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弦潮尔的声音浑厚、悠扬,具有千余年的发展历史。关于弓弦潮尔的起源,史料上有一些零星的记载。北宋音乐理论家、中国古代八大音乐名人之一陈旸(1064—1128年)编纂的音乐百科全书《乐书》和沈括(1031—1095年)编纂的“中国科技史上的里程碑”成果《梦溪笔谈》里均有“奚琴”这一乐器的记载。有学者认为,奚琴可能是弓弦潮尔及马头琴的前身,只是琴箱不一样而已。另外,据《十善福白史册》记载,元朝宫廷的侍卫里就有潮尔赤(拉潮尔的人)。这些足以说明,元朝时期或者元朝之前已有弓弦潮尔及其演奏家,潮尔就成为元朝宫廷音乐的主要演奏乐器之一。《元史·礼乐志五》所记“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进一步说明了这个问题。蒙古文献《蒙古黄金史纲》所记“潮尔赤”和《十善福白史册》所记一样,也是专门拉潮尔乐器的人。
就其发展史而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随着蒙古族社会的发展进步、文化艺术的大众化,弓弦潮尔艺术从民间步入汗廷,又从汗廷走向民间。从而使弓弦潮尔在蒙古族民间广为流传,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科尔沁草原,核心地区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目前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赤峰市、兴安盟、呼伦贝尔市等地区,都有弓弦潮尔及其艺术形式流传。
弓弦潮尔(包苏丹提供)
弓弦潮尔的形制、结构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不同:最初为勺形琴,蒙古语将其称为“奚讷干胡尔”,它没有固定的尺寸,琴头为鳄鱼头;后来出现葫芦形;再后来逐步演变成蒙蟒蛇皮的锹形。
据敖特根、邢野《潮尔—马头琴曲述略》一文介绍,弓弦潮尔的造型由琴杆、共鸣箱、上下琴码、两根琴弦构成。琴杆穿过共鸣箱固定住;琴码下方穿一把蒙古刀,以使音乐更加明快;琴弓的两头用皮绳系住马尾固定在弓杆的两头;共鸣箱木制,上宽下窄,前后用薄皮裹(或正面蒙皮、背面木板),背面或侧面留有音孔;琴弓的琴弦分别由两股粗细不等的马尾组成。弓弦潮尔琴长为1040毫米,琴杆柱形宽为20毫米,厚为30毫米,用榆木制作;音箱以上琴杆为760毫米,音箱高为240毫米或250毫米,上宽为210毫米,下宽为150毫米,厚为50毫米,琴码高为40毫米,宽为60毫米,琴轴长为120毫米,两轴相距为50毫米。
潮尔琴头(包苏丹提供)(www.xing528.com)
潮尔琴箱(包苏丹提供)
就其种类而言,潮尔的艺术形式有弓弦潮尔、喉音(浩林)潮尔、弹拨潮尔、潮尔道等。其中,潮尔道(“道”,系蒙古语,意为歌)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及生产生活中所创造出来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和声演唱形式,由领唱和伴唱两部分组成,即几个人演唱低音喉音潮尔,一个人唱高音长调歌曲。2008年,内蒙古多声部民歌(潮尔道蒙古族和声演唱)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遗产类别为传统音乐,项目编号批次:Ⅱ-30(1-1)。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项目保护单位:锡林浩特市文化馆。
除此之外,与之有关的还有蒙古族英雄史诗的一种地方性传统——科尔沁潮尔史诗,是目前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地区尚存的一种活态传承的长篇史诗,具有“潮尔演奏法”“泛音演奏法”“胡尔演奏法”和“实音演奏法”,内容丰富,思想深邃,表达着人们讲求真理,主持正义,维护和平,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望。2008年6月7日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这些都表明,潮尔及其艺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影响广泛,得到了国家的保护,这对推进潮尔艺术的传承发展、推广普及意义重大而深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