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礼乐文化的深远影响

中华礼乐文化的深远影响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礼就是指各种礼节规范,乐则包括音乐和舞蹈。礼乐文化,是从祭祀文化发展而来的。中华民族的“礼乐文化”,使得中国成为了“礼乐之邦”,也被称为“礼仪之邦”。虽然现代工商业科技文明过分重视物质利益,使得传统的“礼乐文化”受到商业世俗文化的冲击,已失去古典淳朴的本质精神。礼乐文明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凡音乐的缘起,皆出于人心。

中华礼乐文化的深远影响

导语:中国的文化,非常重视礼乐。礼就是指各种礼节规范,乐则包括音乐和舞蹈。礼乐的起源,与人类文明的演进同步,它始自夏商,到周朝初期周公“制礼作乐”形成了独有的文化体系,制定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春秋时期的政治家子产,最早把“礼”当作人们的行为规范。后经孔子孟子承前启后,把“礼”当作调整统治集团内部与社会关系的手段,当作治国治民的根本,聚合前人的精髓创建以礼乐仁义为核心的儒学文化系统。战国末期和汉初的儒家对礼做了系统的论述,主张用礼来调节人的情欲,使之符合儒家的道德规范。

礼乐文化,是从祭祀文化发展而来的。“礼”之本义,据许慎说文解字》:“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所谓“豊”,乃“行礼之器,从豆,象形。”近人王国维考证,“豊”诚为礼器,然非“从豆”,而是“像二玉在器之形”。古者行礼以玉,《尚书·盘庚》中所谓“具乃贝玉”说的就是以玉礼神。从甲骨卜辞中“围”(即“豊”)字的结构上看,是在一个器皿里盛二玉以奉事于神。王国维认为,“盛玉以奉神人谓之围若豊,推之而奉神人之酒醴亦谓之醴,又推之而奉神人之事通谓之礼”。因此“礼”之本义乃指祭神之器,而后引用为祭神的宗教仪式,再而后才泛指人类社会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行为仪式。至于其渊源,都归属于上古祭祀文化。

礼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会交往之道。中华民族的“礼乐文化”,使得中国成为了“礼乐之邦”,也被称为“礼仪之邦”。“礼乐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创造了人类的辉煌。虽然现代工商业科技文明过分重视物质利益,使得传统的“礼乐文化”受到商业世俗文化的冲击,已失去古典淳朴的本质精神。但是,传统的“礼乐文化”在今天还是能起到提升人类道德,达到自我完善的作用。礼乐文明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

1.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正邪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此之谓也。(《礼记·经解》)

礼的教化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它防范邪恶于未形成前,能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天天向善德靠近而远离恶行,因此,先王都尊崇礼的教化作用。《周易》说:“君子重视事物的开头。开头若有一丝一毫的偏差,结果都会造成千里之远的错误。”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2.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记·曲礼上》)

所谓礼,是用来判定亲疏关系,解决误会,区别同和不同,辨明是非的一套原则。

3.君子有礼,则外谐而内无怨。(《礼记·礼器》)

君子做到以礼治身,便能与一切人、事、物和谐共处,而内心平和毫无怨恨。

4.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婚礼者,礼之本也。(《礼记·昏义》)

婚礼,是两个不同姓氏的家族交好。对上来说,可以奉事宗庙、祭祀祖先;对下来说,可以传宗接代、承继香火。所以君子十分重视婚礼。男女各有分工且各尽其责,则夫妇之间才有道义;夫妇间的道义建立起来了,给后代做了榜样,然后父子才能亲爱和睦;父子之间有了亲情,然后君臣才能各正本位。因此说,婚礼是礼的根本。

5.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礼记·乐记》)

音乐的缘起,皆出于人心。感情在内心深处萌动之后,表现于外的就是发声。声成曲调,便成为音乐。因此太平盛世的音乐,安详而愉快,因为政治宽厚和谐;乱世的音乐,怨叹且愤怒,因为政令违背天理民心;亡国的音乐,悲哀而愁思,因为百姓处境困苦。

6.乐由中出,礼自外作。大乐必易,大礼必简。(《礼记·乐记》)

乐由内心深处发出,礼体现于外在行为。伟大的音乐必是平易近人的,庄严的礼仪必是简朴实在的。

7.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礼记·曲礼上》)

在富贵时,懂得追求道德礼仪的教化,那么人就不会骄奢淫靡。身处贫贱,懂得追求道德礼仪的教化,那么人的志向节气不会被环境所威慑击垮。

8.若无礼,则手足无所措,耳目无所知,进退揖让无所制。(《礼记·仲尼燕居》)

如果没有礼就会手足无措,耳目也不知该听什么该看什么,进退、作揖、谦让都失去了尺度。

9.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诗经·国风·相鼠》)

看那老鼠有张皮,却见有人没威仪。

却见有人没威仪,为何还活不倒毙?

看那老鼠有牙齿,却见有人无廉耻。

却见有人无廉耻,活着不死等何时?

看那老鼠有肢体,却见有人不懂礼。

却见有人不懂礼,何不赶快就断气?

10.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他送给我桃儿,我以李子回赠他。

11.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苹草。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琴吹笙奏乐调。

12.孔子曰:取人以身,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礼者,政之本也,是以君子不可以不修身。(《孔子家语·哀公问政第十七》)

孔子说:选拔人才在于修养自身,修养道德要以仁为本。仁,具有爱人之心,爱亲人就是最大的仁;义,就是事事做得适宜,尊重贤人就是最大的义。礼是政治的根本,因此君子不可以不修身。

13.孔子曰:丘闻之,民之所以生者,礼为大。非礼则无以节事天地之神焉,非礼则无以辩君臣上下长幼之位焉,非礼则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婚姻亲族疏数之交焉。(《孔子家语·问礼第六》)

孔子说:我听说,在民众生活中,礼仪是最重要的。没有礼就不能按时令侍奉天地神灵,没有礼就无法区别君臣、上下、长幼的地位,没有礼就不能分别男女、父子、兄弟的亲情关系以及婚姻亲族交往的亲疏远近。

14.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第十七》)

礼呀礼呀!说的是玉帛吗?乐啊乐啊!说的是钟鼓吗?

15.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第四》)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16.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论语·泰伯第八》)

在上位的人如果厚待自己的亲属,老百姓当中就会兴起仁的风气;君子如果不遗弃老朋友,老百姓就不会对人冷漠无情了。

17.子曰: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第十六》)

孔子说:不学习礼仪就不能在社会立足。(www.xing528.com)

18.子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第十二》)

孔子说:君子对工作谨慎认真,不出差错;和人交往态度恭谨而合乎礼节。那么普天之下到处都是兄弟。

19.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他人的地方,是因为他的内心。君子以仁存心,也以礼存心。以仁存心的人能爱人,以礼存心的人能尊敬人。能爱护别人,别人也常爱护他,能尊敬别人,别人也常尊敬他。

20.先王之道,仁之隆也,比中而行之。曷谓中?曰:礼义是也。(《荀子·儒效》)

古代贤王治国之道奉行仁义,选择了一条最恰当的道路来走。什么是最恰当的?回答说礼义是最恰当的。

21.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荀子·劝学》)

《礼经》是法制的前提,是各种条例的总纲,所以要学到《礼经》才算结束,才算达到了道德之顶峰。

22.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礼论》)

礼节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23.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荀子·天论》)

在天上的东西,没有什么比太阳月亮更显明的;在地上的东西,没有什么比水火更显明的;在万物中,没有什么比珠玉更显明的;在人类所具有的东西中,没有什么比礼义更显明的。

24.川渊深而鱼鳖归之,山林茂而禽兽归之,刑政平而百姓归之,礼义备而君子归之。(《荀子·致士》)

江河湖泊深了,鱼鳖就归聚到它那里;山上树林茂盛了,禽兽就归聚到它那里;刑罚政令公正不阿,老百姓就归聚到他那里;礼制道义完善周备,有道德的君子就归聚到他那里。

25.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荀子·修身》)

礼,是用来端正身心的;老师,是用来端正礼法的。没有礼,用什么来修正自己的行为?没有老师,我怎么知道礼是这样的?

26.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晏子春秋》)

人之所以比禽兽尊贵,是因为人能奉行礼仪。

27.故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礼者,所以固国家定社稷,使君无失其民者也。(《新书·礼》)

道、德、仁、义这四种美德,没有礼制(约束)就得不到发扬;教化训导扶正民俗,失去礼制就不会完备;纠正曲直明辨是非,少了礼制就不会分清;天子、大臣、上卿、下士,父、子,兄、弟,不依据礼制就无法确定;做官、求学、事奉老师,不讲礼法就失去了亲情;上朝理事、整治军队、职官履事、施行法度,没有礼法就会失去威严;不同性质的祭祀,要以牲畜和束帛供奉鬼神,不依礼制就不虔诚庄重。所以有德有爵之人要貌恭、心敬、克制、自持、退让,才能明晓礼的大义。所以,礼仪就是用来稳定国家社会,使君主不要让老百姓流失的措施。

28.故自天子无礼则无以守社稷;诸侯无礼则无以守其国。为人上无礼则无以使其下,为人下无礼则无以事其上。人而无礼,不若遄死。(《韩诗外传集释》)

所以如果天子没有礼仪就不能统治天下;如果诸侯没有礼仪就不能守卫自己的国家。作为人往高处说没有礼仪,就无法指导下属;作为人往下说没有礼仪就无法服务上级……人如果不懂礼仪,那还不如快快死掉。

29.情无所止,礼为之俭;欲无所齐,法为之防。越礼宜贬,逾法宜刑,先王之所以纪纲人物也。(《昌言》)

情感四溢不能停止,要用礼仪来遏制它的泛滥;欲望没有边界之地,要用法律来防范它的贪婪。僭越礼仪的人应该受到贬斥,违反法律的人应该受到刑罚。过去的古圣贤王就是以这样的方法来处理臧否人和事的。

30.地利不如人和,武力不如文德。(《盐铁论·险固篇》)

地势险要比不上人心团结,武力行为不如施行仁义。

31.故礼义立,则耕者让于野;礼义坏,则君子争于朝。(《盐铁论·授时第三十五》)

所以礼义如果确立起来,那么即使是农夫也会在田野干活时做到谦让有德;一旦礼义败坏,那么即使是君子也会在朝廷上争夺争吵不已。

32.孔子曰:“克已复礼,为仁。”盖言礼者中和之法,仁者中和之行,故得礼斯得仁矣。(《中和论》)

孔子说:“克制自己的行为,恢复周礼制度,就是做到了仁。”这就是说礼义体现了中和理念,仁义体现了中和行为,所以实现礼义就是实现仁义。

33.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伦理而已。何谓伦?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五者之伦序是也。何谓理?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者之天理也。于伦理明而且尽,始得称为人之名。苟伦理一失,虽具人之形,其实与禽兽何异哉!(《薛瑄全集·戒子书》)

人和禽兽的区别在于人有伦理道德。什么是伦?就是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这五种人伦次序啊!什么是理?就是父子之间有亲爱的情感,君臣之间有相敬的礼义,夫妇之间有内外的分别,长幼之间有尊卑的次序,朋友之间有诚信的友谊,这五种是天理啊!能够明白伦理而且完全做到了,才可称为人。如果行为丧失伦理,纵然具有人的形体,事实上和禽兽有什么不同呢?

34.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自爱,仁之至也;自敬,礼之至也。未有不自爱敬而人爱敬之者也。(《法言·君子》)

人一定要自爱,而后才能被他人所爱;人一定要自尊,而后才能被他人尊敬。自爱是最高的仁;自尊是最高的礼。从来没有不自爱自尊的人能受到他人尊敬的。

35.周室之衰,其礼乐之权以失,是以列国纷争,干戈日以相寻,讫无宁岁,天下无道至是极矣。(《大学衍义补》)

周王朝衰败之后,他们失去了用礼乐权衡利弊的准则,所以天下大乱,争权夺利,每天都在战争中度过,一年到头没有太平,天下无道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36.自昔人君为治之大本惟在于礼乐,礼之大者在郊天享庙,乐之大者在章德象成。是以自古善观人国者,惟于其礼乐观之,而于其政刑则略焉,此无他,求其本也,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大学衍义补》)

过去为政者的治国理政最根本的方略就在于实施礼乐。礼仪做得最好的可以在野外焚香配享祭祀,音乐做得最好的可以如周朝之乐的文德舞和象成舞那么辉煌。所以,自古以来擅长观察国情国事的人,往往从一国的礼义音乐上判断分析,而很少从政治法律上入手。这不是别的原因,就是为了找到事物的本质;如果本质坏了却还想达到成功那是不可能的。

37.夫礼也者,万物之体也,万物皆得其体,无有不善,故谓之《体论》。(《三国志·魏书·杜恕传》)

礼法是社会运行必须自觉遵守的秩序,是社会秩序的根本所在;社会秩序有了礼法就会和谐共存,不会出现混乱局面。所以把我的书取名为《体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