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州学刊》1979年创刊以来,哲学栏目得到哲学、伦理学和逻辑学界诸多研究者的大力支持。1979年创刊号上,河南大学刘象彬教授发表了《关于孔子再评价的几个问题》。随后40年里,无论是当时早已成名的名家大家,还是尚在学术起步阶段的青年研究者们;无论是原创立论,还是学术争鸣,《中州学刊》都敞开大门,期望为学术的繁荣发展打造一个自由且规范的平台。在老中青三代专家学者的鼎力支持下,中国哲学版块发挥地域优势,依托学术积累,逐渐形成了“宋明理学研究”“易学道家研究”“冯友兰研究”等知名栏目,发表了篇数众多、风格各异、颇具价值的精品文章,有些观点至今仍不断被引用,保持着强韧的学术生命力。
支持《中州学刊》的专家学者们包括但不限于:(www.xing528.com)
中共中央党校的艾力农,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徐远和、衷尔钜、宋元强、卞崇道、郑大华、李存山、蒙培元、黄宣民,人民出版社的金春峰、谷方,清华大学的陈来、丁四新,北京大学的冯友兰、张岱年、王中江、张学智、陈鼓应、李翔海、欧阳哲生,中国人民大学的张立文、苏越、葛荣晋、李炳海、向世陵、宋志明、孙中原、张法、焦国成、余开亮,北京师范大学的李景林、刘成纪、晁福林,华东师范大学的杨国荣、刘仲宇、陈赟,复旦大学的商戈令、潘富恩、吴震、高国希、杨泽波、白彤东,南开大学的张晓芒、翟锦程、崔清田、周德丰,四川大学的詹石窗,四川师范大学的蔡方鹿,中山大学的李锦全、李宗桂、邓联合、冯达文,南京大学的周继旨、王克喜,武汉大学的萧萐父、郭齐勇、邓晓芒、陈望衡、苏德超,上海财经大学的盛邦和,上海师范大学的陈泽环,厦门大学的李若晖、乐爱国、谢晓东,华侨大学的冯兵,湖南大学的姜广辉,湖南师范大学的徐仪明,华中科技大学的涂又光,陕西师范大学的康中乾,江苏大学的吕国忱,中国传媒大学的刁生虎,西南民族大学的杨翰卿、段吉福,西南大学的陈宝良、高秀昌,贵州省委党校的尹振环,山东社会科学院的涂可国,山东大学的黄玉顺、沈顺福、林忠军、曾凡朝,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张斌峰,中共重庆市委党校的鲍刚毅,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的那薇,湘潭大学的陈代湘,江西师范大学的郑晓江,河北师范学院的张恒寿,安徽大学的钱耕森、陆建华,西安交通大学的张再林,华中师范大学的高华平,福建师范大学的黄黎星,东南大学的许建良,贵州大学的顺真,上海戏剧学院的黄意明,香港中文大学的刘笑敢、黄展骥,台湾政治大学的曾春海、台湾清华大学的杨儒宾;河南大学的刘象彬,郑州大学的冯憬远、王保国,洛阳理工学院的史善刚;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的崔大华、卢连章、杨丙安、马世之、萧鲁阳、安继民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