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远离不明来源的二维码和链接

如何远离不明来源的二维码和链接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警方随即展开立案调查。小胡的经历也应该给我们敲响警钟,那就是面对诱惑要有分辨力,尤其是出现需要你扫二维码、点击链接的情况时,不要毫不犹豫地就动手。应对这样的“钓鱼”骗术,可以这样来做:第一,不理会不明来历的“二维码支付”“付款链接”。

如何远离不明来源的二维码和链接

2020年7月28日晚,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六年级小学生小胡同学刷抖音时看到一条视频,视频中一名女子说:“加入QQ群,私信叫我一声姐姐,零花钱我包了。”视频中显示了一个QQ群的号码,小胡便申请加入了进去。

进群后,群主先是发了一个小视频,接着就叫群成员识别视频里的二维码,然后跟着视频指引操作,就可以获得 5 888元的红包。小胡扫码之后按照视频要求输入234.01,结果发现这是向对方付款的操作,群主立刻解释说,这就是对流程的一个演示,并不会真扣钱。

小胡便很放心地输入了支付密码,可是微信钱包的钱却真的被扣除了,群主连忙说会帮其退款,于是让小胡添加了一个工作人员的QQ号,工作人员称系统检测到小胡是未成年人,退款需要用父母手机扫码确认。于是小胡用“作业要用手机”为由要到了爸爸的手机,按照对方的指示,通过微信和支付宝借呗,向对方提供的二维码账号多次转账共计1万多元。

看到转了这么多钱对方都没有退还,小胡立刻慌张不已,连忙把情况通知了父母,并在父母陪同下报了警。警方随即展开立案调查。

小胡的被骗很明显是被对方“钓鱼”了,对方用“进群发红包”的说辞将小胡骗进群,又用二维码骗他扫码支付,还骗他用父母手机继续支付,可以说小胡是被对方用几个二维码和“会退钱”的假话骗得团团转。

移动支付越来越便捷,让骗子找到了新的骗钱渠道,他们将付款二维码、支付链接藏在“送红包”“送零花钱”这样颇具诱惑力的“鱼饵”之下,一旦有人被这些诱惑所吸引,就容易被他们“钓”走大笔钱财。

小胡的经历也应该给我们敲响警钟,那就是面对诱惑要有分辨力,尤其是出现需要你扫二维码、点击链接的情况时,不要毫不犹豫地就动手。

应对这样的“钓鱼”骗术,可以这样来做:

第一,不理会不明来历的“二维码支付”“付款链接”。

一般而言,超市、商店以及其他需要消费的场合,以及在正规购物网站上进行的支付行为,是相对安全的。除此之外的其他场合,尤其是社交群中突然出现的“二维码支付”或“付款链接”,并催促你支付的,都可以不理会。(www.xing528.com)

第二,对熟人发的二维码、链接也勿全然信任。

有人认为,陌生人发的二维码和链接不能随便点,但熟人发过来的,应该可以信任。其实,这种认知也很单纯。因为有的骗子会直接盗取各种社交账号,然后伪装成你的朋友甚至是亲人,然后让你扫码支付或点击链接进行转账,或者是他们也没有认真识别,也是被骗的,无意间做了坏人的帮凶。可见,若是不多加防备,我们也同样会上当受骗。

所以,如果有熟人发来这样的消息,也不要立刻就做,尤其是遇到对方说“现在情况紧急,拜托”等类似的话时,你最好打对方电话确认一下,以免一时慌乱而中了骗子的圈套。

另外,只要对方说“需要用父母的手机扫码确认”时,你就更要提高警惕,因为这样的人,往往都是骗子。

第三,设定支付密码,慎用“免密支付”等方式。

有时候好奇心会促使我们忍不住去扫码、点击链接,但几乎所有的支付都是需要输入密码的,如果我们能够在输入密码前犹豫一下,只要不输入密码,钱就不会被转走。

平时我们尽量不设定“免密支付”,以免因为跳过了输入密码的操作,使钱财毫无障碍地“消失”,风险还是比较大的。对指纹支付、人脸识别支付等设定,我们也要考虑清楚,虽然这些设定会使支付更加便捷,但同时也增加了钱财被更快转出的风险。所以,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都要有足够的防范意识,不必追求这些超便捷的支付方式。

再次强调,我们在手机钱包中不要存太多的钱,不要绑定大额银行卡,减少大额损失的出现。若是一时没防住真的转了钱过去,就要及时报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