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州学刊》40年历史学家专家支持

《中州学刊》40年历史学家专家支持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州学刊杂志社自1979年创刊开设历史栏目时,就得到了历史学界知名专家学者的支持。在宋史研究学者的支持下,1984年,中州学刊开设“宋史研究”栏目,影响扩大,更是得到了大批从事宋史研究的专家学者的支持。此外,宋史研究的著名学者姜锡东、林文勋、张邦炜、游彪、杨师群、叶坦、苗书梅等也在宋史栏目发表多篇宋史方面的论文。

《中州学刊》40年历史学家专家支持

中州学刊杂志社自1979年创刊开设历史栏目时,就得到了历史学界知名专家学者的支持。如第1期即有史学名家朱绍侯先生的《两汉的假田制与假税制》,近现代史专家王天奖先生的《略论辛亥革命时期河南的革命运动》,还有许顺湛先生的《再论仰韶时期的社会性质》。之后,一些史学名家也相继发文,如1981年第1期发表朱芳圃先生遗作《殷顽辨》,赵纪彬先生在1982年第4期发表《高拱权说辨证》,李侃先生在1985年第1期发表《简论中国近代文化与近代革命》,李学勤先生在1985年第5期发表《商代的四风与四时》,胡思庸先生在1986年第6期发表《历史的创造与历史的动力——与黎澍同志商榷》等文章。

随着《中州学刊》学术影响力的提高,历史栏目逐渐开创了多个专题研究。比如历史时期北宋曾建都开封,因此中州学刊对宋代历史的研究尤其关注,得到了从事宋史研究的诸位专家的大力支持,如陈振先生在1980年第1期即发表《略论保马法的演变——兼评马端临对保马法的误解及影响》,又于1982年第1期发表《十一世纪前后的开封》,1983年第3期发表《关于宋代“镇”的几个问题》;1985年第6期发表《关于北宋前期的宰相制度》,1987年第6期发表《关于宋代的县尉与尉司》,1989年第2期发表《宋代中央政治制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等,漆侠先生在1983年第1期发表《宋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及其不平衡性——从农业经营方式、单位面积产量方面考察》;王曾瑜先生先后于1983年第1期和1984年第2期连续发表《宋金富平之战》和《宋朝文武区分和文臣统兵》两篇文章。在宋史研究学者的支持下,1984年,中州学刊开设“宋史研究”栏目,影响扩大,更是得到了大批从事宋史研究的专家学者的支持。如魏天安先生从1983年到2010年的近30年间发表宋史论文14篇,如1983年第6期发表《宋代闲官制度述略》,1986年第2期发表《宋代的粮食商品化及其特征》,1988年第6期发表《宋代渔业概观》,1990年第4期发表《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特点和趋势》,1991年第4期发表《宋代官田的数量和来源》,1997年第1期发表《行商坐贾与宋代行会的形成》,2001年第4期发表《北宋时期河南的农业开发》,2003年第4期发表《宋代的驿馆与邮传》,2005年第3期发表《宋代的户绝继承法》,2006年第2期发表《北宋入中制度论析》,2007年第4期发表《论宋代的亲邻法》,2008年第4期发表《宋代的官监酒务与官酤法》,2009年第3期发表《宋代的契税》,2010年第4期发表《熙宁、元丰时期坑冶召募制取代劳役制质疑》。穆朝庆先生在1983年至2013年期间,发表宋史论文13篇,如1983年第5期发表《宋代糊名法和誊录法的若干问题》,1984年第3期发表《论宋代的“户多丁少”问题》,1985年第3期发表《论宋代土地私有制的特征及其在法律上的体现》,1986年第3期发表《北宋前期农业政策初探》,1987年第6期发表《论南宋科举中的“类省试”》,1988年第6期发表《两宋户籍制度与人口再探讨》,1989年第6期发表《论宋代的无产客户》,1991年第5期发表《论宋代的“恩科”制度——兼评宋代的养士政策》,1992年第4期发表《论宋代的职田制度——兼评“厚俸养廉”政策》,2007年第6期发表《范仲淹的循名责实选士观及其改革科举的价值取向》,2010年第6期发表《论宋代的进纳官制度》,2012年第6期发表《论宋代的赐科名》,2013年第12期发表《宋代著述酬赏制度初探》。程民生先生亦从1983年开始,陆续发表宋史论文,共计13篇,如1983年第4期发表《北宋农民起义地域差异分析》,1987年第3期发表《宋代内库的金融职能》,1989年第1期发表《北宋募兵制的特征及其矛盾》,1992年第2期发表《宋代果品业简论》,1993年第2期发表《论宋代官员、士人经商——兼谈宋代商业观念的变化》,1995年第3期发表《南朝人才思想述论》,1996年第4期发表《论宋代北方风俗特点》,2001年第6期发表《宋代人口资料统计问题——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求疵》,2005年第1期发表《论两汉时期的河南经济》,2007年第2期发表《论中国古代河内地区经济的稳定发达——以焦作地区为中心》,2008年第6期发表《论宋代河南林果业的盛况与成就》,2014年第1期发表《宋代的监军》,2016年第1期发表《七夕节在宋代汴京的裂变与鼎盛》,2019年第1期发表《宋代巫祝卜相的文化水平及数量》。还有一些宋史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大力支持宋史专栏,如贾玉英先生,从1991年开始,陆续发文9篇,如1991年第3期发表《台谏与宋代改革》,1995年第4期发表《宋代中央行政体制演变初探》,2005年第6期发表《宋辽交聘制度论略》,2006年第6期发表《唐宋时期“道”“路”制度区划理念变迁论略》,2007年第6期发表《唐宋京畿管理制度变迁初探》,2008年第6期发表《唐宋时期三省制度变迁论略》,2009年第6期发表《唐宋时期宰相名号制度变迁论略》,2011年第4期发表《唐宋时期宰相治事制度变迁初探》,2012年第6期发表《唐宋时期州僚佐体制变迁初探》。张其凡先生发表4篇,如1988年第4期《试论宋初的法制建设》,1992年第3期《宋代宦官对军队的监督与指挥概述》,1997年第2期《论宋太宗朝的科举取士》,2005年第3期《乾兴元年至明道二年政局初探——兼论宋仁宗与刘太后关系之演变》。李华瑞先生在1992年第1期发表《论宋夏争夺西北少数民族的斗争》,1995年第2期发表《北宋抗金名将王禀事迹述评》,1998年第6期发表《论宋哲宗元祐时期对西夏的政策》3篇。黄纯艳先生发表3篇,分别是:1997年第6期的《略论宋朝铜钱在海外诸国的行用》,2000年第6期的《论宋代贸易港的布局与管理》,2004年第6期的《宋代登闻鼓制度》。此外,宋史研究的著名学者姜锡东、林文勋、张邦炜、游彪、杨师群、叶坦、苗书梅等也在宋史栏目发表多篇宋史方面的论文。

除宋史栏目外,《中州学刊》历史栏目还根据国内历史研究的前沿热点中原地区地域特点,开辟了“中原考古”栏目,中原考古界尤其关注,如马世之先生先后发表14篇论文,1983年第4期发表《试论中原地区的古代文化与文明》,1984年第6期发表《河南临汝仰韶陶缸彩绘图象考略》,1986年第1期发表《春秋战国时代的储冰及冷藏设施》,1987年第5期发表《关于西周都城遗址的探索》,1988年第2期发表《龙与黄帝部族的图腾崇拜——兼析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中华第一龙”》,1989年第4期发表《黄河流域文明起源问题初探》,1990年第2期发表《淮阳平粮台古城的族属问题》,1991年第1期发表《楚都丹阳地望探论》,1992年第1期发表《中国古代都城规划中的“象天”问题》,1997年第4期发表《郑州西山仰韶文化城址浅析》,2001年第3期发表《濮水流域虞舜史迹探索》,2002年第5期发表《中国史前城址特征浅析》,2006年第3期发表《五帝时代的城址与中原早期文明》,2007年第4期发表《中原地区的伏羲文化》。李绍连先生发表8篇文章,分别是1984年第4期的《淮阳“龙山城”与登封“小城堡”》,1986年第4期的《建国以来商史研究述论》,1988年第2期的《“文明”源于“野蛮”——论中国文明的起源》,1989年第5期的《炎帝和黄帝探论》,1990年第3期的《试论华夏三部族在中国文明史中的作用》,1992年第5期的《炎黄文化与炎黄子孙》,1994年第2期的《郑州商城与偃师商城双为“亳”》,1998年第5期的《试论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前因后果》。许顺湛先生发表6篇,分别是1979年第1期的《再论仰韶时期的社会性质》,1981年第1期的《夏王朝前夕的社会形态》,1983年第3期的《考古学的个性特征》,1984年第4期的《登封王城岗小城堡质疑》,1989年第3期的《关于文明起源的几个问题》,1992年第1期的《黄帝时代是中国文明的源头》。郑杰祥先生发文5篇,分别是1986年第2期的《关于王城岗城堡的性质问题》,1987年第2期的《释“家”兼论我国家庭的起源》,1990年第1期的《玄鸟新解》,1994年第4期的《关于郑州商城的定名问题》,2003年第5期《殷墟新出卜辞中若干地名考释》。

1985年,历史栏目又开设“中国近代史专论”专栏,立即得到多位从事近代文化研究的学者支持,如冯天瑜《中国文化史的发展脉络》、李侃《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龚书铎《近代中国文化的历史地位》、刘志琴《文化多义要求人才多能》、李文海《关于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对象与任务的建议》等。之后,“中国文化专论”栏目得到更多学者的支持,如郑师渠先生分别于1994年第4期和2001年第1期发表《梁启超今文经学》和《学衡派论诸子学》,产生了较大影响。张宝明先生分别于2001年第1期发表《“想象的理性”——论辜鸿铭在20世纪思想史上的意义》,2005年第3期发表《从知识经济学的视角看〈新青年〉启蒙情怀的生成》,2006年第3期发表《“新青年派”知识群体意识形态转换的逻辑依据》,2019年第7期发表《立人、立德、立国:五四新文化的运动逻辑》。俞祖华先生更是多年支持,发文7篇,如1993年第4期发表《地方自治: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构想》,1994年第5期发表《严复孙中山的现代化思想比较》,1996年第3期发表《孙中山训政思想的再认识》,2000年第5期发表《比较文化视野里的中国人形象——辜鸿铭、林语堂对中西国民性的比较》,2002年第5期发表《国民性改造思潮的最初发轫——龚自珍个性解放思想述评》,2004年第1期发表《近代中国人对中日国民性的比较》,2014年第11期发表《中国文化复兴论与中华民族复兴话语的建构》。此外专栏还得到了史革新、欧阳哲生、郑大华、王翔、方延明、王中江、盛邦和、李宗桂先生、郭双林、张艳国、丁素等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

《中州学刊》历史栏目开设的“史学理论研究”和“武术文化研究”等栏目也有较大影响。如“史学理论研究”栏目,瞿林东先生分别于1993年第1期发表《〈通志〉的“会通”与“自得”》,2003年第1期发表《论传统文化与企业的联盟》,2007年第1期发表《中国古代史学家思想的几个特点——再论古代史学家与中国思想史》。“武术文化研究”栏目有周伟良先生于2008年第5期发表《西谛本〈易筋经义〉与述古堂本〈易筋经〉的比较研究》,2014年第7期发表《河南陈氏本易筋经》两篇高质量的武术文化类论文。(www.xing528.com)

40年里,《中州学刊》史学栏目逐渐汇聚了全国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知名学者、青年才俊的大作,得到了他们持续不断的支持与帮助。如任崇岳先生,从1982年开始,近40年里,共发文22篇,分别是1982年第4期《论朱元璋对待儒士的态度》,1983年第3期《论辽代契丹族对汉族文化的吸收和继承》,1984年第1期《从民族关系看赵匡胤统一全国的策略》,1985年第1期《宋元鼎革之际的知识分子》,1986年第4期《关于民族英雄评价的几个问题》,1987年第4期《论宋金“海上之盟”》,1989年第2期《河南省少数民族来源研究》,1990年第1期《南宋初年政局与绍兴和议——绍兴和议研究之一》,1991年第1期《隆兴和议新论》,1992年第1期《论“元祐党人案”》,1994年第1期《元代治安制度述论》,1996年第5期《从两通元代碑文看“海都之乱”的性质》,1998年第3期《从塔里赤墓碑看〈元史〉的舛误》,2003年第4期《陈友谅身世考辨》,2005年第5期《元代中原地区的民族融合》,2009年第1期《河南省的完颜姓女真移民探析》,2010年第6期《匈奴族源诸说评析》,2011年第2期《诸葛亮躬耕地浅说》,2014年第9期《台北知府陈星聚治台功绩》,2016年第6期《寒山拾得身世杂考》,2017年第12期《南宋初年的中原移民》,2019年第8期《中华民族历史研究中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的四个问题》。王兴亚先生陆续发文12篇,分别是1980年第1期《李自成农民军辖区土地占有关系的变化及其对清朝初年土地政策的影响》,1981年第2期《论封建专制主义对中国农民战争的影响》,1983年第2期《彭衙藏版〈豫变纪略〉刻本的发现及其价值》,1984年第2期《清代顺治年间河南纂修的方志述略》,1985年第3期《宋代东京饮食业对临安的影响》,1986年第4期《略论河南古代经济由先进到落后的转变》,1987年第2期《明初用人制度改革及其得失》,1989年第4期《明代中后期河南社会风尚的变化》,1990年第4期《关于明代科举制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1993年第2期《明代罚俸制度述论》,1997年第6期《清代河南的商业会馆》2005年第4期《李岩籍贯与陈氏太极拳源流新说——康熙五十五年唐村〈李氏家谱〉的发现及其价值》,2007年第4期《对李岩籍贯问题的再考证——兼论博爱唐村〈李氏家谱〉的可信性》。陈宝良先生发文12篇,分别是1990年第1期《晚明文化特质初探》,1992年第5期《论明代的科道》,2002年第1期《明代幕官制度初探》,2003年第2期《明代学校生员的别称与种类》,2005年第2期《明代社会风俗的历史转向》,2006年第5期《明代的宗教旅游》,2007年第5期《明代的商贸旅游》,2009年第1期《明代尼姑的恋师情结及其世俗化》,2011年第1期《明代妇女的社会经济活动及其转向》,2012年第2期《明代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2013年第12期《从临终遗言看明代士大夫的自我意识》,2015年第10期《明代的时代转移与风俗变迁》。王天奖先生陆续发文9篇,分别是1979年第1期《略论辛亥革命时期河南的革命运动》,1981年第1期《太平天国地主阶级——兼论太平天国政权的性质》,1981年第3期《中国近代化的重要历程——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后的民主热潮简述》,1982年第6期《发奋图强 振兴中华——近代先进中国人的爱国传统和奋斗精神》,1984年第1期《清末河南的民族资本主义》,1987年第5期《左宗棠入京辅政有关问题》,1991年第5期《辛亥革命与河南》,1997年第6期《近代河南枪会滋盛的社会历史原因》,2001年第5期《简论别廷芳与宛西自治》。郑永福先生发文7篇,分别是1983年第2期《孙中山与地方自治》,1984年第3期《评清末筹备立宪中的地方自治》,1985年第4期《卢梭民权学说与晚清思想界》,1987年第1期《《新中国未来记》与二十世纪初梁启超的思想》,1998年第6期《湖南“自治运动”中毛泽东的地方自治思想》,2003年第4期《文不虚发 有所不为——胡思庸先生逝世十周年祭》,2007年第5期《论民国时期影响女性服饰演变的诸因素》。李民先生陆续发文6篇,分别是1980年第2期《试探汉代黄河的一次大决口及其治理》,1982年第1期《何尊铭文补释——兼论何尊与〈洛诰〉》,1985年第1期《〈禹贡〉“豫州”与夏文化探索——兼议夏代的中心区域》,1986年第6期《略论中国古代氏族制度的解体》,1990年第2期《略论黄河流域东西部落集团融合及其意义》,1991年第2期《洛邑、成周与王城补述》。程有为先生发文6篇,分别是1983年第3期《论王莽改制中的“私属”身份》,1986年第2期《春秋举善思想初探》,1988年第6期《中国古代人才思想萌芽的几个问题——兼与雷祯孝等同志商榷》,1990年第5期《西周人才思想刍议》,1998年第6期《从人才培养选拔看科举考试的得失》,2008年第4期《内黄三杨庄水灾遗址与西汉黄河水患》。王全营先生发文6篇,分别是1982年第3期《鄂豫皖苏区土地政策的演变》,1983年第2期《大革命时期的河南红枪会》,1983年第6期《井冈山道路与鄂豫皖苏区的创建》,1985年第4期《抗日战争后期河南解放区的开辟》,2003年第6期《范文澜与河南救亡运动》,2005年第5期《国民党军敌后游击战衰败原因探析》。王子今先生发文5篇,分别是2003年第5期《“息壤”神话与早期夏史》,2006年第4期《论战国晚期河洛地区成为会盟中心的原因》,2008年第1期《芒砀山泽与汉王朝的建国史》,2009年第6期《论申屠藩绝迹于梁砀之间》,2012年第4期《中原群都现象:上古文明史与国家史的考察》。邓亦兵先生发文5篇,分别是1983年第3期《河南办洋务略论》,1985年第5期《清代河南漕运述论》,1986年第4期《清代南阳府名镇的经济性质》,1988年第2期《清代的朱仙镇和周家口》,1989年第2期《对近代河南经济问题的一点思考》。高敏先生发文3篇,分别是1981年第1期《略论西汉成帝时的“刑徒”起义》,2000年第5期《从嘉禾年间〈吏民田家莂〉看长沙郡一带的民情风俗与社会经济状况》,2005年第4期《从〈长沙走马三国吴简·竹简·壹〉看孙权时期的赐爵制度实况》。

其他学界同仁亦常有大作支持,40年里,汇聚学者如下,如张岂之、张显清、李锡厚、陈梧桐、高王凌、刘凤云、王开玺、于逢春、王东、张世明、江沛、南炳文、彭勇、姚小鸥、曹刚华、邹芙都、侯甬坚、赵珍、汤勤福、蒋振华、秦佩珩、史苏苑、杨凤阁、李振宏、吴宏亮、郭常英、李玉洁、翁有为、尹全海、乔凤岐、苏全有、薛瑞泽、袁延胜、李留文、郑涵、栾星、冯文纲、萧鲁阳、杨海中、闫德亮、张新斌先生等,均有一篇或多篇力作在中州学刊历史栏目发表。

40年里,历史栏目关注学术前沿,开设的社会史研究、中原移民与文化传播、河洛文化研究专题等,都得到了史学界专家学者的关注和大力支持。《中州学刊》历史学栏目未来的发展,离不开学界专家学者的关心和关注,依然需要更多学界同仁的鼎力支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