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型语言教学是指在语言教学中使用“任务”作为教学核心单位的语言教学途径,它可视为交际法在教学方面的发展。
(一)语言和语言学习的观点
任务型语言教学以多种语言模式作为其语言理论。任务型语言教学倡导者在研究任务及其分类时注意语言的结构、功能及其互动模式,如在决定任务的语言复杂度时,要使用结构作为标准并注意词块教学的问题;而也有学者提出按三种功能的方式对任务进行分类;也有一些学者主张按互动维度去区别任务的类型。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语言学习观点与交际法一样。除此之外,任务型语言教学还有其学习原则,即任务能提供语言习得所需要的语言输入、输出及互动,任务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及动力,学习方面的困难也能通过协商来解决。
(二)教师的教学目的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语言使用活动中准确和有效地进行交际的能力。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使用语言进行互动的机会,依靠语言互动,学生能获取和理解语言输入,使用语言表述、交流。学生能在意义协商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语言系统。
(三)主要的教学活动和特点
尽管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倡导者在教学模式上没有统一的意见,但如果综合强任务派和弱任务派在教学模式中的活动,我们会发现在他们的教学中都包含两种活动类型:任务型活动和语言学习活动。强任务派的任务型活动是真实交际活动和结构性交际活动(authentic communication and structured communication),其他语言学习活动或称使能性任务(enabling tasks)都不算任务型活动;而弱任务派任务则包含所有的任务活动。如果把威利斯(Willis)描述的教学模式(步骤)作为强任务派的模式,把努南(Nunan)的模式作为弱任务派的模式,则他们的教学模式可表示为
willis的模式:
任务前阶段(pre-task);
任务中阶段(task cycle);
聚焦语言阶段(language focus)。
Nunan的模式:
图式的建立(schema building);
控制性练习(controlled practice);
真实性听力练习(authentic listening practice);
聚焦语言成分(focus on linguistic elements);(www.xing528.com)
更灵活的练习(provide freer practice);
引入教学任务(introduce the pedagogical task)。
两种类型的任务型活动即语言学习活动和任务型活动见表3-1。
表3-1 强任务派和弱任务派教学模式的比较
(四)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任务型教学活动中,学生使用目标语完成社会中出现的各类任务。在学习过程中,他们通过语言互动进行交际,在大量的听、说、读、写活动中使用语言和语言运用策略交流,最终获得用目标语在社会活动中做事的能力。因此,可以说任务型语言教学强调通过使用目标语互动达到培养交际能力的目的。
(五)教学材料的设计
由于任务型大纲在设计方面存在一定的争议,而又欠缺相关的实证研究,因此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大纲设计思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New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在编写时“以话题为核心,以结构和功能项目为主线,组织和安排听、说、读、写的活动,通过‘任务型’活动和完成项目(project)实现教学目标”。Go for It也可以说是使用同一类模式编写的。
(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
教师在任务型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兴趣及语言学习水平选择、改编或编写好任务并决定教学的顺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是任务的选择者和决定者。在引领学生进行活动时,教师还扮演着多重角色。他们要帮助学生激活背景知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安排学生汇报做任务的情况并评估学生的活动,给予学生学习方面的反馈。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教师是语言分析的引导者和语言项目操练的组织者。
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学生是小组活动的参与者,以及活动的监控者、探险者和发明者。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观察自己和同学的表现,监控自己和别人语言和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并尝试用最好的手段去解决问题。
(七)母语的作用
使用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习者使用英语进行交际、做事的能力。因此,英语应是教学中唯一的语言,母语在教学中没有特别的作用。但在一定的场合,教师要解释一些问题,如涉及两种文化的差异的问题时是否应使用母语,也值得我们去思考与尝试。
(八)教师对待错误的态度
在进行任务型活动的过程中,学习者会在教师的指引下使用各种资源(语言和非语言的手段)去完成任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多种困难,如:不懂得“救护车”用英语怎样说,学生会用“car”去表达;不懂得“急救医护人员”用英语怎样说,学生会用“policemen”去代替。这时,教师可用重述(recast)的手段“纠正”学生的用法。这种“纠正”的手段会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出现,但不应被视为“纠正错误”,而应被看作“意义磋商”和“聚焦形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