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短视频社交平台是以人为核心的平台,在这一平台上粉丝广泛聚集的地区,往往是以人为活动为主体构成的区域,例如明星微视、草根大号等。这些以人物为核心的活动往往引起受众极大兴趣。事实上,微视在推广之初,打的就是“名人牌”,即希望通过名人的入驻,而在短期内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推广程度。微视从2013年9月底上线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曲婉婷、胡兵、吴宗宪、冯绍峰、苏醒、闾丘露薇、延参法师等明星名人,都已经开通了微视账号,不断在上面更新最新的消息。名人结合自己的拍片、化妆、生活等花絮,使他们的微视变得非常的好看和精彩。例如胡兵的微视会时常秀一些走秀化妆的花絮,何晟铭的微视内容很多都来自片场,有时还会拉上其他的演员和自己一起出镜。何炅、谢娜的微视同样风趣搞笑,有一些来自于当时热播的一档节目《百变大咖秀》的定妆表演。本来百变大咖秀就有很多受众,受到观众热捧,再加上化妆和人物装扮是节目的重要看点,究竟模仿的是哪一位人物往往被受众追捧,希望探个究底,微视有时就成了“爆料平台”。在名人的带动下,微视的用户数增长很快,可以说正是名人效应帮助微视打响了第一炮。在这样的情况下,微视平台又培养了很多的“草根明星”,例如有人常常在微视上发搞笑的情景短剧,自己出镜扮演角色,很快就在微视上走红。名为“黄文煜”的微视就是一例,正是因为他出彩的表演,后来不仅在微视上成名,还成为笑话网站“糗事百科”的签约演员。
出版物的营销,一方面存在以“人”为核心的可能,例如以作家个人、编创人员个人为主体。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以作家、编者为主题推出的微视,较好的沟通了编创人员与读者的关系,把读者希望看到,而通过纸质媒体又看不到的内容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是纸质媒体一个很好的补充。这些内容现在看来,大多以编创人员的生活为主体,然而这些生活内容,又多与自己从事的媒体职业、专业生活相关。虽然这样的相关度比不上影视明星、电视主持人和电影、电视栏目的关系那样紧密,例如何炅、谢娜的微视,就可以很好的与正在播放的电视栏目的主要内容相结合。但是,出版物编创人员的短视频还是能或多或少的起到推介作品、刊物的作用,尤其是向读者推介编创人员本人。但是,出版物营销的直接目标,还是树立并扩张出版物自身的影响。因此,有必要探索短视频与出版物内容的结合。
上述的《智慧旅行》微视实际上是出版物内容结合较为紧密的例子,其传播效果,也使用户直接地了解并加深对出版物的印象。《智慧旅行》的基本经验是在创作纸质版作品的过程中,就融入了短视频元素。短视频的创作是作者文字创作的一个副产品。它不仅以“随手拍”的形式丰富了作者的创作内容,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也为作者留下了创作过程的痕迹。这种情况下,短视频本身的产生是有利于文字作品的创作的。它成为创作灵感的“小而微”的纪录片。而在作品成型之后,这些短视频一起,又构成了另一种形式的“作品”。这说明,短视频本身对于作品进行卷入,是可能并可以探索的。但这样的例子还不太多。一些国内外新闻机构开始尝试采用短视频来丰富自己的素材采集、报道手段以及传播渠道。[1]例如在国外出现主打短视频新闻的专业机构网站,比如Now This News 就是一家专门生产6 秒、15 秒、30 秒短视频的新闻公司,公司网站每天能够提供超过50 条短视频新闻。而传统新闻机构也开始尝试采用短视频丰富其报道方式,如英国广播公司新闻网就曾将Instagram 短视频应用于其对台风海燕袭击菲律宾的系列报道中,将长视频截成片断通过Instagram 进行分享。可以看到,先行者证明,探索短视频的内容结合具备多种可能性。(www.xing528.com)
探索以出版物内容与短视频结合,关键的一点,应当在出版物创作过程中融入短视频元素。例如在创作作品过程中,就将带给作者灵感的场景,以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实际上,这在一些类型化刊物和书籍中都可能进行尝试。例如时尚、美食、旅游、体育杂志、图书完全可以在搜集内容的过程中,就顺便制作一些与内容有关的短视频。这种制作很可能成本并不高,但传播效果却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这种“花絮”式的记录,在智能手机为工具的条件下,将是非常简便易行的,而只要通过简单的培训就可以使文字编辑掌握视频编缉的职能,而经过适当的策划,则可以使视频变得精美、可观、好看。使短视频平台成为记录作者创作过程的“视频记录”,既能凝聚读者兴趣,又能为出版物做前期宣传。一方面,它是多媒体的视频花絮,本身就更能吸引眼球,另一方面,它又与杂志、书籍的内容紧密相连,具有推广杂志、书籍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