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0年到2012年左右,是纸质媒体官方微博发展的重要时期。《2011-2012年媒体微博运维白皮书》显示,截至2012年11月18日,新浪微博媒体机构账号总数从2011年12月底的1.16万增长到1.8万左右,增长率为55.2%。共有2379 家纸媒在新浪微博开通官方微博,其中,报纸覆盖率在40%左右,媒体机构微博粉丝数突破2亿,每两个新浪微博用户中就有一位用户关注了某一个媒体微博。[6]在这个时期中,报纸、杂志的官方微博出现了很多“盛极一时”的现象。首先表现在开微博的家数增多,如果说在2009年左右,开设微博对于报刊媒体来说还是“先行者”的话,那么在这个时期,开设微博成了一个普遍的现象。官方微博几乎成了各大纸媒的“标配”,即使在一些三线城市的城市日报,也在这一时期加入了开微博的行列,不少的三线城市、各个省的地级市,开始开设官方微博,一时之间,开微博的纸媒蔚为大观。尽管在一些规模较小的报纸中,微博的更新还不是非常及时,但仍旧有粉丝关注这些微博,并在这些微博上与媒体进行互动。因此,这一阶段也是纸质媒体官方微博的普遍发展时期。第二个重要表现,则是在这一段时期中,大报官方微博表现出色。不少的大报在这一阶段中,实现了粉丝数量的飞速增长,这种增长速度甚至是媒体自身都没有预料到的。这种飞速的粉丝增长一方面与微博自身的发展速度有关,这一时期正是微博在中国大陆快速扩张的时期,每天都有很多的新博主在开设微博,每天也有都很多的博主在不断进行的信息发布和互动中,因为出色的表现而成为大V,这一时期本身就是微博迅速扩张的时期。另一方面,也因为纸媒微博在这一阶段也下大力气进行了发展,不少的纸媒很重视微博的工作,专门开设了相关的部门进行微博的更新,甚至动员全报社的力量来为微博供稿,然后再由专门的微博编辑进行编辑工作。因此,报刊社本身对微博的重视,使得报刊官方微博又在这一阶段表现的尤为突出,大量的粉丝聚集到报刊社官方微博的周围,每天享受着“微博小编”为他们提供的信息,也充分的从微博这种信息提供方式上享受着便利。两方面原因叠加,报刊官方微博在这一阶段,实现了迅速“涨粉”。对于一家大的报社而言,微博粉丝破百万早已不是什么新奇的事情,更有报社的微博粉丝数量达到千万量级。而粉丝增长速度在这一时期普遍加快,对于报社官方微博而言,获得第二个、第三个百万粉丝的历程,显得比获得第一个百万粉丝的过程要更轻松。这一现象也印证了这一时期,微博的火爆程度。
报纸的微博发展不仅仅是官方微博的发展,在不少的报社,还形成了拥有多方面参与的“微博群”。这样的“微博群”一般包括三方面组成,其一是报社的官方微博,也就是报社的微博,承担着报社的官方形象,传播报纸官方信息的职能。其二是报社的一些“子微博”,所谓“子微博”,是指报社的一些部门,下属的一些子报子刊开设的微博,而更多的情况下,指的是前者,即报社的一些采编部门自己开设的微博。其三则是报社的记者、编辑自己开设的微博,发布的是记者、编辑自己的声音。这些微博实质上都在传递着报社的形象,因此又在微博上形成了一个传播矩阵。研究认为,不同形式的微博,具有不同的特点,例如“员工微博彰显在场性:我们在现场”,“子微博凸显深刻性:我们在追踪”、“官方微博体现权威性:我们来解读”。[7]可以看到,在形成“微博矩阵”的过程中,和报社有关的各种形式的微博都在发挥着不同的特长。记者跑在第一线,最容易获取第一手资料,也最能够把第一手资讯快速的传递给读者。因此,记者的微博则重点发挥着“第一现场”的功能,在最快的时间之内,把自己的传播用户带到现场,以最简短的话语来告知现场的情况,成为了很多记者微博的优势。子微博则一般以子报刊、部门、栏目、报纸的周刊来设立。因此,子微博的设立通常具有很明显的“特色”,彰显的是一种“专门”的传播,或者针对一个独特受众群的传播。更明显的是,子微博通常会由一个部门或栏目的编辑操刀,而且,子微博已经不再代表个人,而是代表着部门集体。因此,编辑在子微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使得子微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做到深刻性,挖掘甚至追踪。做出一些有深度、有特色的内容。例如《南方都市报》的微博圈除了有官方微博之外,还有南都深度、南都公益、南都体育、南都娱乐、南都汽车、南都广州等一些子微博。这些子微博可以在各个方向上进行深度开掘,形成信息传播的专业性,在其周围聚集起一批具有专业阅读需要的粉丝。从而也使子微博在报社的微博传播矩阵中起到独特的作用。而报社的官方微博则代表着报社的形象,对于传播主报要起到最重要的作用。研究认为,官方微博首要任务是展示报社的整体形象,而各子微博一般以子报刊、部门、栏目为单位设立,且大多与纸媒的采编机构重合,由所在部门或栏目负责人、编辑等兼职担任微博平台管理员,这种架构是子微博平台较之官方微博更加灵活,可以发挥更积极的作用。[8]
杂志官方微博的发展也是十分迅速,在微博出现之后,杂志官方微博也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到2011年9月,在新浪微博平台开通官方微博的杂志达到1300多种,其中位于前三位的是生活类杂志,222 种;专业刊物,207 种;时尚类杂志,192 种。[9]而杂志微博的涨粉虽然没有某些报纸微博涨粉那样剧烈,但是杂志微博的涨粉依然非常可观。截至到2011年12月,《新周刊》的粉丝数达到298万,而当时距其开通微博也不过三年多一点的时间。另外《时尚芭莎》和《创业家》的粉丝数量则分别为131万和121万。[10]同报纸中的记者编辑微博类似,杂志编辑也有的开设了自己的微博,甚至是主编亲自操刀上阵,例如《创业家》的牛文文。不少的杂志主编本身就是文化名人,名人开博再加上与杂志交相辉映,起到了很好的推广杂志品牌的作用。杂志微博一般与杂志的内容形成了良好的互动。例如对于纸质杂志的内容进行预告,开设和纸质杂志内容有关的话题讨论,等等。因为杂志更新周期长,所以杂志微博的更新也远没有报纸微博那么密集,相对于报纸微博有一个专门的团队来进行实时更新的情况而言,杂志对于新闻,对于时效性没有那么高的要求,也就不会在时间要求上对于编辑有苛刻的要求。杂志微博更讲求深度和特色。这种深度当然是相对的,因为140个字本身就无法形成“深度”。但是,有时候,一则犀利的观点,一点思想的火花却可以引起人们的众多共鸣。所以,杂志媒体的微博更多讲究对于资讯的处理艺术,这一点和杂志本身有着相通之处。如何使具有共同兴趣爱好或者行为特征、人口分类学特征的杂志读者能够也关心具有同类特征的杂志微博,常常成为杂志编辑思考的问题。调查证明,报纸的官方微博的粉丝群和报纸的读者群是有显著区别的,但如果同样针对杂志做一个调查的话,情况可能又与在报纸当中不尽相同。
然而纸质媒体与微博的结合也并不是一直都在高速发展的,这一发展速度的放缓和微博本身发展速度的放缓有很大的关系。大约在2013年左右,微博高速发展的势头出现一些变化。《2013年新浪媒体微博报告》称:2013年媒体机构微博认证数量同比增加了40%。[11]比上年55.2%的增长速度已经有所放缓。《CNNIC 第33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称:截至2013年12月,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2.81亿,较2012年底减少2783万,下降9.0%,网民中微博使用率为45.5%,较上年底降低9.2个百分点;并指出,2013年用户规模和使用率的大幅下降意味着微博发展出现转折。[12]
更令人叹惋的消息出现在2014年。2014年11月,腾讯宣布微博会员将于2014年11月7日16 时起暂时停止申请开通和续费,已开通用户还将继续享受相关服务。腾讯大量裁撤微博事业部工作人员。而腾讯宣布不再对微博事业投入后,网易微博也宣布关闭。
尽管腾讯微博和网易微博,在发展过程中一直位于新浪微博之后,并受到了很多来自新浪微博的压制。一家独大和赢家通吃,使新浪微博在微博市场中独占鳌头,并垄断了很多的资源,例如开微博的大V和草根。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新浪微博始终站在最前面。在2014年3月,新浪微博竟然把logo 前的“新浪”二字悄悄抹去,“微博”成了新浪微博的称谓——独步武林的霸气可见一斑。而就在改名的几天前,新浪微博完成了在资本市场的华丽亮相——在美国纳斯达克顺利上市,招股书中的新浪微博的名字是“Weibo Corporation”,新浪CEO、微博董事长曹国伟敲响了上市钟。一年后的新浪微博攀高至15.42 美元,成为中国概念股的领头羊。
然而没有对手的江湖,留给高手的除了傲视他者的霸气,剩下的就只有寂寞。腾讯在微博市场的退出,一方面是因为腾讯微博一直以来的不景气,一直以来都在新浪微博的势头之下,另一方面更是因为在移动互联网产品上的新布局。张小龙和他的团队发明微信之后,一时之间成为了炙手可热的人物。而微信,更成为时尚人们的新宠。在日新月异的移动互联网中,新产品、新公司、新载体层出不穷,稍不留神,就会被后来者甩在后面。微博面临的正是这样的情况。(www.xing528.com)
在微信诞生后,越来越多的用户热衷于这个新事物。从前的人们都在玩微博,@成为了社交的重要方式,但在1年过后,变成了人人都在玩微信,朋友圈又成为了真正的时尚。应该说明的是,微博和微信本质上是不同的产品。微博更像一个媒体,它发布的信息更多追求是让更多的人们在短时间之内能够看到,它是一个成为“个人媒介”的重要手段。而微信更多是一种社交工具,他是和朋友、亲人之间保持联络的工具。尽管它也有社交功能,但是社交功能的意义,和微博并不在一个层面。但是,对于市场来说,对于受众而言,他们并不在乎产品的特性,很多的人更愿意赶上时髦,这就像当年的微博出现,大家迅速开微博,一时迎来微博的数量激增一样。
对于纸质媒体而言,微信公众号的出现,使他们又多了一个面向移动互联网的出口。纸媒公众号成为了一种新的载体。使用微信人口的激增,使得纸质媒体不得不拿出一些精力来应对微信公众号的运营。这样的情况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得更加剧烈,一些短视频平台出现——纸质媒体又开始摸索在秒拍、微视平台上的发展。
纸质媒体总是在“追新”的,他们希望找到最前沿的移动互联网产品,然后和这种产品结合起来,发展自己在“当时的”移动互联网上的影响。这就很能说明,在网络出现后,纸媒开始办网,开始进行网报互动;在博客出现后,纸媒希望用户生产内容,忙着邀请自己喜欢的人士在自己的网站开博客。在微博出现后,微博强大的传播力,自然让纸媒不敢小觑这种强大的传播武器。纸媒就好比是一个爱好时髦的用户,她对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时时刻刻都在关注,时时刻刻都在尝试,原因只有一个,它想利用自己的内容,来影响网络用户,来实现转型。所以,用户到哪里,纸媒的关注焦点就在哪里,当用户一拥而上开微博的时候,就正是纸媒官方微博的繁荣期。而当用户的关注焦点开始转移,他们更新微博不那么勤,与大V的互动不那么多,对于微博出现一丝懈怠的时候,就是纸媒在考虑下一个可以“合作”对象的时候。
但发展势头的减缓,甚至用户数的减少,也许并不意味着微博的式微,也不应当意味着纸媒官方微博使命的结束。在中国,依然有粉丝数量达到3000多万的人民日报微博这样的大户;在大多数的纸质媒体官方微博上,依然在每天涨粉。在全世界,推特依然是重要的社交媒体,依然影响着使用移动互联网的人群。基于微博独特的传播特征,这种功能性的应用对于纸媒来说,依然有存在价值。
因此,很多的纸媒编辑部拿出专门的力量来运营微博以及一系列的移动互联网产品,并不断调整着机构、人员、流程、操作,以期使自己的产品在同业竞争中能够占据优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