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克服孤独感与主动交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克服孤独感与主动交往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孤独感案例于某(化名),女,18岁,民办高校一年级学生,身材高挑,体态正常,家庭经济条件一般。上大学后,在学习和生活的压力之下,于某感到自己处处不如人,很痛苦、很自卑。于某心理问题的外在表现为适应不良,内在表现却是爱和被爱的需要、期望自己和他人都觉得自己有价值的需要不能满足造成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克服孤独感与主动交往

初次离开父母和熟悉的环境,环境不适应、饮食不适应、风俗语言不适应,大学新生需要自己独立去面对新的生活,独立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常常会感到孤单、茫然、困惑。

良好的同学关系对大学新生的适应有重要的影响,而主动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的过程也是一个积极适应的过程。

1.要给人良好的第一印象

如刚到一个宿舍或开第一次班会时,某个同学的表情、姿态、身材、仪表、服装、口音等,总是给大家留下最鲜明和最牢固的印象。

2.要学会与同学友好相处

(1)遇事能从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设身处地替对方考虑,本着关心人、理解人的态度,尽量避免与同学进行无价值、无意义的争论。大学新生血气方刚,争论的结果往往是不欢而散,不仅没有取得一致意见,反而会造成同学间的隔阂。因此应尊重他人意见,避免直接指责,使交往陷入危机。

(2)不要过高地要求别人,要学会宽容。

(3)自己有错误时要勇于承认,这样非常有利于人际关系的改善。

3.要做到真诚相待(www.xing528.com)

当别人在宿舍专心学习时,动作尽量要轻;别人休息时,听录音可戴上耳机;当别人的亲友远道来访时,在场的人要热情接待……当你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时,彼此合作的翅膀就已展开,即使有误会也会很快消除。

总之,大学生要敞开胸怀,积极主动交往,平时注意人与人之间经常性的沟通和交流,增强团结意识,正确认识自己,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孤独感案例

于某(化名),女,18岁,民办高校一年级学生,身材高挑,体态正常,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父母均为工人,身体、工作都较好,但没读过多少书,是典型的严父慈母。家里有一个哥哥在当地上大学。于某在上大学之前没有集体生活的经验,在家时,除了学习外,其他事情不用自己操心,全由家人代劳,她不懂得料理自己的生活,也不喜欢与人沟通。上大学后,在学习和生活的压力之下,于某感到自己处处不如人,很痛苦、很自卑。她觉得其他同学懂很多东西,会玩、会学、会生活,而自己则像一个孩子似的无知。她的舍友是5个南方生源的同学,在一起时经常说方言,于某听不懂她们说话的内容,不能与她们交流,她感到很孤独,很寂寞,觉得自己万分的痛苦。于某说:“最近我感到非常痛苦,看不进书,听不进课,担心坚持不下去了。”“只有我一个人,孤零零的,似乎被整个世界遗忘了。我害怕,我害怕自己要疯掉了。”“已经一个多月了,您快帮帮我吧。”

辅导员和同学反映:于某不爱说话,集体活动不积极,在宿舍待的时间比较长,喜欢一个人听音乐,不爱和同学聊天,经常错过吃饭时间。于某从进入咨询室到叙述完毕,一直都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两臂夹紧,双手蜷缩,眼神迟疑,声音微颤。

于某心理问题的外在表现为适应不良,内在表现却是爱和被爱的需要、期望自己和他人都觉得自己有价值的需要不能满足造成的。这种内心的矛盾冲突加剧了认知和个性的偏差,再加上教养方式和学校教育环境等因素的催化,如果不及时矫正,就会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可能会导致焦虑症恐惧症等神经症的形成。

现实疗法的思路和原则是强调当事人的责任和力量;重视当前的行为,协助当事人拟定明确的行为改变计划并切实执行;以关怀和尊重为基础建立彼此的信任关系;强调当事人自身的优点和潜能,帮助她发展成功的认同经验。利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去强调责任,重视行为、情感和态度。经过心理辅导老师的帮助,于某感觉“我不再无聊孤独了”;“我和宿舍的同学、班上的同学逐渐熟悉起来,也非常高兴地参与其中了”;“我开始自信了,听课学习的质量提高了”;“我能够接受我的缺点,这是事实”。辅导员也说:“她好像变了个人”;“整个人都精神了,活泼了”;“集体活动踊跃参与”;“也显得快乐了,与同学交往多了”。于某最终适应了大学的新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