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纸媒全媒产品研究:报刊业全媒体转型中的过程型产品

纸媒全媒产品研究:报刊业全媒体转型中的过程型产品

更新时间:2025-01-19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而从整体上来看,这些产品都是报刊业在全媒体转型过程中的“过程型产品”。这也证明,在报业转型的过程中,手机报不过是一个适应于一个发展阶段的“过程型”产品。他们从属于纸媒转型的过程,他们并不能也没有必要贯穿于全媒体转型的始终,他们是一个过程中必然产生的,因此,也就是一种“过程型产品”。

纸媒全媒体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追溯源头的话,这个过程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开始出现,纸质媒体生产出众多的产品来适应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用户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尽管我们认为,在移动互联网条件下的全媒体产品,更适合全媒体的准确定义。但是,自媒介融合以来,纸质媒体为了适应新媒介而作出的一切努力,都可以视为这些变化的前奏或者铺垫。在纸质媒体为了未来发展而采取的种种转型措施中,可以看到种种适应于不同时期的不同产品,这些产品适应于当时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环境,也适应于当时的纸质媒体转型条件。

从一个长期的过程来看,这些产品从最初到后来,经历了发展阶段的演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这些产品有不同的特点,或者开始的时候发展不快,在逐步的发展中逐渐壮大;或者开始的时候发展速度惊人,而在后来又逐渐的减弱。而从整体上来看,这些产品都是报刊业在全媒体转型过程中的“过程型产品”。他们从属于这个过程,而并不可能伴随着全媒体转型走到终点。因为全媒体转型的过程总是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情势不断变化,而对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未来是什么样子,很少有人能够回答。就像十年前,人们无法回答今天的传播环境是怎样一样。

在曾经有过的产品中,有一个很好的例子,来证明上面的观点。在移动互联网发展初期,曾经有一种针对手机用户的产品很受人们的青睐,这就是手机报。手机报的发生时间大约是在移动通信网络从2G 向3G 过渡的那一段时间,在那些时间中,人们手中的手机还有一大部分是2G 手机,即使有3G 手机,也因为网络服务以及网上内容不丰富等原因,而没有后来那么多的实际功用。手机报的出现成为那些时间中一项非常受人们喜欢的增值应用。

百度词条对于手机报的解释是:手机报是依托手机媒介,由报纸、移动通信商和网络运营商联手搭建的信息传播平台,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浏览当天发生的新闻,因而手机报被誉为“拇指媒体”。它的实质是电信增值业务和传统媒体相结合的产物。[1]手机报的运作模式非常简单,即传统媒体一般是报社,根据自己的内容传播需求而拟出一条彩信,然后利用网络运营商提供的群发功能发送给订户。手机报因为其方便、快捷,受到很多主体的欢迎,不仅仅是报社,很多的大型机关、企事业单位,都向其员工发送手机报,起到信息传播的作用。

以报纸为代表的纸媒充分发掘了手机报的机会,中国第一家手机报《中国妇女报》采用包月定制的方式,当时每月的包月费用为20 元。而订户数量也比较可观,《杭州日报》手机报在试运行阶段,有10万订户。而一些又运营商主导的手机报用户数量庞大,如上海联通的手机报i 生活,用户竟有280万之多。

手机报的获利会由内容商即主办的报社和渠道商即网络运营商分成。手机报是盈利业务,也是在报业转型过程中从一开始就能盈利的为数不多的业务之一。因为订阅的用户相当可观,而且订阅费积少成多,又十分不菲。所以,手机报从一开始,就具备较好的盈利模式。而在当时的一些手机报中,也出现了广告的方式。(www.xing528.com)

因此,很多的业内人士、专家都看好手机报业务。甚至有研究认为,手机报,会成为报业“蓝海”,认为手机报会成为备战3G的试验田。[2]还有专家当时认为,3G 网站型,是未来手机报的发展方向。[3]

然而后来发展的事实证明,恰恰是3G 技术的发展,成为了手机报走向式微的重要原因。3G 技术发展之后,微博、微信等全媒体产品迅速发展起来,对于移动增值业务来说,依托网络的特征开始向依托流量的特征转变,更多的服务建立在网络流量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按次收费的信号传送业务上,这样一来,彩信的生存空间就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其发展的空间受到挤压,整个业务也随之迅速的萎缩。实质上,不仅是彩信,就是当年增值业务的主体——短信,也是一样受到了挤压。

在这种情况下,手机报迅速的萎缩,在很多报社曾经红火的手机报业务部门,因为用户订阅人数的减少,而变得逐步的重要性减弱。时至今日,除少数报社的手机报尚在运行中外,往日各大报社大干快上手机报的形势已经不见踪影,而订阅手机报的人群也更是变得极其小众。

可以看到,实质上,是移动互联网本身的发展,造成了这样的变化。在当时的条件下,人们根本无法预测移动互联网未来的发展会带来怎样的情势,所以,在当时对于手机报抱盲目的乐观是不正确的。这也证明,在报业转型的过程中,手机报不过是一个适应于一个发展阶段的“过程型”产品。

这个道理同样可以应用于今天的微博、微信、客户端。谁又能知道未来的移动互联网是什么样子呢?那时会不会出现适应当时那个时间阶段的产品呢?所以从今天这个时间节点来看,现在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官方短视频、客户端,都只是适应于今天的纸媒转型和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产品,都只是一个阶段性的产物。他们从属于纸媒转型的过程,他们并不能也没有必要贯穿于全媒体转型的始终,他们是一个过程中必然产生的,因此,也就是一种“过程型产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