组织形式
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原国家体委提出业余训练要“全国一盘棋,组织一条龙,训练一贯制”以来,全国从上而下建立起形式多样、层层衔接的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体系,包括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初级形式(基层学校运动队、传统体育项目学校、体育班、普通业余体校),中间层次(重点业余体校、体育中学、训练中心、体育俱乐部)和最高层次(体育运动学校、竞技体校、优秀青年队)。随着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作为业余体育训练基础的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呈现出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并存的局面。
(1)学校运动队。学校运动队包括班级代表队、年级代表队及学校代表队等。它是我国学校高校运动训练最普遍、最广泛的组织形式,也是我国运动训练体制的基础。其主要任务是全面发展学生运动员的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打好思想、身体、技术、战术等方面的基础,逐步提高专项运动技术水平,推动学校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体育人才。
(2)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是开展学校高校运动训练的有效组织形式。它的主要任务是,普及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体育传统项目训练;更好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传统项目的运动技术水平;培养输送有某项运动专长的后备体育人才。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通常以小学和初中为主,以城镇为主,以田径和本地区重点项目为主,国家教育和体育主管部门对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实行分级分批申报,批准命名,并颁发证书。证书一般有效期为三年,以促进竞争,提高效益。
(3)基层运动训练点。基层运动训练点是在学校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的基础上,以一两个传统运动项目为重点的训练场所。它是由县区体育和教育部门根据需要,共同规划、全面布局设置的。也有的基层训练点是以某一重点学校为基地,吸收附近学校有培养条件的学生参加训练的,通常也把这些参加训练的学生编成一个班,以便教学、训练工作的统一安排和管理。
(4)体育运动后备人才试点校。培养体育运动后备人才试点校是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从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中,选择一批学校领导重视、师资力量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推行素质教育、重视学校体育、运动场地器材设备条件好、教学质量较高的学校试办的一种专项运动训练的形式。其目标是在课余时间,对部分全面发展的学生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运动训练,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培养优秀的体育运动人才,推动学校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
(5)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从1999年开始,国家体育总局提出了使用体育彩票公益金开展创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青少年体育活动需求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工作思路,即充分利用和发掘现有社会体育资源,建立一种新型的具有社会主义公益性特征、旨在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的青少年体育组织。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青少年体育兴趣和爱好,养成终生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增强青少年体质,并向其传授体育运动技能,发现和培养体育人才。
6.高校运动训练管理的基本要求
(1)加强领导,健全高校运动训练的管理机构。
(2)按照儿童、少年、青年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客观规律、营养条件和运动训练原则,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训练。
(3)切实抓好学生运动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和文化课学习。
(4)建立一支高水平的高校运动训练的教练员队伍。
(5)加强运动训练科学研究的管理,建立科学选材、科学训练、质量评估制度。
(6)建设必要的体育场馆、设施和保证高校运动训练经费。(www.xing528.com)
(7)把高校体育竞赛纳入高校运动训练之中,使竞赛为促进、检查、指导高校运动训练工作服务。
(8)加强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的紧密配合,处理好学校高校运动训练与体育部门业余运动训练之间的关案。高校运动训练与整个体育运动训练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运动训练与文化学习的关系,运动队训练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关系,使参加训练的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二)高校运动竞赛的管理
高校运动竞赛是指运用借助运动项目及游戏等活动,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内、外组织学生进行的各种运动竞赛活动。高校体育竞赛是学校课外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学校群众性体育运动广泛开展,增强学生体质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重要措施。
课余体育竞赛是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之一,是构成学校体育完整体系不可或缺的元素。它可以及时检查和了解学校群体工作的开展情况,有助于师生间体育交流。通过学校开展各种类型的课余体育竞赛激励青少年力争上游、奋勇拼搏的竞争意识和开拓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集体项目的竞赛有助于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角色意识的养成,激发学生的责任感;通过对体育竞赛优胜者的奖励,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情感上的愉悦,激发他们锻炼身体和发展才能的愿望;通过竞赛有利于普及各种体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运动竞技水平。
1.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
(1)课余性。学校在校以学习为主,因此课余体育竞赛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或节假日,并注意学期划分与季节的特点,合理安排。
(2)群众性。学校体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性活动,不存在选拔与淘汰,课余体育竞赛应考虑到全体学生的需求,体育运动竞赛项目的设置、竞赛规程和比赛规则的制定都应从全体学生出发,使大多数学生都有机会参加,防止比赛变成只有少数体育尖子生参与,大多数学生只能旁观的运动竞赛。
(3)教育性。课余体育竞赛最重要的目的是以竞赛为手段,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进取的上进心,培养迎难而上、勇往直前的坚强品质、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习惯,使其养成自律的良好品行。
(4)多样性。课余体育竞赛为了吸引、鼓励不同水平和层次的学生参加,必须考虑其多样性。一是竞赛内容的多样性,二是竞赛的组织形式、场地、器材、方法等方面的多样性,在参赛办法、计分方法等方面调动广大参赛学生的兴趣与热情。
2.高校运动竞赛的形式
高校运动竞赛包括校内竞赛和校际竞赛。
校内运动竞赛一般由体育教研室(组)或有关专门机构负责,根据制订的高校运动竞赛计划进行组织管理,开展灵活多样的、学生喜爱的班级之间、年级之间竞赛活动。
课余体育竞赛的常见形式有以下几种:
(1)学校运动会,是学校规模最大的竞赛活动。最常见的形式是学校田径运动会,或篮球、排球、足球及田径等多个运动项目的综合运动会。
(2)单项运动竞赛,只进行一个运动项目的竞赛。例如,田径项目中某一个项目的竞赛、各种球类竞赛等。该形式项目单一、组织简便、易于开展。
(3)单项娱乐性(趣味性、健身性)比赛,指师生自创的、民间流传的以及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竞赛,如踢毽子、跳绳等竞赛。这种竞赛不受场地限制,竞赛内容、规则可以由学校自定,对技能要求不高,参与面比较广,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参赛和锻炼的积极性。
(4)季节性单项比赛,如冬季长跑等,容易成为学校的传统竞赛项目。
(5)体育节或称体育周、体育文化节(健身周、健身节、健身文化节),是指将体育竞赛、体育文化知识讲座、体育知识竞赛等有机融合的活动,包括体育竞赛与表演、参与和观赏运动技能、体育知识普及与提高有机结合,对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提高学生对体育知识的了解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6)校际间交流比赛,多为单项交流比赛,目的是为了加强学校之间的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促进团结。
3.高校运动竞赛的组织与领导
学校组织和开展运动竞赛工作,应在主管体育工作的校长直接领导下,由各有关部门和人员(体育教研组(室)、总务处、卫生室、共青团、学生会等)参加,组成相应的机构来负责组织领导体育竞赛工作。
(1)全校运动会的竞赛组织委员会。竞赛组织委员会的成员,一般应由党,政、工、团、体育教研组(室)、总务处、学生会、医务人员等组成。他们全面负责竞赛工作,制定各种计划,审批有关报告和通知等文件。在组委会领导下可设立有关办事机构。如大会秘书组、宣传组、竞赛组和后勤组等。秘书组是组织委员会的常设机构。负责召开组委会,执行组委会决议,检查督促竞赛工作的进行,制定比赛工作日程计划,协助有关部门工作,主持大会期间日常工作等。
宣传组是负责思想教育和宣传报道工作。负责出黑板报、墙报,广播宣传以及印发有关学习文件和参考资料等工作。
竞赛组是比赛中业务工作的中心,主要由体育教师担任,负责编排比赛秩序册,组织裁判工作,做好成绩记录和统计评定、审查成绩记录等工作,及时召开有关会议,解决比赛中出现的有关问题。
后勤组是负责编制经费预算,保证此赛的场地器材和设备的供应,搞好医务卫生和防伤急救等工作。
(2)体育教研组(室)。各种球类比赛、广播操、健美操比赛等,一般由体育教研组(室)负责,并会同班主任或年级主任统一安排,具体由体育教师分头组织进行。
(3)团、队、学生会。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在体育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由共青团、学生会、少先队等学生组织,负责举办一些简单易行的群众性的比赛活动,如跳绳、拔河、踢毽子、登山、越野跑、接力跑等。
(4)班内组织。在班主任和班级体育委员的组织安排下进行小型多样的比赛。如《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某个项目的比赛、各种游戏比赛活动,越野跑、班级旅游活动等生动活泼、小型多样的比赛。
4.高校运动竞赛的基本要求
(1)明确高校运动竞赛的宗旨。组织学生高校运动竞赛应以人为根本,要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及能力。
(2)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要采取各种宣传手段广泛宣传比赛的意义、作用以及各种体育知识,并及时通报竞赛中的好人好事的典型事例,以树立学校的赛风和学风榜样。同时要及时批评和制止比赛中的不好风气和现象。
(3)坚持竞赛的业余性和经常性。学校运动竞赛要尽量利用节假日和课外时间进行。按照运动项目的特点和气候季节特点,使某一竞赛项目形成传统,定期举行。还要在项目的设置、比赛办法、标准的确立等方面要考虑适应学生的特点。每年春秋两季应尽可能举办田径运动会或球类单项赛。冬季可组织越野跑、象征性长跑,拔河、跳绳、武术、滑冰等活动。夏季可开展游泳比赛活动等。使学校活动多样。
(4)依靠领导与组织,发动群众、培训骨干。体育部、体育教研室(组)应依靠学校领导,在主管校长的直接领导下,组织和抓好竞赛工作。对竞赛活动的计划安排、工作进程和存在的问题,要主动、及时向领导汇报。同时还应与总务处、教务处、卫生室、学生会、共青团等有关部门的人员密切联系和配合。竞赛管理过程要充分发挥体协、共青团、少先队等群众组织的作用。要根据各项比赛的需要,利用业余时间培训体育骨干和裁判人员,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统一工作方法和要求,明确分工和职责并进行现场示范和实习。
(5)高校运动竞赛要与课外体育锻炼密切结合。竞赛活动是学校高校体育活动的一个方面。虽然它有多方面的作用,深受师生欢迎,但不能用大量的课余时间来搞竞赛活动,学校组织运动竞赛的时间,尽可能不占用上课时间。要把竞赛活动与锻炼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锻炼活动中有比赛,使比赛为学生的全面锻炼服务,成为推动锻炼活动开展的动力。因此,在时间、经费的安排上都应统筹兼顾,使竞赛促进学校体育锻炼活动的开展。
(6)节约办竞赛。学校高校运动竞赛应特别讲求实效性和节俭性,节省一切可节省的经费开支,尽可能用较少的钱办好竞赛活动,把学校有限的资金用在改善场地设施上。还要按照场地、经费等实际情况,尽量扩大竞赛活动的群众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