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2004年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并于同年3月进入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农业经济相关研究,2014年6月调入《中州学刊》杂志社任经济学编辑,负责“经济理论与实践”和“三农问题聚焦”两个经济学栏目,2016年12月被聘为研究员。
进入《中州学刊》杂志社工作之后,快速融入期刊编辑工作。在常规性审稿、编稿的同时,注重与学术名家大家及青年学者进行学术交流,积极约稿组稿。例如,约发我国著名粮食经济学家丁声俊研究员的《以“供给侧”为重点推进粮食“两侧”结构改革的思考》同时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确保“天下粮安”是国家重大战略》不仅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而且被《中国粮食经济》《粮食问题研究》《黑龙江粮食》等粮食专业性期刊全文转发,均引起了重大反响。另外,编发的《深化我国粮食政策性收储制度改革的思考》《飞地经济运行机制及实现途径研究》《中国农地流转市场的现状及完善建议》《推进脱贫攻坚和精准扶贫工作的若干思考》等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编发的《产业互联网驱动下的商业模式创新研究》《经济新常态下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新特征与思路调适》《混合所有制导向的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对征地补偿的影响与制度改革》等多篇文章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坚持编研结合,在做好编辑工作的同时,也坚持做好科研工作,出版专著2部,作为主要参与人参编著作多部。先后在《中州学刊》《农村经济》《当代经济管理》《城市发展研究》《开发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作为副主编连续多年参与河南城市发展报告的编撰工作,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主持完成河南省社科基金项目、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课题4项,获得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河南省发展研究奖、河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调研科研成果奖等10余项奖。在潜心学术研究的同时,切实为重大理论和现实提供智力服务,积极承担省委、省政府及其有关部委交办的研究任务,部分研究成果多项被省级领导肯定性批示,为党委、政府决策采用。撰写的调研报告《积极推进河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河南省全面深化改革综合研究报告》《美丽河南建设研究》《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实现河南省农村人口有序转移研究》等获得省级领导肯定性批示。
王玉芬,社会学编辑,副研究员
汉族,1986年从南开大学毕业获得法学学士学位,1986年至2007年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社会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2004年被聘为副研究员。2007年至今,在《中州学刊》担任“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研究”栏目的责任编辑。在十余年的编辑工作中,始终关注学术动态和学术前沿,注重与学术大家、学界新秀的学术交流,积极约稿组稿,进行专题策划,努力出精品、出力作。所编发的文章紧扣时代主题,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有百余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二次文献全文转载或观点摘编。其中,姜向群、丁志宏的《我国建立长期照料社会保险制度的意义及基本构想》、风笑天的《社会变迁背景中的青年问题与青年研究》等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我国建立长期照料社会保险制度的意义及基本构想》还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保障制度》转载。张海波、童星的《当前中国社会矛盾的内涵结构与形式——一种跨学科的分析视野》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全文转载,该文还被《新华文摘》摘编。郭星华、邢朝国的《高学历青年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北京市为例》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该文还被《文摘报》摘编。另外,所编文章中还有多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保障制度》《社会工作》《青少年导刊》《中国政治》《妇女研究》《体制改革》等全文转载。在专题策划方面,成功策划了“社会变迁中的青年问题研究”“殡葬制度改革研究”等研究选题,在学术界获得了较大的反响,提高了《中州学刊》的学术影响力。这十几年的编辑工作之外,参与省级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等省级以上课题8项,参与撰写出版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一些研究成果被领导批示、相关部门采纳。
主要进行期刊编辑工作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文献整理。参与或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地厅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10余篇,出版《西厢记桃花扇》(校注)、《题画禅语备览》等著作6部,参与撰写《杜甫与中原文化》、“老家河南”系列丛书等多部著作。其中,《杜甫与中原文化》荣获河南省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题画禅语备览》一书被多次重印。
从事学术期刊编辑工作18年,能够及时把握不同时期的学术热点,先后组织“身体美学的理论建设与实践”笔谈、“当代美学概论的书写与学术思想的演变”笔谈、“美学与生活方式”笔谈、“数字媒介与文艺学边界”笔谈,提升了《中州学刊》在学术界的影响力;成功策划“新媒体冲击下的文艺生产与消费”“三俗文艺现象批判”“美的神圣性与美学理论的重构”“新媒介文化批评”“中国网络文学20年”“中国梦的影像表达与传播”“新媒介时代符号文本的视觉转向”等高质量的研究专题,在学术界取得较大反响。
王珂,历史学编辑
1972年7月生,河南省荥阳市人。1996年7月郑州大学文博学院历史系明清经济史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同月分配到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1998年在中州学刊工作至今,主要负责历史研究栏目。1999年被聘为助理研究员,200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近五年来,根据不完全统计,所编辑文章被转载摘编60余篇,其中被《新华文摘》网络版全文转载3篇,《新华文摘》论点摘编10篇,《新华文摘》辑目22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0篇,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文摘》转载3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1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摘要3篇,《文摘报》2篇,《历史与社会(文摘)》6篇,《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全文3篇,《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摘要3篇,《中国社会科学报》摘编2篇。
刘辉,政治学编辑
1972年生,河南潢川人,1994年毕业于洛阳师范学院历史系,同年秋参加工作。1994—2002年在潢川县从事中学教学工作,其间,1997—1999年在中共河南省委党校脱产研究生班进修学习,获得党校研究生学历。2002—2005年在四川师范学院攻读全日制研究生,毕业后来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工作。2005年8月—2018年1月,在政治与党建研究所(原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党的建设方面的研究。2018年1月16日,根据单位工作需要,调入中州学刊杂志社从事编辑工作。
在社科院工作期间,继续深入系统地学习有关理论知识,埋头钻研,勤于思考,在科研方面取得一些成就。
出版专著1部,参编著作4部。独著《社会主义社会文明论》(25.7万字),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获得河南省优秀社科成果评奖二等奖。参编著作4部,分别是:《历久弥新的红旗渠精神》《南水北调精神初探》《河南全面推进依法治省研究》《彪炳史册的大别山精神》。
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在《学习与实践》《理论学刊》《中州学刊》《山西财经大学学报》《理论导刊》《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理论观察》《攀登》《经济与社会发展》《党的生活》及《学习时报》《河南日报》上独立发表论文32篇。其中有2篇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全文转载。
主持或参与课题10项。参与完成中央组织部委托课题1项:《“官本位”对干部队伍建设的消极影响及表现》,参与完成河南省软科学项目2项,参与完成河南省教育厅课题1项,主持完成院级课题2项,参与完成院级课题5项。
撰写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报告。在《领导参阅》《呈阅件》《调研报告》上执笔或参与完成的研究报告10篇。其中,4篇研究报告获省领导李亚、邓凯、尹晋华的肯定性批示。
此外,还多次参与完成省委省政府特别是省纪委、省委宣传部交办的一些课题或者是参加一些学会、年会时提交的论文,并获得好评。
编辑工作方面。在中州学刊杂志社工作以来,坚持“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坚持“以编促研、编研结合”的指导思想,站稳政治立场,严把质量关,遴选编发了一批精品力作,为提高刊物质量、维护学刊声誉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截至今年第4期,共编发文章83篇,编辑字数为70余万字。就文章转载情况看,被《新华文摘》转载3篇,论点摘编6篇,辑目5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12篇。此外,还有文章在《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文摘报》上有论点摘编。
刘菡,哲学编辑
生于1978年,2004年由河南大学中国哲学专业毕业,入职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担任中州学刊编辑。2004—2007年任伦理学编辑,2008年负责中国哲学栏目至今。
历年来所编发的文章,共有2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张立文《玄学思潮的人文语境》2013年第9期,苏德超《为什么要阅读经典?》2019年第7期;共有33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共有7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更有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科文摘》《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文摘报》《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学术界》等二次文献期刊和报纸摘编和辑目。
到目前为止,发表了《宗教与教化——略论中国佛教形成和发展的儒家文化因素》《范仲淹民本思想的哲学意蕴》《范仲淹与宋学的初创》《出生性别比失衡与小城镇生活方式的关联性思考》《综合类学术期刊困境解析》等论文,参与了《发展中的哲学问题》等著作的章节写作,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魏晋南北朝经典诠释、本体追求与秩序建构研究”等。
生于1980年6月,河南淅川人,2001年7月进入中州学刊杂志社工作,2003年起负责编务室工作,200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8年6月任编务室副主任,2016年成为杂志社党支部委员,2019年获“第六届河南省期刊优秀编辑”。
从2005年起,本人先后担任“新闻与传播·图书与情报”“新闻与传播”栏目的选稿、策划、编辑工作。所编发新闻传播类稿件具备较高的学术质量,一直保持较高的反映率,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力。近几年来,编发的文章如《当前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误区与问题》(2013年第7期)、《提升我国网络媒体国际传播力的路径探析》(2015年第12期)、《网络信息治理的特质、挑战及模式创新》(2019年第3期)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中国需要树立什么样的国家形象》(2014年第11期)、《网络时代知识生产、出版与管理的体制重建》(2014年第12期)、《新闻业应用大数据:展望、误区与对策》(2015年第6期)、《网络谣言的长效治理》(2016年第12期)、《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传播的新思路》(2018年第1期)、《多元有序:我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建设展望》(2019年第7期)等同时被多家二次文献类期刊、报纸、网站等转载。在编辑工作中,本人能够追踪学术热点问题,根据媒介变迁和社会变化,积极策划重大选题,推出的“媒介融合与社会变革”笔谈、“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笔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专题等前沿选题策划,约发的专栏文章不仅贴近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还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学术界引起一定的反响。
近几年来,本人主持或参与国家课题、省级课题、厅级课题等近10项,发表论文《规范出版秩序 优化学术生态——关于学术期刊认定的若干思考》《移动互联时代学术期刊的创新发展》《如何正确对待网络虚假信息》等。
邹霞,哲学编辑
2007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一直在中州学刊杂志社从事编辑工作,主要负责“伦理与道德”“哲学研究”栏目中伦理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哲学等的审稿、编辑和校对等工作。2010年通过全国出版专业编辑资格考试。曾荣获第四届河南省期刊优秀编辑称号,获得第十届、第十二届河南省编校大赛一等奖。
以编促研、编研结合,在编辑工作之余积极投入科研。发表《顺应时代要求 做好责任担当》《学术期刊的选题策划与实现路径探究》等论文。参与撰写《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土地制度建设创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研究》等著作。主持或参与国家课题、省级课题、厅级课题等近10项。
从事编辑工作十多年中,始终保持与学术名家和学界新秀的对话交流,时刻关注学术动态,及时把握学术热点。所负责的“伦理与道德”“哲学研究”栏目不断推出名家大作及青年学人的力作,组织的“孝文化研究”“构建中国特色伦理学研究”“中国乡村伦理研究”等专题推出后产生了较大反响,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所编发的文章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有百余篇文章先后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二次文献全文转载或观点摘编。其中,廖申白的《论伦理学研究的基本性质》、王莹的《社会管理创新的伦理路径研究》,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伦理学》同时全文转载;乔法容、马越的《德性论视阈下的个人品德建设研究》、张再林的《以“意”释“气”——中国古代“气”概念之新解》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伦理学》《中国哲学》等同时全文转载;沈其新、田旭明的《马克思研究:文本重读、学术对话还是现实反思?》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和《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全文转载;韩东屏的《论道德修养》《社会性道德评价及其现代效用》等文章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或观点摘编;焦国成、甘绍平、张再林、周中之、李建华、陈延斌、乔法容、朱金瑞等的文章多次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学术界》《文摘报》等观点摘编。
郑琼,社会学编辑
中共党员,博士,2016年进入中州学刊杂志社从事编辑工作,主要负责学刊社会栏目部分选题的约稿、组稿以及稿件的具体编辑工作。自投身学刊工作以来,一直对社会生活中关乎国计民生、社会发展、人民幸福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保持高度敏感和热切关注,每年认真筹划栏目的年度重点选题,近年来特别重视有关社会治理问题尤其是基层治理领域学术文章的编发和推介,2018年策划的“基本治理单元专题研究”取得较好的学术反响。工作中积极建立、拓展与高校公共管理学院、国家和地方社科院等相关研究机构中青年学者的学术交流渠道和合作关系,编发稿件紧跟时代和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坚持文章的学术原创性、论述真实性、立场人民性等办刊理念,努力出精品文章。近年来,编辑文章不断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新华文摘》《红旗文摘》《学术界》等国内重要转载刊物全文转载、摘编,其中于2017年第10期编发的论文《城市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创新的互动关系研究》属国内较早研究党建与基层治理关系的学术成果,不仅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共产党》2018年第1期全文转载,而且被评为2018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政治学类十大精选佳作之一。
四、历任编辑
曾经在学刊工作的人员有:张静波、陈瑾、周玉迅、王宗虞、蒋金波、汤漳平、徐必珍、张天周、李湘、翟相君、田伯泰、许凤才、徐仪明、吴海峰、张岫峰、韩俊卿、吕凌、高国希、张冠生、冷柯、林春分、张楠、林青梅、杨卫、许晶、何汇江、李红梅、郑强胜、鲁庆中、高秀昌、魏淑民、唐金培、刘刚。下面是部分工作人员简介。
(www.xing528.com)
冷柯 原名韩秀珍,女,1935年6月26日生于河南省开封市。中共党员,职称编辑。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中国当代文学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协会员,河南省美协会员,中国少林书画研究会常务理事。
少年时期在开封市上小学、中学,1951年开封女子中学毕业,同年6月参加工作。经过河南省公安干部学校培训后,于11月分配到河南省公安厅工作。此后,相继在中南公安干校、河南省政府机要室、中共河南省委机要室工作。
1956年响应河南省援建新建城市号召调鹤壁市工作。1958年,《鹤壁日报》社成立,调入报社担任编辑记者。
1963年调回河南省检察院工作。
1968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省检察院撤销后与爱人一起举家下放到巩县农村劳动。
1970年调回开封地区文化局工作,与屈春山同志共同操办文学刊物《遍地红花》,并负责办刊的全过程。
1980年调来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州学刊》编辑部工作,任现当代文学编辑。
1990年退休。退休后应聘到中国少林书画研究会工作,期间撰写了多篇绘画、书法评论文章,积极参与书画研讨活动,组织编辑出版多部文集。
2011年罹患疾病。在与病魔八年抗争中,表现出坚强的毅力和高度乐观精神。2018年12月13溘然长逝。
几十年来,冷柯走过了一条边干边学、编研结合的道路,撰写文章80余篇,约50余万字。文章涉及通讯报道、散文、人物研究、书画评论、年谱评传、诗词赏析、诗歌创作。有的文章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上,有的被多家刊物转载,有的多次获奖。尤其在对名满中外的翻译家、文学家、散文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曹靖华的研究上,下了很大功夫,取得了显著成果。
2007年7月结集出版《拓荒集》《曹靖华三代研究》两部著作。
王宗虞(1935—2008) 河南省荥阳市人。1959年7月毕业于开封师范学院历史系,同月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河南分院历史研究所工作,1981年调入省社科院《中州学刊》编辑部,在所期间任助理研究员,退休前任副所长、副主编、副研究员。曾任河南省人力资本研究会会长、黄埔军校史研究会副会长、省工业经济管理学会常务理事、省职业技术培训学会常务理事、黄河文化研究会理事、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省人才学会理事。长期从事编辑工作。合作编著的《河南古代史话》《漫话后妃》《野史钩沉》等均已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参与主编出版的书籍还有《河南历代名人辞典》(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黄埔军校名人传略》(五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1996年),《宦官传》(二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河南当代企业家》(十一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1998年),等等。
翟相君(1936—2013) 郑州大学副教授,祖籍河南省漯河市。本科就读于开封师院(今河南大学)。1978年至1981年在河南大学中文系读研究生,师从华钟彦等学术大师。研究生毕业后就职于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后调任郑州大学中文系。在河南省社会科院工作期间,致力于古代文学的研究工作,同时担任《中州学刊》创刊编辑。出版著作数百万字,选注过秦汉散文和律诗绝句,著有《历代绝句选》。80年代初研读《诗经》,撰文300多篇,仅诗经论文就编发一百多篇,发遍全国大部分学术刊物。《关雎是求贤诗》发于《求索》,《新华文摘》《文摘报》《百科之窗》《河南日报》《光明日报》等摘要转载。《秦风非民歌》由甘肃《社会科学》刊出,《新华文摘》转摘。《文学遗产》摘转《国风非民歌说》。后收录已发表73篇,未发表12篇,集录成册为《诗经新解》,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现多为后续研究者转引旁注,已成经典。
先生一生经历坎坷,阅尽人间甘苦,故而心性平和,淡泊沉静,潜心探究,治学极为严谨,不苟且,不盲从。注重教学与学术研究的相互渗透。对中国古典文学发展不同阶段都有深刻研究、见解独到、精辟论证。在古代文学科研和教学工作中倾注了毕生的心血。上世纪80年代编注的《中国古代文学自学指导》一书,成为当时本科生和参加自学考试学子的必备教辅资料。
先生酷爱文字改革,刻苦钻研,独创三笔编码字典,历时数十载,其中《元曲新读》等千余万字著作皆在付梓中,未料溘然作古,竟成憾事。“春风化雨尤厚我,耳提面命更何人!”已成往昔。
徐仪明 汉族,河南省开封市人,原籍江苏省苏州市。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1982年至1986年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州学刊》任编辑。1986年至河南大学政治系任教。199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2005年至湖南师范大学哲学系任教。兼任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特聘教授。
许凤才 笔名谷丰,汉族,河南淮阳人。1981年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现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代表作品有《诗人于赓虞传略》《郁达夫〈毁家诗纪〉的多维诠释》《论冯沅君的小说创作》等。1982年元月至1984年底,在《中州学刊》期间,一方面从事编辑工作,一方面进行河南文学研究,先后发表《论苏金伞的诗歌创作》《时代的画卷泥土的芬芳——苏金伞新诗研究之二》《论冯沅君的小说创作》《论于庚虞的创作道路》《诗人于庚虞传略》《徐玉诺在淮阳》等论文十余篇。这些作品是较早地、有系统地研究“河南新文学”的拓荒之作,曾受到作家本人、已故作家的家属及学术界前辈们的重视和鼓励。
1984年到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后,参与了“六五”“七五”“八五”规划的制定和管理工作,起草了大约30万字的研究报告和科研管理方面的文件,同时编辑了27期《简报》,所承担的诸项工作都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同事们的肯定与赞赏。在省社科规划办繁忙的工作之余,撰写学术专著《浪漫才子郁达夫》(27万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9月出版。该书是作者辛勤耕耘数载的第一部学术著作,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探讨了郁达夫的生平和创作,出版后立即受到学术界的好评。《博览群书》《文摘报》《书讯报》《富春江》《河南日报》《郑州晚报》《中州书林》《河南图书发行》等刊物均有评论和介绍文字发表。王守国《撩开神秘的面纱》一文赞赏该书“不是单纯地从史到史,从事到事,而是运用了哲学、文化学、文艺心理学、创作心理学、历史学、民俗学等方面的理论武器,站在时代的高度驾驭材料,贯通史实,有叙有论,叙注意剪裁布局,力求生动;论注意视点新颖,力求深邃”,形成了独特的研究风格,在学术界引起广泛反响。1990年,该书获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1990年优秀图书二等奖,次年又获得河南省社科联第三届优秀成果“青年奖”。该书的出版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和社会舆论的好评,进一步坚定了作者的学术自信,同时也更加明确了努力拼搏的方向。
1993年到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三十多年来,一方面执着地追踪徐玉诺、于赓虞、冯沅君、苏金伞等豫籍作家的足迹,描摹他们心灵发展的历程,彰显他们的创作业绩;一方面醉心于郁达夫研究,《浪漫才子郁达夫》《郁达夫与鲁迅》(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郁达夫的婚姻与爱情》(红旗出版社2004年版)、《郁达夫与王映霞》(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春与秋的故事——郁达夫爱情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版)、《郁达夫的青少年时代》(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2016年版)都是经年累月积淀的心得成果。
1997年,《郁达夫与鲁迅》由海南出版社出版。该书从宏观着眼,微观入手,以清新优美的散文笔触和史论相结合的方法,多层次、多侧面地描摹了郁达夫和鲁迅友谊发展的轨迹,展现了他们携手并肩向旧世界、封建文化、传统道德及帝国主义列强进行战斗,为祖国的新生、民族的解放摇旗呐喊的宏伟画面,以及彼此能容纳大海、装下高山的宽阔胸襟,揭示了不同流派、不同气质、不同爱好的作家之间相互敬重、以诚相待、患难与共的心理奥妙,给人以启迪和深思。
2012年出版的《郁达夫与王映霞》是作者着力最多的一部书。该书以炽热的情感、虔诚的心灵、博大的胸怀,努力不懈地去追求新时代具有科学文化知识和青春气息的浪漫女性,并希望从她们那里得到纯洁的拥抱、温柔的慰贴,来弥补精神上的创伤和空虚寂寞的心灵,是构成郁达夫绚丽多姿一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他与王映霞从“热恋”到“婚变”,则是这其中最精彩和最华美的一章,同时也是最撕心裂肺的一幕,将其文学创作和人生都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这些著作是作者关于郁达夫系列研究的重要阶段成果,寄托了作者的诸多情感,表达其对社会、对人生、对家庭的认识,以及文以载道的理念,一经面世即得到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的好评,多次获得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郁达夫与鲁迅》荣获1996—1997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河南省社会科学院1999年度精品奖;《郁达夫的婚姻和爱情》由红旗出版社出版后,《文摘报》《全国新书目》《河南日报》《大河报》等均有评论发表;学术界对《郁达夫与王映霞》的共同认知是“小题目大文章”,2013年该书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高秀昌 汉族,1962年1月出生于文风兴盛的南阳邓州市。1982年9月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198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7月毕业后分配到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州学刊杂志社做哲学编辑工作。
1997年9月离开学刊,到院哲学研究所(即现在的哲学与宗教研究所)工作。2000年9月至2003年7月,跟随方克立先生在南开大学攻读哲学博士学位。2004年至2006年,在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做博士后研究工作。2005年任研究员,2006年至2014年任哲学研究所副所长。2014年11月加盟西南大学哲学系,任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重庆市梁漱溟研究会会长等。主要从事道家哲学、20世纪中国哲学研究,出版《道之沉思——老子哲学新论》《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研究》《哲人的智慧》等著作,发表论文70余篇。获第十届中国图书奖、省“五个一工程”奖和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多项。获“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宣传文化系统第二批‘四个一批’(理论界)人才”等称号。
高国希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学名师,上海市曙光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本科生院志德书院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著有《道德哲学》等。主持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关系研究”等,主持的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论文获教育部、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鲁庆中(1966—) 河南郸城人。河南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硕士,南开大学文学院美学博士,中华美学协会会员、中国艺术学学会会员、河南省古诗词吟诵学会常务副会长、河南省儒学促进会理事、河南省地名学会理事。以前主要从事科研与编辑工作,从事美学、哲学、文学研究;曾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中州学刊杂志社哲学编辑。
现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文法学院教授,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致力于传统艺术哲学、文艺美学研究。对中国古代各种原发性的思想寻根究底充满兴趣,关注中国古代元典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意义。在理论研究的同时,在中国传统艺术如书法、绘画、诗歌等方面亦经一定的历练,有较为丰富的艺术经验。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如《中州学刊》《江海学刊》《学术研究》《周易研究》《文史哲》《现代哲学》《文化中国》(加拿大)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已出版的学术著作有:《楚辞通典》《中国书信大系·先秦卷》《道家精神与中国文化》《冷面铁骨说法家》《简妙周易》《河洛文化与闽台文化》《河洛思想史研究》《孟子选注》等。近些年来主要从事传统诗词吟诵的研究与普及工作,著作有《基础吟诵75首》《中级吟诵61篇》,主编有《中华经典古诗词诵读》丛书。参与国家重大社科基金项目两项,即“道家精神与中国文化”(该项目成果获河南省2003年度社科成果一等奖)与“楚辞学文库丛书”(该项目成果获2004年江苏省社会成果一等奖);参与重大国家社科基金委托项目一项,即“河洛文化与民族复兴”。2006年亦曾被荣评为“2005年度河南省教育厅学术带头人”称号。
何汇江 1966年2月生,河南固始县人。现为中原工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7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硕士毕业后,到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州学刊》杂志社从事编辑工作。2000年9月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读博士,2003年9月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任教师。2005年6月至今在中原工学院任教师。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河南省政府决策课题、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等省部级项目4项,以及河南省教育厅等地厅级项目多项,发表论文多篇。
魏淑民 汉族,河南濮阳人,中共党员。200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同年8月进入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工作。2010年3月到2011年8月,在中州学刊杂志社历史编辑室从事编研工作,主要负责明清史、近现代史领域,编发稿件多次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此后,根据全院工作整体安排,进入中原文化研究中心从事研究工作。2013年7月,转入历史与考古所从事历史学专业研究工作。2018年3月,河南大学中国史专业出站博士后。
现任副研究员,河南省优秀青年社科专家,兼任中国法律与历史国际学会会员、河南省史学会理事、河南省法学会法律文化研究会法律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清代政治史、法律史与河南地方历史文化。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清前期省级司法与地方行政、君臣关系互动研究》及相关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项。学术专著《清代乾隆朝省级司法实践研究》,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清史研究丛书”遴选书目,获2014年院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先后在《清史研究》《明清史论丛》《法律文化研究》《河南社会科学》《中州学刊》《中原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纪检监察报》等处发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君臣之间:清代乾隆朝秋审谕旨的政治史解读》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明清史》《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并被《新华文摘》辑目,《张力与合力:晚清两司处理州县小民越讼的复杂态度》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全文转载。
唐金培(1967—)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兼任河南省历史学学会副秘书长,黄河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2012年11月至2015年12月在中州学刊杂志社任责编编辑。先后在《光明日报》《学习时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红旗文稿》《史学月刊》等报刊上公开发表文章80多篇,其中有10多篇分别被《学习活页文选》《新华文摘》《红旗文摘》《中国共产党》《中国现代史》《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历史与社会》《党史博览》《光明日报》等全文转载或摘编。著有专著1部,合著3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完成省社科规划项目1项(结项为优秀等级),主持省社科规划项目1项(在研),参与完成省哲学社科规划重大项目、省社科规划决策咨询项目、省软科学项目等10多项。参与完成的课题获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2项,获第六届河南省发展研究奖1项。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责编的文章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14篇,被《新华文摘》等全文转载及摘编20多篇。入选河南省宣传思想文化第七批“四个一批”理论人才。
刘刚 汉族,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中级助理研究员职称,1988年6月出生,籍贯河南周口。
2013年7月毕业于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之后来到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参加工作。曾经在院机关党委、办公室、省情研究中心等多部门岗位锻炼。从2014年7月调至中州学刊杂志社,到2018年1月离开学刊到政治与党建研究所,总共在学刊近三年半的时间,期间还服从院里安排参加驻村扶贫工作近一年。在中州学刊杂志社工作期间,主要负责“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研究”和“党建热点”“当代政治”栏目的审稿、排版、校对等编辑工作。现任政治与党建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基层党建与乡村治理、精准扶贫等问题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新时代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质量研究》1项,完成省社科规划、软科学、政府决策招标等省部级以上项目6项,参编理论著作3部,参与服务社会横向课题10余项。以独著在《学习时报》《农民日报》《河南日报》等重要报刊和《中州学刊》《学习论坛》《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理论文章30余篇。决策咨询报告获得省部级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4次,相关成果获省社科优秀成果奖3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