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孔子对“仁”的解释中,已有关于“仁政”的思想,而孟子发展和丰富了孔子的学说,明确提出了“仁政”的主张。他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是对人民怀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孟子·梁惠王上》有云:“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孟子的“仁政”思想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他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必须牢固树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治国理念,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执政首要位置。他还说:国君有过错,臣民可以规劝,规劝多次不听,就可以推翻他。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在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要减轻赋税。“仁政”是一种儒家思想,是孟子学说中最重要的政治理想之一,其理论基础是“性善论”。这种儒家思想在它诞生之后的很多个朝代中都作为统治者的思想。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才能的人选举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所以人们不只是奉养自己的父母,抚育自己的子女,而是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却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作“大同”社会。
2.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于得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群书治要·孔子家语·哀公问政》)
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施政道理及方法,都记载于典籍上。如果有像文武圣王那样的人存在,那么仁政便能实行;如果圣王消失了,那么仁政便会跟着止息。所以施政的关键在于获得圣贤人才,要想得到人才,必须以修养己身来感召,修养己身必在于遵循道德伦理,遵循道德伦理的下手处,在于以仁爱存心。
3.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论语·子路第十三》)
子路说:“卫君等待老师去治理国政,老师打算先从哪儿入手呢?”孔子说:“必须辨正名分!名分不辨正,说话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就不会兴盛;礼乐得不到兴盛,执行刑罚就不会得当;刑罚执行不得当,民众就无所适从。因此,君子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了就必定能施行。”
4.子曰:圣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参焉。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其次以政焉。导民以刑,禁之刑,不刑也。化之弗变,导之弗从,伤义以败俗,于是乎用刑矣。颛五刑必即天伦,行刑罚则轻无赦,刑,侀也;侀,成也。壹成而不可更,故君子尽心焉。(《孔子家语·刑政第三十一》)
孔子说:圣人治理教化民众,必须是刑罚和政令相互配合使用。最好的办法是用道德来教化民众,并用礼来统一思想,其次是用政令。用刑罚来教导民众,用刑罚来禁止他们,目的是为了不用刑罚。对经过教化还不改变,经过教导又不听从,损害义理又败坏风俗的人,只好用刑罚来惩处。专用五刑来治理民众也必须符合天道,执行刑罚对罪行轻的也不能赦免。侀,就是侧;侧,就是已成事实不可改变。一旦定刑就不可改变,所以官员要尽心地审理案件。
5.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第二》)
孔子说:用政令来训导百姓,用刑法来整顿百姓,百姓就可以免除罪过但没有羞耻心;用道德来训导百姓,用礼数来整顿百姓,百姓就会有羞耻心而内心归附。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孟子·梁惠王上》)
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和儿女做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使天下安定,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
7.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而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孟子·梁惠王上》)
如果兵役徭役不耽误农业生产的时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渔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鸡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在梁国,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8.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孟子·梁惠王上》)
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房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领着野兽吃人啊!野兽自相残杀,人尚且厌恶它;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那又怎么能够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
9.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
齐宣王问:“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商纣,真的有这些事件吗?”孟子答:“史料中有这种记载。”宣王问:“臣子犯上杀死君主,行吗?”孟子答:“破坏仁的人叫作‘贼’,破坏义的人叫作‘残’,毁仁害义的残贼,叫作‘独夫’。只听说把独夫纣处死了,却没有听说是君主被臣下杀害了。”
10.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孟子·离娄上》)
孟子说:桀和纣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为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之所以失去老百姓的支持,是因为失去了民心。获得天下有办法:获得老百姓的支持,便可以获得天下;获得老百姓的支持有办法:获得民心,便可以获得老百姓的支持;获得民心也有办法:他们所希望的,就满足他们,他们所厌恶的,就不强加在他们身上。如此罢了。老百姓归服仁德,就像水往低处流,兽向旷野跑一样。所以,替深池把鱼赶来的是吃鱼的水獭;替森林把鸟雀赶来的是吃鸟雀的鹞鹰;替商汤王、周武王把老百姓赶来的是残害老百姓的夏桀和殷纣王。
11.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孟子·尽心下》)
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土谷之神次之,君主为轻。所以得着百姓的欢心便做天子,得着天子的欢心便做诸侯,得着诸侯的欢心便做大夫。诸侯危害国家,那就改立。牲畜既已肥壮,祭品又已洁净,也依一定时候致祭,但是还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谷之神。
12.孟子曰:不仁而得国者有之,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孟子·尽心下》)
孟子说:不行仁政而得到国家的,这样的人是有的;不行仁政而能得到天下人的心,是没有的。
13.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说: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却能有持之以恒的道德情操,这只有读书知礼的人能够做到。至于普通老百姓,没有固定产业,就没有持久稳定的善心善行,即恒心。如果没有恒心,就会胡作非为,无恶不作。等到他们犯了法,就对他施以刑罚,这就像张网捕鸟一样去陷害人民,这叫罔民。哪里有仁人执政而去陷害老百姓的事呢?因此,智慧的国君扶持老百姓去创业,让他们上可以奉养父母,下可以抚育妻子儿女,丰年能够丰衣足食,灾年也不至于饿死、逃荒。然后督促他们去行善,那老百姓也会很容易照规章制度去做了。
14.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上》)
孟子说:仁德的言论不如仁德的音乐那样深入人心,完善的政治不如完善的教化那样获得民心。完善的政治,老百姓畏惧它;完善的教化,老百姓喜欢它。完善的政治可得到老百姓的财富,完善的教化可得到老百姓的心。
15.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左传·成公二年》)
以礼法来维护道义,以道义来促生利益,以利益来惠及百姓,这就是执政的节度。
16.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左传·昭公二十年》)(www.xing528.com)
政治宽和则人民就会怠慢,怠慢就用严厉的手段来纠正;政治严厉人民就受伤害,受伤害就施行宽和的政治。用宽和来辅助严厉,用严厉来调剂宽和,政事因此而平和。
17.有大忠者,有次忠者,有下忠者,有国贼者。以德覆君而化之,大忠也;以德调君而辅之,次忠也;以是谏非而怒之,下忠也;不恤君之荣辱,不恤国之臧否,偷合苟容以之持禄养交而已耳,国贼也。(《荀子·臣道》)
有大的忠实者,有次等的忠实者,有下等的忠实者,有偷国家的贼。用仁义道德来报答君主并能够教化君主的,是最大忠实者;用仁义道德来调和君主并弥补君主不足的,是次等忠实者;用劝谏君主错误并使他发怒的,是下等忠实者;不体恤君主的荣辱,不体恤国家的好坏,私自苟合藏污纳垢,并以此照领国家俸禄且结党营私的,是国家贼啊!
18.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兼并之路,盐铁皆归于民……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去奴婢,除专杀之威。(董仲舒)
限制人民私有田地的数量,以此弥补不够的人,阻塞大地主海量集聚土地的途径,将食盐和炼铁生意全部归还给百姓……减少赋税,减轻徭役,节省民力,这样才可以治理好政务。废除奴婢制度,解除恶霸随意虐杀的权力。
19.民有恒产,然后可望其有恒心。故明君将欲兴学校以教民,必先有以制民之产;所以然者,衣食足,然后可望其知礼义也。后世言治者,动曰兴学校,却全不讲为民制恒产,不知恒产不制,而责民以恒心,是犹役饿夫负重,驱羸马致远,勉强一时,究之半途而废耳。(《二曲集·反身续录》)
百姓有了固定的产业收入,才可能希望他们有稳定的思想意识。所以聪明的领导者想振兴学校、教化百姓,就一定要有让百姓获得产业收入的制度。之所以这样说,就是因为只有满足了衣食需要才可能希望百姓知悉仁义道德。后来的人谈起社会治理,动辄说振兴学校,却全然不计划如何为百姓创造固定的产业收入。这些人全然不懂得固定产业收入没有解决好,反而责备百姓没有稳定的思想意识,这就好比驱使饿汉去背重担、驱赶瘦弱的马匹跑远路一样,最终只会半途而废而已。
20.子曰:古之为政者,先德而后刑,故其人悦以恕;今之为政者,任刑而弃德,故其人怨以诈。子曰:古之从仕者养人,今之从仕者养己。(《中说》)
孔子说:古代统治者一定是先强调道德教育再实行法律制裁,而现在的统治者却是滥用法律抛弃道德教育。古代的做官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道路,而今天的做官却是为了展示私欲。
21.自古为政,莫不以学,则仁、义、礼、智、信五者俱备,故能为利博深。(《全唐文·赐学官胄子诏》)
自古以来的政治治理,没有不是从学习开始的。说到学习,那必须是仁、义、礼、智、信五项内容齐全,这样做事情才能够博大精深。
22.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因人之心,去其苛刻。(《贞观政要·集校仁义第十三》)
治理国家的理念必须要用仁义道德来安抚百姓,用权威来展示力量,按照人性的需要去组织发展,消除政策里面的苛政杂税。
23.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亡战必危。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夫务战胜,穷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资治通鉴·汉纪十》)
《司马法》上说国家虽大,喜好战争必定灭亡;天下虽然太平,忘掉战争必定危险。愤怒是悖逆之德,兵器是不祥之物,争斗是细枝末节。那些追求战争胜利、穷兵黩武的人,到头来没有不悔恨的。
24.夫人者,理得则气和,业安则心固。崇让则不竞,知耻则远刑。若强人之所不能,虽令不劝;禁人之所必犯,虽罚且违。故曰政不欲烦,烦则数改,数改无定,人怀苟免之心;网不欲密,密则深文,深文多伤,下有非辜之懼。(《新唐书·韦嗣立传》)
一个人有理就会心平气和,工作安定就会心志坚定。懂得谦让就不会恶性竞争,明白什么是耻辱就会远离刑罚。强迫人做他根本无力完成的事,纵然下令,也还是做不到;禁止人做他无法避免的事,纵然治罪,也还是禁不住。所以说,政策不要繁琐,繁琐就会朝令夕改,朝令夕改就无法确定政策走向,这种情况下人们难免心怀苟且之意。用法不能严苛,严苛就会导致法网严密;用法严苛,法网严密就会伤及无辜,无辜百姓就会恐惧异常。
25.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新唐书·魏征传》)
人们用铜镜照自己,可以看到穿戴是否整齐;用历史做借鉴,可以知道历代兴衰和更替的原因;看别人的成功和失败,可以汲取经验和教训。
26.秦以山西之习起而驰驱中原,惟知干戈弓矢之为利也,恶识仁义哉。天厌六国之乱,而使秦并之。天又厌秦之乱,而汉得之。(《伸蒙子·去乱》)
秦国凭借太行山之西有利的地理位置,金戈铁马逐鹿中原,他们心里只有军事力量和武器,哪里知道什么仁义道德。上天抛弃了混乱不堪的六国,而让秦国吞并六国;后来上天又抛弃了混乱不堪的秦国,而让汉朝得了天下。
27.秦人姗笑先王,绝弃礼法,悉举而燔之。一夫呼七庙堕。秦焚书是自焚矣。秦坑儒是自坑矣。世未有合天而亡,逆天而存者也。故曰秦之亡,天也。(《伸蒙子·合天》)
秦始皇嘲笑诋毁古圣先贤,绝弃礼乐道德,将以上典籍全部烧毁。一位农夫陈胜揭竿而起,秦国很快就灭亡了。这样看来,秦始皇哪里是在烧书,其实是在烧他自己;秦始皇哪里是在坑杀儒士,分明是在坑杀他自己。世界上从来没有符合天道却灭亡、忤逆天道却存在的道理。所以说秦国灭亡是上天让它灭亡的。
28.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能杀人而不能使人仁。(《盐铁论·申韩篇》)
法律能处罚人但不能使人变得廉洁, 能杀人但不能使人变得仁慈。
29.夫寒者利短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新书·过秦中》)
受冻的人穿上粗布短袄就觉得很好,挨饿的人吃上糟糠也觉得香甜,天下苦苦哀叫的百姓,正是新皇帝执政的凭借。这就是说劳苦人民容易接受仁政。
30.夫仁义礼制者,治之本也;法令刑罚者,治之末也。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夫礼教之治,先之以仁义,示之以敬让,使民迁善日用而不知也。(《群书治要·袁子正书·礼政》)
仁义礼制,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法令刑罚,是治理国家的枝叶。没有根本就不能长久建立,没有枝叶就不能稳定建设。以礼义教化治国,首先要实行仁义,带头做到恭敬谦让,使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就迁善改过。
31.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资治通鉴·唐纪八》)
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