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产品的丰富、报道形式的新变化,以及在流程和组织中出现的新要求,报业的人才要求必然出现不同于以往的变化。在传统条件下,报业的员工只需要应对普通的采写编评摄,编辑工作也主要是针对文字和图片进行加工,而且,这些技能的采编对象都是以平面媒体即以应对报纸杂志为基础的,在传统的新闻学教育中,也以应对平面媒体作为主要的适用对象。
但在移动媒体环境下开展的报刊全媒体转型,则对采编人员的技能提出了很多新要求。从产品的适应性来看,从前的产品主要针对传统报刊,但现在,报业集团也拥有众多的全媒体产品,而且把它们放在和平面媒体共通的一个大平台上。从前的记者可能只需要采写文字稿件,但现在,则可能需要提供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稿件。而要求报社的文字记者同时带上高性能的照相机和摄像机几乎是不可能的,实际上,在移动产品上,也不需要对这些内容提出很高的要求,一台高性能的智能手机基本可以满足这样的要求。在不少报社,已经开始给报社员工配备苹果智能手机,这基本可以满足拍照、音频、视频要求。但这就需要对员工进行如何采摄的相关培训,例如如何利用手机的拍摄功能成功的拍摄到一个新闻现场,在镜头的切入、运用,手机拍摄时的位置,如何拍摄到稳定的画面等内容,都需要对员工进行培训。
从编辑的角度来看,也面临不少的新问题。如官方微博如何利用140 字写出观点犀利的独家评论?官方微信选取怎样的内容可以获取高转发率?在移动客户端中如何为本报文字稿配图和视频?二维码上版有怎样的规律,什么样的内容适合上二维码?这些问题在传统的新闻学中都没有阐释。而在从前的纸媒新闻操作中,对于这些问题也没有涉及。这一方面需要在实际的业务操作中锻炼技能,另一方面也需要不断地树立新产品意识,从而从意识上树立采编新理念。这样的理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技能层次,即采编人员如何以手机或其他终端为手段,采制适合全媒体终端发布的内容。二是运用层次,即分析探讨什么样的内容能够在社交媒体环境中产生重要影响,如何才能被更多的转发、评论、点“赞”,从而指导采编工作向这样的内容靠拢。三是思维层次,即采编人员应如何突破传统媒体思维,形成以用户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并为用户提供适应终端特征的差异化内容。从而形成以技能为基础、以运用为延展、以思维转换为本质的知识体系。(www.xing528.com)
从这些角度来看,可以看到人才问题是在全媒体转型环境下提出了很多新要求的问题。对于新媒体人才的需要在纸质媒体也逐渐加大,除了网络编辑、新媒体编辑外,纸质媒体还会需要新媒体产品运营、视觉设计、数据库研发、网络频道研发、客户端微信微博编辑、新媒体视频编辑这样的细化工种。[13] 于此同时,不仅仅需要专门工种的专门人才,还需要在全体采编人员中普遍传授移动媒体采编的知识技能,因而实现全员转型。因此,在不少的报刊社,已经开始全员的培训工作,如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就开展了针对全体采编人员的全媒体采编培训,培训的内容既有专业、基础的采编技能传授,也有在全媒体转型过程中的意识培养、理念形成,因此覆盖全媒体转型的各方面。而在人员覆盖上则更加全面,不仅仅覆盖专门的新媒体操作人员,而是要求全体采编人员参加。从现在的形势来看,这样的工作是非常需要的。有研究认为,“培养媒体转型人才是全媒体转略的关键”,可以看到,人才问题在全媒体转型过程中的重要性。该研究同时指出,要“建立常态化的人才培养机制”,一是在集团层面明确统分结合的培训工作体制,明确集团层面的一级培训和部门层面的二级培训的结合;二是积极利用新媒体手段来管理培训,实现线下培训与线上学习结合,员工学习与个人未来成长通道结合;三是培训和集团孵化项目紧密结合。[14]
在积极进行人员培训的同时,报业开在积极改善内部评价体系。内部评价体系是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指向标,直接影响到集团的士气和工作积极性。目前,不少的报刊社都把对新媒体部门贡献的考核纳入整体的考核指标体系。如对于普通的记者、编辑,也会有新媒体供稿要求,如每季度为报社的全媒体产品供稿多少条,发在头条或者其他指标好的则有相应奖励。具体来看,这样的做法对于激励全员为办好全媒体产品服务是有一定好处的,也符合未来的转型方向。以《解放日报》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认为,报业全媒体采编绩效考核正呈现四大趋势,即:对新旧媒体内容产品统一考核、完善并细化新岗位的考核激励机制、个人绩效与团队绩效考核相结合、内部专业评价与外部数据评价相结合。[15] 这些也可以成为当今报业考核中的写照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