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纸媒扫码制约因素及解决方案

纸媒扫码制约因素及解决方案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什么被寄予厚望的扫码,并没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呢,因为纸媒扫码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第一个制约因素就是扫码量。而事实情况是,二维码在不少的纸质媒体中,扫码量的情况不尽理想。所以纸媒的扫码量现在不多,不代表将来不可观。第二个制约因素是扫码效果。所以,在扫码效果,也就是“云端”的设计上,应该给读者带来真真实实的好处,这也许是现在的纸质媒体做得还不够的地方。

纸媒扫码制约因素及解决方案

从纸媒中出现二维码到现在,纸媒扫码已经过去不短的时间,然而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无论是纸媒二维码的内容形式,例如魔码、云报纸,还是纸媒扫码的电子商务形式,例如码上淘,都没能成为纸媒全媒体变革中的“现象级变化”。最开始的时候,人们普遍看好纸质媒体中的扫码功能,认为这些功能的使用,会给纸媒带来很大的变化。然而,时间的流逝却表明,这样的变化要来的话,并不是那么容易。为什么被寄予厚望的扫码,并没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呢,因为纸媒扫码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

第一个制约因素就是扫码量。如果二维码仅仅作为一种阅读扩展而存在,似乎对扫码量的要求并不高。报社、杂志社、出版社的根本出发点,是丰富阅读的内容,是让阅读内容有一些延伸的内容可看、可听,是让阅读体验变得更精彩。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考虑,只要有读者拿起手机扫码,就是成功,因为这些手段丰富了阅读体验。但事实并非如此,出版物总是影响一个群体,如果这个群体对于新事物反应平平,甚至感兴趣的人不多,那就必须考虑这项新事物的是否延续。更何况,二维码的制作虽然成本不高,但是仍需要一定的人力投入,从人力成本上计较的话,它还是需要一定的付出。这就使不少的报社、期刊社、出版社,不得不考虑二维码的采用量。而事实情况是,二维码在不少的纸质媒体中,扫码量的情况不尽理想。一份发行量几十上百万份的大报,一个二维码的扫码量有时只有几千次,甚至有的时候只有一、两千次,这显然和报纸的发行量不在同一个量级。扫码量不高带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久而久之,二维码就成了一个“附属物”,在一些报社的老总的眼中就容易成为可有可无的摆设品。本来二维码的制作就需要比纸质媒体制作更大的投入,比如需要现场记者拿出手机拍摄视频,拍完之后还要后期加工,加工之后还要上版、制码,操作的过程十分繁琐,至少比起平面媒体的操作要复杂。由于扫码量低,就难以引起报社的长期重视,这样一来,对于本来复杂的工作缺乏推动,记者就会宁愿花时间多写一篇文字稿,而不愿意去制作一个二维码。这样的消极因素长期影响,就会带来二维码的生存危机。因此,在过去几年的不少地方报纸的实践中,虽然时不时会爆出哪家报纸又尝试二维码的消息,但长期坚持、持之以恒的报社却并不多。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扫码量不振呢?这样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很难确切的说清楚,但分析起来,也可以探讨出几条原因。比如说,本身的基数就不够大。例如码上淘和青岛啤酒合作,在啤酒罐上印制二维码,这样,在市场中传播的特定二维码的数量一定是非常巨大的,和啤酒的销量直接相关,数据应该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数字。而反观纸媒,发行量高的报纸也就几百万份,乘上传阅率仍然是几百万。那么一个二维码可以看到的人数也就是几百万,显然,这个量级要撬动一个市场,还是远远不够的。期刊和书籍就更不用说了。再比如说,和读者的相关度不高。报纸的阅读本来就是以速读为主,在短短的十几分钟几十分钟的时间内,要让读者拿出几分钟来扫码,看详细内容,一定需要和读者有较强的相关度。所以,一个普通的新闻现场、一段普通的电影花絮、一段普通的人物采访很难会引起读者扫码动作。这一点其实一些报社已经在开始摸索,即什么样的内容适合上二维码,真正能起到延伸传播的效果。通过对不同上码内容和上码量的比对,摸索二维码吸引受众的规律。毕竟还是一项新事物,需要更多的探索。最后,读者已经过了对扫码认知的“新鲜期”,现在读者扫码可能不再如前几年那样容易“冲动”,即使是码上淘这样的形式,也要真正让读者感到能带来好处,他们才会扫码。但是,值得庆幸的是,现在,二维码正越来越多,现实生活中,二维码正变得无处不在,也正在为人们的各方面,例如衣、食、住、行等带来方便。扫码的入口近年随着微信等的普及,也变得越来越便捷。这说明,扫码作为一种信息获取渠道,把所见的实物与之后蕴藏的更丰富的信息链接起来,将在将来发展出更加多的使用价值。所以纸媒的扫码量现在不多,不代表将来不可观。

第二个制约因素是扫码效果。也就是说,扫码究竟能干什么?从现有的情况来看,扫码无非是起到入口的作用,这个入口可以是信息入口——进去之后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内容。可以是互动入口——进去之后可以与传播的主体,或者其他的传播的受体进行互动。可以是商务入口——进去之后可以进行即时的购物下单。然而这些入口是不是读者真正迫不及待需要的,这才应该是传播者考虑的问题。传播者永远只能对读者的行为作引导,而他们的行为究竟如何,取决于他们的真实需要。所以,在扫码效果,也就是“云端”的设计上,应该给读者带来真真实实的好处,这也许是现在的纸质媒体做得还不够的地方。不少的纸质媒体还只是在运用二维码,也就是有了这么一个东西,做了一个尝试,给大家图个新鲜。但这个东西并没有长久的开展起开,并摸索出让其产生效益的真正方法。也就是说,二维码还没有真正成为出版物的一项应用。形式上的丰富毕竟只能在一时之间获得眼球,要吸引用户的长期关注,还需要长时间的内容建设。一方面,这样的内容建设应该是真实有用的,另一方面,这样的内容建设又要与纸质媒体传播的平面内容结合起来。这也就意味着,在扫码面前,平面媒体要承担什么角色,“云端”要承担什么角色,二者之间如何勾连,传播者要想清楚。一位在一家大报从事二维码编辑工作的资深编辑说,未来的报纸就是一张铺满各种各样的二维码的纸,顶多再加上一些文字的概要,要看详细的内容,就扫码获得具体报道。这样的观点也不无可能——报纸依然执行了信息筛选的功能,把相关的信息通过一种结构呈现出来,不过换了一种获取形式。但是,未来的报纸究竟能否这样,还取决于很多因素,比如网络是否发达、人们的习惯是否养成、广告商是否买账,等等。但总之一点是,要能够吸引读者扫码,就一定要丰富云端的内容,理顺云端和纸质媒体的内容关系,并不断地创新改进。

第三个只能称为影响因素,就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二维码还处在一个不温不火的状态,但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速度是飞快的,未来会不会有新的技术,会不会有更好的连接现实内容和云端内容的通道,谁也说不准。先有技术后有应用,正是因为有了QR 码,于是人们开始不断地探索他的行业应用,而时至今日,仍然没有一个成熟的关于QR 码的商业模式能够在某个行业之中真正产生非常巨大的作用。这也说明,应用模式和商业模式的探索,是一个和技术实现同样有难度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新的技术出现,则可能应用和商业探索的重点,会随着技术的转移而转移。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今天的社会,必然需要一个连接现实内容和云端内容的桥梁,它是二维码也好,是通过扫码的方式实现也好,还是通过其他的载体和途径也好,都需要实现这样的功能。由此看来,纸媒中扫码应用还可以跟随在技术革新和应用革新之后,不断探索适应于自身的传播通道。也只有这样,才能跟上移动互联网日新月异的发展步伐,使传统媒体不断找到在新兴媒体环境下的优势和做点,实现自身的发展和蜕变。

【注释】

[1]《晚报独领风骚 二维码技术实现看报》,四川新闻网,http://2006.sina.com.cn/s/2006-06-21/061815866s.shtml。

[2]常新:《从报网互动走向报网融合——从苏州日报“触网”历程看全媒体建设》,《新闻大学》2008年第4期,第147页。(www.xing528.com)

[3]李蕾:《云报纸:让纸媒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专访京华时报总编辑李洪洋》,《新闻与写作》2012年第9期,第54页。

[4]同上文,第52页。

[5]彭剑:《媒介融合的实体样本——华西魔码对纸媒“媒介融合”的启示》,《新闻与写作》2012年第6期,第32页。

[6]百度百科,PV。

[7]《码上淘 广州日报扫码量NO.1》,《广州日报》2014年4月15日。

[8]谢湖伟:《移动数字阅读发展趋势研究(三)——从魔码与点读笔看纸质出版物增强现实应用》,《出版科学》2014年第2期,第2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