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儒家文化:人民利益是国家发展的根本

儒家文化:人民利益是国家发展的根本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为指示出树木的上部,这就是树梢、枝末。中国文化历来重视根本。从此义出发,儒家文化认为,一个国家和社会生存发展的根本,就在于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只有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要位置,才是一个合格的执政者。君子为人必专心致力于根本,根本建立了,道德就会随之产生。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就是仁的根本啊!

儒家文化:人民利益是国家发展的根本

导语:中国人最讲究“根本”这个词。

本,即树木之根。《说文解字》:“本,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就是说“本”字是由“木”和“一”组合成的,“一”为指示出树木的下部,这就是“本”。根,就是树木在地下的根柢,《说文解字》:“根,木株也。……株,木根也,”南唐文字训诂学家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入土曰根,在土上者曰株。”根在地下。末,就是树梢。《说文解字》:“末,木上曰末。从木,一在其上。”“一”为指示出树木的上部,这就是树梢、枝末。

中国文化历来重视根本。中国人从生活中认知到,根深才能叶茂、坚挺,所以最讲究根深蒂固、根深叶茂,排斥本末倒置、细枝末节等。《周易·系辞》曰:“其初易知,其上难知本末也。”《老子》曰:“万物芸芸,各归其根。”《论语》曰:“君子务本,本立道生。”

礼记·大学》不过两千言许,却反反复复讲解“知本”之道,强调重本轻末,强调本为先末为后。这些都是以儒家为代表的古圣先贤对事物认识的智慧结晶。

儒家文化最致力于根本,劝人务实根本之道,倡导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之道。只有根本确立了,道义才能产生。从此义出发,儒家文化认为,一个国家和社会生存发展的根本,就在于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只有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要位置,才是一个合格的执政者。

1.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

人民才是国家的根基,根基牢固,国家才能安定。

2.《彖》曰: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周易·家人卦》)

《彖传》上说:家人卦,象征女子守着正道,居于家内,相夫教子;男子守着正道,处理外务,承担经济重担;男女各自安守正道,这是天地间的义理。家庭中有严明的君长,这就是指父母亲。父亲善尽父道,儿子善尽孝道,兄长善尽为兄之道,弟弟也善尽为弟之道,丈夫善尽夫道,妻子善尽妇道,这样一来,家道就能端正。所有家庭都能端正家道,那么天下就安定了。

3.公问曰:“敢问人道谁为大?”孔子对曰:“夫人道,政为大。夫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而正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君不为正,百姓何所从乎?”公曰:“敢问为政如之何?”孔子对曰:“夫妇别,父子亲,君臣信。三者正,则庶物从之矣。”(《大戴礼记·哀公问》)

哀公问孔子说:“请问人道中什么最重要?”孔子回答说:“人道之中政治最重要。政治的意思就是端正。君主做事情端正了,百姓就跟着端正。君主的所作所为,百姓是会跟着学习的。君主做得不正,百姓跟他学习什么呢?”哀公问道:“请问怎样为政?”孔子回答说:“夫妇职责有所区别,父子有所亲爱,君臣互相信任,这三个方面端正了,那么万事万物的关系也跟着理顺了。”

4.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孝经·三才第七》)

从前的贤明君主看到通过教育可以感化民众,所以他首先表现为博爱,人民因此没有敢遗弃父母双亲的;向人民陈述道德、礼义,人民就起来去遵行;他又率先以恭敬和谦让垂范于人民,于是人民就不争斗;用礼仪和音乐引导他们,人民就和睦相处;告诉人民对值得喜好的美的东西和令人厌恶的丑的东西的区别,人民就知道禁令而不犯法了。

5.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第十六》)

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

6.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第二》)

孔子说道:治理国家要多运用德的手段,这就如同北极星一样,由于它本身处于那个方位上,所以众星也就都拱卫在它的周围了。

7.夫知为人子者,然后可以为人父;知为人臣者,然后可以为人君;知事人者,然后可以使人。(《孔子家语·曲礼子夏同第四十三》)

懂得如何做一个好儿子,然后才知道如何做一个好父亲;懂得如何做一个好臣下,然后才知道如何做一个好君主;唯有懂得如何事奉人,然后才懂得如何任用人。

8.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论语·学而第一》)

曾子说:对于父母过世时的丧葬能谨慎守礼,对于已亡故的父母及祖先,都能依礼依时追思怀念,不忘其本,则风俗民情必然趋向淳厚善良。

9.孔子曰:行己有六本焉,然后为君子也。立身有义矣,而孝为本;丧纪有礼矣,而哀为本;战阵有列矣,而勇为本;治政有理矣,而农为本;居国有道矣,而嗣为本;生财有时矣,而力为本。置本不固,无务农桑;亲戚不悦,无务外交;事不终始,无务多业。……反本修迹,君子之道也。(《孔子家语·六本第十五》)

孔子说:立身处世只有具备了六大根本才能够成为君子。立身有仁义,孝道是根本;举办丧事有礼节,哀痛是根本;作战布阵有行列,勇敢是根本;治理政事有条理,农业是根本;建设国家有办法,选好继承人是根本;创造财富有时机,辛勤经营是根本。根本不巩固,就不要追求枝叶小事的完美;亲戚都不能团结和睦,就不要致力于外部交往;做事情有始无终,就不要从事多种事业。……回归根本从身边做起,这是君子做事情的原则和方法。

10.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开宗明义第一》)

孔子说:孝道,是德行的大根大本,一切的德行都是从孝道延伸派生出来的。

11.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仁之本与!(《论语·学而第一》)

君子为人必专心致力于根本,根本建立了,道德就会随之产生。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就是仁的根本啊!

12.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孝经·广扬名章第十四》)

孔子说:君子侍奉父母能尽孝道,故可将忠诚移于奉事君主;奉事兄长能做到敬顺,故可将顺从移于奉事官长;家居生活治理得当,故可将管理才能移于处理政务。所以,在家中养成了孝悌的品行,才能在外建功立业,美好的名声就会显扬于后世了。

13.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荀子·大略》)

不使人民变得富有,就没有办法让人民休养生息;不使人民得到教化,就没有办法培育理性公民。

14.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孟子·离娄上》)

如果执政不凭借前代圣王的办法,能够说是明智吗?所以只有仁慈的人才应该居于统治地位。如果不仁慈的人占据了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恶行败德传播给老百姓。居于上位的人没有道德规范,在下位的人就没有法规制度;朝廷不信道义,工匠不信尺度,官吏触犯义理,百姓触犯刑律。如此下去,国家还能生存就真是太侥幸了。

15.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孟子·梁惠王下》)

齐宣王问道:“文王的园林有七十里见方,有这事吗?”孟子答道:“在文献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问:“竟有这么大吗?”孟子说:“百姓还觉得小了呢。”宣王说:“我的园林四十里见方,百姓还觉得大,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文王的园林七十里见方,割草砍柴的可以去,捕鸟猎兽的可以去,是与百姓共同享用的,百姓认为太小,不也是很自然的吗?我初到齐国边境时,问明了齐国重要的禁令,这才敢入境。我听说国都郊区之内有个园林四十里见方,杀了其中的麋鹿,就如同犯了杀人罪;这就像是在国内设下了一个四十里见方的陷阱,百姓认为太大了,不也是应该的吗?”

16.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齐宣王在别墅雪宫里接见孟子。宣王说:“贤人也有在这样的别墅里居住游玩的快乐吗?”孟子回答说:“有。人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国君。得不到这种快乐就埋怨国君是不对的,作为老百姓的领导人而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国君以老百姓的忧愁为忧愁,老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忧愁。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是没有过的。”

17.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

人们有句口头常言,都这样说“天下国家”。天下的根本在于国家,国家的根本在于家,家的根本在于个人。(www.xing528.com)

18.水泉深,则鱼鳖归之;树木盛,则飞鸟归之;庶草茂,则禽兽归之;人主贤,则豪杰归之。故圣王不务归之者,而务其所归。(《吕氏春秋·功名》)

水泉很深,鱼鳖就会游向那里;树木繁盛,飞鸟就会飞向那里;百草茂密,禽兽就会奔向那里;君主贤明,豪杰就会归依他。所以,圣明的君主不勉强使人们归依,而是尽力创造使人们归依的条件。

19.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荀子集解·王制篇第九》)

选拔贤能的人,推举忠厚恭敬的人,提倡孝敬和友爱,收养孤寡人,补助贫穷人。这样,平民百姓就会安分守己,君主也就能够安于政位。《易传》说:“君主,是船;平民百姓是水。水能承载船只,也能倾覆船只。”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20.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举矣。(《董仲舒·举贤良对策三》)

所以君主从大方面来说是秉承上天旨意,顺应上天规律;往下说则是阐明教育、教化百姓,使他们修身养性,提高素养;确立法律制度的地位意义,明确社会秩序,用来防治私欲膨胀。做好了这三项工作,就是巩固了国家、社会政治的根本。

21.昔者成王,幼在襁褓之中,召公为大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保,保其身体;傅,傅之德义;师,导之教训。此三公之职也。于是为置三少,少保、少傅、少师,是与太子宴者也。故乃孩提有识,三公、三少明孝仁礼仪,以导习之,逐去邪人,不使见恶行。于是皆选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道术者,以卫翼之,使与太子居处出入。故太子乃生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礼记·保傅》)

从前周成王年幼尚在襁褓之中,便由召公做太保,周公做太傅,太公做太师。保,是保护太子的身体;傅,是以道德仁义教导辅助他;师,是以圣贤教诲引导启发他。这就是三公的职责。于是又设立“三少”,少保、 少傅、少师,这是与太子生活在一起的人。所以当太子幼年懂事时,三公、三少就讲明孝、仁、礼、义的道理,引导他落实,并驱逐奸邪之人,不让太子见到不好的行为。于是选出天下品行端正、孝顺友悌、见闻广博有道德的人,保卫帮助他,让他们陪伴太子朝夕相处、同出同入。所以当太子生下來,所见的都是正事,所听的都是正言,所行的都是正道,在他左右前后都是正人君子。孔子说:“从小养成的品德就像天性一样,自然而然变成习惯。”

22.国无贤佐俊士,而能以成功立名,安危继绝者,未尝有也。故国不务大,而务得民心;佐不务多,而务得贤俊。得民心者民往之,有贤佐者士归之。(《说苑·尊贤》)

国家没有贤能的臣佐和优秀的人才,而能成就功业、树立名声、转危为安、延续亡国,是从来没有的事。所以国家安定的关键不在大,而在于赢得民心;辅佐的人不在多,而在于得到贤俊之人。得民心的人,人民自然会拥护他;有贤臣辅佐的人,士人自然来归附他。

23.管仲曰: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说苑·建本》)

管仲说:当君王的要把百姓当作天。百姓如果拥护,就会家国安定;人才如果支持,国家就会强盛;民心不向着国家就会有危机,民心背叛国家就灭亡了。

24.孔子曰:“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后汉书·韦彪传》)

孔子说:“奉事父母能尽孝道,故可将忠诚移于奉事君主。”因此寻找忠臣,一定要从有孝子的家庭中选拔。

25.夫富民者,以农桑为本,以游业为末;百工者,以致用为本,以巧饰为末;商贾者,以通货为本,以鬻奇为末。三者守本离末,则民富;离本守末,则民贫;贫则阨而忘善,富则乐而可教。教训者,以道义为本,以巧辩为末;辞语者,以信顺为本,以诡丽为末;列士者,以孝悌为本,以交游为末;孝悌以致养为本,以华观为末;人臣者,以忠正为本,以媚爱为末。五者守本离末,则仁义兴;离本守末,则道德崩。(《潜夫论·务本第二》)

使百姓富裕,以农事生产为本,以流动性职业为末;各种工艺,以实用为本,以雕琢装饰为末;买卖经商,以流通货物为本,以出售珍奇之物为末。三者若能守本弃末,百姓就会富裕;若弃本守末,百姓就会贫穷;百姓贫穷就会陷入困境而无心行善,百姓富裕就会安乐并可以接受教化。教育训导,以道德仁义为本,以巧言善辩为末;言辞话语,以表达通顺为本,以巧言令色为末;读书之人,以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为本,以交友应酬为末;落实孝悌,以尽心奉养为本,以图表面讲排场为末;为人臣者,以忠诚正直为本,以谄媚讨好为末。这五者若能守本弃末,仁义之风就会兴盛;弃本守末,道德就会崩溃

26.无纾目前之虞,或兴意外之变。人者,邦之本也。财者,人之心也。其心伤则其本伤,其本伤则枝干颠瘁矣。(《资治通鉴·唐纪四十四》)

如果不解除眼前的忧患,也许还会引起意外的变故。百姓是国家的根本,财力是百姓的核心。核心受到伤害,根本也就会受到伤害;根本受到伤害,枝干也就会坠毁了。

27.正女不从二夫,忠臣不事二君。为女不正,虽复华色之美,织红之巧,不足贤矣;为臣不忠,虽复才智之多,治行之优,不足贵矣。何则?大节已亏故也。(《资治通鉴·后周纪二》)

正派的女人不会跟从两个丈夫,忠诚的臣子不会侍奉两位君主。做女人不正派即使再有如花似玉的美貌,纺纱织锦的巧手,也称不上贤惠了;做臣子不忠诚,即使再才气过人,足智多谋,政绩卓著,也不值得看重了。什么缘故呢?因为大节已经亏缺了。

28.国之所以为国者,以有民也;民之所以为民者,以有谷也;谷之所以丰殖者,以有民功也;功之所以能建者,以日力也。(《潜夫论·爱日》)

国家之所以成为国家,就在于有老百姓;老百姓之所以是老百姓,就在于有五谷;五谷之所以丰收,就在于有百姓耕耘;劳作耕耘之所以能收获,就在于百姓有充沛的劳动时间。

29.且夫国以民为基,贵以贱为本。是以圣王养民,爱之如子,忧之如家,危者安之,亡者存之,救其灾患,除其祸乱。(《潜夫论·救边第二十二》)

再说国家是以百姓作为基础的,物珍贵是以物低贱作为本钱的。所以圣明的君主抚育百姓,要做到爱惜他如同爱子,担心他如同忧家,安定危险的人,稳固流亡的人,救灾除患,消灭灾祸动乱。

30.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不畏惧?(《贞观政要集校·教诫太子诸王第十一》)

船可以比喻为君主,水可以比喻为百姓,水能够承载船,也能够颠覆船。对此怎么能不心生敬畏和恐惧?

31.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贞观政要集校·务农第三十》)

国家以人民作为根本,人民以粮食作为生命。如果五谷不登、粮食歉收,那么广大的老百姓就不会属于国家。

32.民,国之本也,取之甚,则流亡,国必危矣,故君子慎之。(《春秋集传纂例·军旅例第十九》)

老百姓是国家的根本,过于耗费民力就会使他们流离失所,这样国家就很危险了,所以君子一定要审慎地保护好百姓。

33.古者尚力务本而种树繁,躬耕趋时而衣食足。虽累凶年而人不病也。故衣食者民之本,稼穑者民之务也。(《盐铁论·力耕篇》)

古时候大力提倡农业生产,因而种植非常繁荣;遵守农时勤力耕耘,因而衣服粮食充足。这种情况下,虽然遇到灾荒年也不会有人冻饿身亡。所以衣物粮食是百姓的最重要的东西,耕植劳作是百姓最需要做的事。

34.古之王者,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皆所以整齐人道,敦礼义而风元元者也。……夫教化不行,礼义不立,至于礼乐不兴,刑罚不中,民将无所措其手足。(《宜都县重修儒学记》)

古代的圣王在国家设立大学开展教育,在乡邑设立地方学校进行教育。其目的就是要规范道德伦理,崇尚礼义廉耻,给老百姓以教化。……如果不开展道德伦理教化,不提倡礼义廉耻,以至于国家礼乐制度没有推广,刑事处罚不合法律规定,那么老百姓就不会懂得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

35.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不患无位,而思位之不修也,不思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洪范传》)

要先修心治身,充实德行,而后才能理政,治国平天下。不要担心有没有职位,而应该经常反思自己的德行锻炼得如何;不要整天考虑自己的职位高低,而应该经常反省自己的德行是否高尚。

36.或问:“何以治国?”曰:“立政。”曰:“何以立政?”曰:“政之本,身也。身立则政立矣。”(《法言·先知第九》)

有人问:“怎样治国呢?”回答是:“要确立政令。”又问:“怎样确立政令呢?”回答是:“从事政务的根本,在于端正自身;自身端正,政治清明和权威也就树立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