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秀昌
去年是《中州学刊》(以下简称学刊)40华诞,我应邀于金色的6月专程从西南大学回郑州参加了隆重的学刊创刊40周年纪念大会。今年5月,我接到了学刊的约稿函,希望我们学刊人都能够写一写自己在学刊工作、生活的经历。我深感书写与学刊共同成长的经历很有意义,因此十分乐意简要地追忆我在学刊的工作及其后我的成长历程。
从1986年7月至1997年9月,我在学刊工作、生活了12个年头。其实,在离开学刊这20多年里,我跟学刊的联系一直没有中断,有时候甚至可以用“十分密切”来形容。因为在这期间,我不仅自己在学刊发文章,还经常为学刊推荐文章,而且也常常为学刊审阅文章。
《中州学刊》的编辑工作是我人生第一份工作,也是我十分看重并喜爱的工作。在徐必珍、汤漳平、冷柯、王宗虞、张天舟、张冠生、林青梅等老师的亲切关照和指导下,我努力学习编辑知识和技能,积极拓展专业知识,很快进入了角色,独立审稿、编稿。在平时的编辑工作中,我逐步养成了凡来稿必看(不管稿件是否采用)、做审稿笔记、与作者通信交流的习惯(我手头尚存有好几本审稿笔记和往来信件)。编发文章的时候,既重视名家、大家,也关注初出茅庐、没有名气的青年人。在我审阅的稿件中,即使是中学老师写的,只要有一孔之新见,我也会主动跟作者通信或通电话,提出文章的具体修改意见,并经过反复修改后,予以发表。这是培养作者队伍、培养新人十分重要的一环。我作为责任编辑的署名是“人夫”,在与作者通信中,常常会被作者误认为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编辑,即使是德高望重的老作者,也会以“老师”称呼我。这可以说是作者对我编辑工作的认可。我负责的周易道家、宋明理学、冯友兰研究等栏目(有些栏目至今仍保留着,形成了学刊的特色栏目),所编辑的文章发表后转载率高,一个直接的成果就是1992年第一次评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学刊就获得了哲学类和综合类核心期刊。(www.xing528.com)
我十分赞赏学刊一以贯之的办刊理念:以编为主,编研结合。编辑搞好专业方面的研究,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而且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稿、编稿能力。因此,在学刊,无论是老编辑还是新来的年轻编辑,都会自觉地在编辑工作之余,根据自己的学术兴趣和爱好,搞好自己的专业研究工作。我在学刊工作的10多年间,在编好中国哲学稿件的同时,潜心钻研中国哲学。经过近十年持之以恒的艰苦努力,我在学术研究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996年我被评为副研究员职称时,就是以破格的身份晋升的。
我认为,我在学刊10多年的编辑和科研工作,为我之后的学术研究事业以及取得的点滴成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为我能够在学刊有一段宝贵的工作和生活经历而自豪。
目前,在几代学刊人的不懈努力下,《中州学刊》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得了许多荣誉,并跻身于中国优秀的权威学术期刊行列。有理由相信,学刊未来的发展一定会再接再厉,再创辉煌,为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