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州学刊创刊40年

中州学刊创刊40年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刊领导之间只有相互协调与密切配合,才能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从而不断提高刊物的质量。院领导信守诺言,不干预学刊的实际工作。《中州学刊》如何定位,是办刊中必须优先考虑的问题。《中州学刊》如何从期刊之林中脱颖而出,是我们一直在认真思考的问题。这是《中州学刊》创刊以来举办的规模最大、也是影响最大的一次会议。我想,我在《中州学刊》的20年间,大多数时间的工作环境是好的。

中州学刊创刊40年

学刊领导之间只有相互协调与密切配合,才能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从而不断提高刊物的质量。院领导信守诺言,不干预学刊的实际工作。我和老蒋是同龄人,因都是老五届,彼此有太多的共同语言,工作上的相互支持和默契是不言而喻的。老周身体不好,高血压频发,难以正常上班。院里为照顾他,不久就安排他到院纪委当调研员。编辑部人员也进行大调整,凡不愿意留在编辑部的一律放行,同时根据工作需要补充新人。当即有5位编辑调出编辑部。这应是很大的一次调整。很遗憾的是,到1984年年底,院里终于顶不住省委的调令,让老蒋走了。这样,到1985年,学刊的领导就只剩我一人了。我根据一年时间的观察,建议提拔徐必珍同志为学刊副主任,负责经济哲学方面的稿件三审。

从1984年开始,我们在广泛听取大家意见的基础上,制订出有关编辑程序、组稿约稿规定、科研成果与编辑出版反映的奖惩规定等一系列制度。组织大家认真学习和反复讨论,形成共识,并要求大家认真贯彻执行。从此,学刊的工作走上了正轨。

《中州学刊》如何定位,是办刊中必须优先考虑的问题。全国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数量众多,仅社科系统、大学学报、党校系统三部分,合起来就有上千家,其中有些是创办多年、在学术界很有影响的老刊物。《中州学刊》如何从期刊之林中脱颖而出,是我们一直在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关键问题是要找准自己的位置。虽然河南自近、现代以来,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但是在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发展史上,作为中华文明的最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它有着许多学界共同的关注点。因此,《中州学刊》应当突出中原文化研究,尤其是突出文、史、哲中学界最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设置相关重点栏目,使《中州学刊》具有厚重感。当然,好的栏目要有好的文章来支撑,这就要求各编辑室在熟悉和了解本学科学术前沿的基础上,建成高质量的作者队伍。为此,我们给编辑参加学术会议提供可能的条件,以熟悉和了解本学科学术动态,和作者交朋友,在此基础上建立各学科的作者队伍。

当然,地方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也必须充分关注国家和本省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的动向。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那时,改革开放的大幕刚刚拉开,各种思潮异常活跃,作为期刊的领导者,稍不注意就会出事,这是有前车之鉴的。所以,后来中央领导同志才会提出要政治家办刊、办报的要求。

学术期刊的领导者应当具有超前意识。20世纪末,国际恐怖主义已经冒头,但在社会上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关注。北京国安部门有位作者给我们送来一篇长达1万多字的文章,对国际恐怖主义的形成、发展、性质、特点以及活动能力、活动方式等问题作了认真思考和研究。我们认为,这篇文章具备超前意识,当即予以编发。这应当是全国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中最早刊登这类选题的。不久,“9·11”事件发生,省各部门纷纷向我刊索要该文。(www.xing528.com)

要开门办刊。主编尤其应当胸怀大局,熟悉期刊界的整体情况,在比较中认清自身的地位,了解长处与不足,找出努力的方向。尤其是要加强和兄弟期刊之间的交流。1989年,《中州学刊》创刊10周年。刚经过期刊整顿,是否还举办创刊10周年的庆典呢?我们经商量后决定如期举办,正好借此机会,和期刊界同仁一起商讨共同关心的问题。举办创刊10周年的庆典的邀请信发出后,很快就收到众多刊物的回复。以《中国社会科学》为首的国内众多名刊主编纷纷如期前来参会。这是《中州学刊》创刊以来举办的规模最大、也是影响最大的一次会议。众多主编在为我刊祝贺的同时,都就共同关注的问题展开认真讨论。《中国社会科学》主编是我的福建老乡,他是一位具有丰富办刊经验的老同志,我们请他在大会上作重点发言,解答大家的困惑和共同关注的问题。他也不负众望,就当前期刊面临的形势、问题,如何正确对待、处理各种关系等谈了自己的意见。同时,各兄弟期刊也分别交流各自的工作经验。会议气氛隆重热烈,大家都感到收获很大,也加深了对我刊的印象。2002年,我刊在《江海学刊》之后,又主办了第二届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高层论坛等。

《中州学刊》既然是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就应当敢于直面学术前沿的重大问题,从而引领学术发展的潮流与方向。20世纪70年代起到20世纪末,连续多批出土文献问世,极大丰富了我们的认知,使我们得以看到许多过去失传的资料。有的学科已经关注和利用相关的材料来解决过去学术研究中的疑难问题。但有的学科反应比较迟钝,例如古代文学等。为此,我刊与国内部分相关高校及研究单位共同发起举办“出土文献与中国文学史研究”学术讨论会。经过这些年的提倡,目前在古代文学作品研究工作中,利用出土文献进行中国文学史研究已蔚然成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也加大了支持的力度。

当然,在所有工作中,搞好内部编辑队伍建设是关键。首先最重要的一条是,创造一个和谐的有利于工作开展的环境,以便充分调动大家积极性。离开这一条,其他都是空的。我想,我在《中州学刊》的20年间,大多数时间的工作环境是好的。当然,90年代中期曾一度出现一些问题,但在《中州学刊》成长过程中,这样的时间毕竟是短暂的,也是特殊环境和条件下造成的。

其次,我们提出,《中州学刊》应当是一所大学校,要让在中州学刊杂志社工作的同志在这所学校立足自身的工作岗位,得到最好的锻炼和培养。对于编辑参加各种与本岗位相关的学习与培训,我们都给予提供方便和可能的条件。所以,有的原本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水平不够理想的编辑,在中州学刊杂志社工作一段时间后,都很快在业务水平上得到提高,有的还作出比较出色的成绩。我虽然离开中州学刊已近20年时间,但一直惦记当年曾经一起工作多年的同舟共济的同志,是大家的支持和协同作战,才使《中州学刊》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战胜重重困难,取得骄人的成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