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习心理机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学习心理机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巴甫洛夫利用条件反射的原理,对人和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进行了许多推测,发现了人和动物学习的最基本的机制。巴甫洛夫的实验表明,学习是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这对动物来说,或许可以成立,这是由动物的学习能力以及行为的限制性决定的。对榜样的行为进行模仿时,学习者对自己的行为制定一个标准,而该标准是以榜样的行为为依据的。

学习心理机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不同学派的心理学家,对于学习问题都提出过自己的理论观点。学习机制问题分为行为主义的观点、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观察学习

1.行为主义的观点

(1)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中的学习观。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发现了条件反射现象。巴甫洛夫利用条件反射的原理,对人和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进行了许多推测,发现了人和动物学习的最基本的机制。

巴甫洛夫认为,大脑皮质的基本神经过程是兴奋和抑制及其之间的转化。兴奋过程表现为条件反射的建立和出现,即由条件刺激引起机体的积极反应,如分泌反应、运动反应等。抑制过程则表现为条件反射的抑制,即反应不出现或强度减弱。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的核心是反射性反应。反射是一种无须学习的反应——唾液反应、瞳孔反应、膝跳反应等,这些反应是由有机体生物学相关的特定刺激自然诱发的。任何能够自然诱发反射性行为的刺激,都叫“无条件刺激”(Unconditioned Stimulus,UCS),因此学习对刺激控制行为而言不是一个必要条件。由无条件刺激诱发的行为,叫“无条件反应”(Unconditioned Response,UCR)。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的是中性刺激,如巴甫洛夫实验中的铃声,被称为“条件刺激”(Conditioned Stimulus,CS)。经过几次反复,条件刺激引发出的反应,称为“条件反应”(Conditioned Response,CR)。

巴甫洛夫实验中一定频率的铃声(条件刺激,CS)与食物(无条件刺激,UCS)多次结合。原先只能由食物(UCS)引起狗的唾液分泌(无条件反应,UCR),在铃声单独出现时也可以引起类似的唾液分泌(CR)。也就是说当CS—CR之间形成了巩固的联系时,学习就出现了。

巴甫洛夫的实验表明,学习是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在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在操作条件反射中的学习观。

斯金纳在20世纪30年代发明了一种所谓的“斯金纳箱”的学习装置,箱内装上一操纵杆,操纵杆与另一提供的食物装置连接。把饥饿的白鼠置于箱内,白鼠若无意间踏上操纵杆,供应食物的装置就会自动落下一粒食物。经过几次尝试,白鼠会不断按压操纵杆,直到吃饱为止。这可以说明,白鼠具备了按压操纵杆以取得食物的反应能力,按压操纵杆变成了取得食物的手段或者工具。

斯金纳从操作条件反射的实验中得出结论:学习过程就是外界环境的刺激与有机体的反应之间建立连接或联系的过程,这个联系(学习)的形成与巩固,是不断强化(如奖励和惩罚)的结果。斯金纳认为,教育就是用强化措施塑造人的行为。教育成功的关键是建立特定的强化措施。

2.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

(1)格式塔的学习观。(www.xing528.com)

以柯勒(W.Kohler)著名的黑猩猩实验为例。柯勒把黑猩猩关在笼内,为其设置了一个问题情境:在笼内放一把香蕉,笼外放一根棍子,黑猩猩用四肢去抓,都够不着。后来,黑猩猩发现笼外的棍子,它“领悟”到棍子与香蕉的关系,忽然用棍子成功地取到了香蕉,解决了问题。以后在类似的情境中这只黑猩猩仍然能运用已经获得的经验去取得香蕉。

格式塔心理学家看来,知觉经验变化的过程不是渐进地尝试错误的过程,而是忽然领悟的,所以格式塔的学习理论又称其为“顿悟说”。

(2)托尔曼的认知论。

托尔曼(E.C.Tolman)对“刺激—反应”的联结说表示不认同。他首先提出了中间变量的概念。他认为,学习的结果不是“刺激—反应”直接联结的,主张把“S—R”公式变成“S—O—R”公式。在后一公式中,“O”代表有机体的内部变化。为了探索动物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变化,托尔曼设计了老鼠迷宫的实验,证明通过学习,老鼠具备了认知地图(即认知结构)的能力,这就是学习的实质。

托尔曼认为外在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不强化也会出现学习。他认为动物的行为是有目的的行动,也就是在走迷宫时,根据情境的感知,在头脑里有一种预期(或者假设)效果,动物的行动受到该预期指导。托尔曼也承认,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尝试与错误的过程,在多次尝试中,有的预期被证实,有的未被证实。预期的证实也是一种强化,这可以为解释内在的强化,即由学习活动本身所带来的强化。托尔曼提出的认知学习理论和内部强化理论,对现代学习理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贡献。

(3)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学习观。

美国当代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er)和奥苏贝尔(D.P.Ausubel)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这与格式塔的观点基本一致。但现在认知心理学家更加强调已有的知识经验的作用(即原有的认知结构的作用),也强调了学习材料本身的内在逻辑结构。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新知识在学习者头脑中被赋予新的意义,这些就是学习变化的实质。

3.观察学习

按照条件反射的说法,个体行为的学习,都是通过奖励或惩罚的方式实现的。这对动物来说,或许可以成立,这是由动物的学习能力以及行为的限制性决定的。但对于人类来说,未必相同,因为人的认知、技能、态度、观念等很多来自间接经验。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学习的作用。观察学习是由学习者在社会情境中,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表现及其后果(得到奖励或惩罚)的方式间接学到的。间接学习的过程就是模仿;模仿的对象即榜样。对榜样的行为进行模仿时,学习者对自己的行为制定一个标准,而该标准是以榜样的行为为依据的。学习者有了标准之后,就会根据标准来评判自己、改正自己,这就叫自我规范。如果学习者觉得自己的行为符合了标准,就会感到满足;满足之后自然会加强所模仿的行为,这种心理效应,称为自我增强。

通过对观察学习的分析,一方面证实了强化原则影响行为,另一方面也证实了人类有能力运用认知过程,借助替代奖赏和替代惩罚来改变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