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儒典百训:仁义章,探寻古人真挚情感

儒典百训:仁义章,探寻古人真挚情感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仁”为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是人与人相互亲爱。舍生取义,表明古人为了重信义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义”成为一种人生观、价值观,如亲情和友情发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义”的成分。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是以虽受屈而不毁其节,志达而不犯于义。

儒典百训:仁义章,探寻古人真挚情感

导语:仁义,即仁爱与正义,是儒家文化重要的伦理范畴。“仁”为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是人与人相互亲爱。《礼记·中庸》有写:“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仁”是以亲子之爱为心理根基,而又高于亲子之爱的人性的自觉。“义”的繁体字是“義”,义者宜也。根据《说文解字》:“義”是会意字,从我,“我”就是离不开我,以我身上的观点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相帮;从羊,“羊”表祭牲,就是祭祀用的祭品,有自我牺牲的意思。所以“义”的本意是:符合道德的行为或道理。舍生取义,表明古人为了重信义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义”成为一种人生观价值观,如亲情和友情发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义”的成分。唯有“义”在,社会才会使友谊、友情、友善纯久不衰。

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第八》)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把实行仁道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直到死去才停止,不是很遥远吗?

2.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第十二》)

颜渊问怎样才能做到仁,孔子说:“对自己有节制,言行合乎礼法便是仁了。一旦能克制私欲,合乎礼法,天下人都会赞扬你是君子仁人了。达成仁德是全靠自己的,又怎能靠别人呢!”颜渊问:“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要求是怎样的。”孔子说:“不合礼法的不看,不合礼法的不听,不合礼法的不说,不合礼法的不做。”

3.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第十二》)

弟子仲弓问老师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做事要像接待宾客那样恭敬,使唤百姓要像祭祀那样小心严肃。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于别人。这样在诸侯或士大夫那里做事,就不会惹怨恨。”

4.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第九》)

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5.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第六》)

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好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6.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第六》)

仁德的人,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能使别人站得住,自己做到通达事理,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较,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7.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论语·述而第七》)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哪里敢当!不过我朝着圣和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满足,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仅仅做到如此罢了。” 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

8.颜回问:“朋友之际如何?”孔子曰:“君子之于朋友也,心必有非焉,而弗能谓,吾不知其仁人也。不忘久德,不思久怨,仁矣夫。”(《孔子家语·颜回第十八》)

颜回向孔夫子请教朋友之间的相处之道,孔子回答他说:“君子对于朋友,即使认为对方有所不当,也仍只说自己不了解他。仁爱之人,念念不忘朋友过去对自己的恩德,不记过去的仇怨,这是仁德之人啊!”

9.孔子曰:君子之恶恶道不甚,则好善道亦不甚;好善道不甚,则百姓之亲上亦不甚。《诗》云:“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悦。”《诗》之好善道甚也如此。(《孔子家语·五仪解第七》)

孔子回答说:如果君子不是十分厌恶恶行,那么他也就不会非常喜好善行。不十分喜好善行,那么百姓也就不会倾心亲附君子了。《诗经》说:“不见君子,忧心忡忡。见了君子,心中高兴。”诗中描写人们对善行追求的迫切就是这样的。

10.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荀子·王霸》)

即使做一件坏事,杀一个无辜的人,便可以得到天下,仁爱的人也不会去干。

11.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

孟子说:万千事物之理都备存在我心中,反躬扪心自问,发现自己的内心诚实无欺,这就是最大的快乐了。能够坚持恕道去为人处世,达到仁人的目标就不是遥远的。

12.孔子曰:君子之行己,期于必达。于己可以屈则屈,可以伸则伸。故屈节者所以有待;求伸者所以及时。是以虽受屈而不毁其节,志达而不犯于义。(《孔子家语·屈节解第三十七》)

孔子说:君子所做的事,期望必须达到自己的目标。需要委屈的时候就委屈,需要伸展的时候就伸展。委屈自己是因为有所期待,求得伸展需要抓住时机。所以虽然受了委屈也不能失掉气节,志向实现了也不能有害于义。

13.子曰: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礼记·中庸》)

孔子说:治理国家大事,首先要得到人才,选拔人才取决于他自身的品德修养,品德修养取决于这个人是不是遵循正道,遵循正道又取决于他有没有仁心。

14.孟子曰:夫仁政,必自经界始。(《孟子·滕文公上》)

孟子说: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确定田界开始。

15.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礼记·中庸》)

孔子说:仁爱就是人,将爱父母亲放在第一位。

16.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第十二》)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行符合礼,就是仁了。有一天,做到了克制自己,行为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称赞你是仁人了。实行仁,在于自己,难道在于别人吗?”

17.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第一》)

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18.路无拾遗。(《孔子家语·相鲁第一》)

遗失在道路上的东西没有人拾取而据为己有。

19.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国风·王风·黍离》)

了解我心情的人,认为我心中惆怅;不了解我心情的,还以为我待在这儿有什么要求呢!

20.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孔子家语·相鲁第一》)

举行和平盟会一定要有武力作为后盾,而进行军事活动也一定要有和平外交的准备。

21.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论语·学而第一》)

子贡说:我老师他老人家是靠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逊来取得人们信任的。

22.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论语·颜渊第十二》)

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仁人说话是慎重的。”司马牛说:“说话慎重,这就叫作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很困难,说起来能不慎重吗?”

23.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第十三》)(www.xing528.com)

樊迟问怎样做到仁。孔子说:“平常在家里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24.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孔子说:志士仁人决不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损害仁义的事情,而是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恪守仁义的原则。

25.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雍也第六》)

有仁德的人,首先付出艰苦的努力,获得的结果放在后边全不计较,便可以说是“仁”啊!

26.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孔子说:面对仁道,在老师面前也不要谦让。

27.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颜渊第十二》)

子张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居于官位不懈怠,执行君令要忠实。”

28.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孔子说: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这就是君子了。

29.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第四》)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有一天能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30.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第七》)

孔子说:每天吃点粗食,喝点凉水,头垫着弯曲的手臂睡觉,也是一种生活的乐趣。用不义的手段而使自己大富大贵,这些对我来说,就如浮云般轻。

31.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孟子集注·离娄上》)

君主仁,没有谁不仁;君主义,没有谁不义;君主正,没有谁不正。一旦使君主端正了,国家就安定了。

32.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孟子说:所谓仁,就是人的善心、良心;所谓义,就是人当行的正确道路。舍弃了大道而不走,丧失了善良的本性而不知道去寻找,悲哀啊!人们丢失了鸡、狗,还知道去寻找;丢失了善心、良心,却不知道去寻找。其实学问之道或教育的目的并没有什么别的,就是要帮助人们找回那丧失的善心、良心罢了。

33.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孟子说:君子之所以和一般人不同,就在于他的内心。君子心中存放着仁,心中存放着礼。有仁的人,爱护他人;有礼的人,尊敬他人。爱护他人的人,总会得到他人的爱护;尊敬他人的人,总会得到他人的尊敬。

34.夫谋事不并仁义者后必败,殖不固本而立高基者后必崩。故圣人防乱以经艺,工正曲以准绳。德盛者威广,力盛者骄众。齐桓公尚德以霸,秦二世尚刑而亡。(《新语·道基篇》)

做事情如果不考虑仁义,事后一定会失败;砌墙如果不稳固基础,却把墙体立得高高的,事后一定会倒塌。所以,圣人用古人治理的智慧之策来预防动乱,用规范来调整曲调。道德崇高的人权威高大,武力高强的人看不起大众。齐桓公尊崇仁义道德,就获得了霸主的地位;秦二世崇尚刑罚,就导致了灭亡。

35.蹶六国,兼天下,求得矣,然不知反廉耻之节,仁义之厚。信并兼之法,遂进取之业,凡十三岁而社稷为墟。不知守成之数,得之之术也,悲夫!(《新书校注·时变》)

打倒六国,兼并天下,秦的功业虽然成了,目的也达到了,但是最终仍然不知要返回到廉耻节操、仁义道德的轨道上来。信奉兼并的法则,追求进攻的事业,总共立国十三年就变成了废墟。不懂得保持前人的成就和业绩的法则,只知一味追求功业的技巧,这真是悲哀啊!

36.故仁义者,治之本也。今不知事修其本而务治其末,是释其根而灌其枝也。且法之生也,以辅仁义。今重法而弃义,是贵其冠履而忘其头足也。故仁义者,为厚基者也。不益其厚而张其广者毁,不广其基而增其高者覆。(《淮南子·泰族训》)

所以仁义是治国安民的根本。现在如果人们不懂得致力于根本,却致力于枝末的话,那就等于放弃浇灌树根而去浇灌枝叶,做的是蠢事。同时制定法律是为了倡导仁义,但是现在重视法律却背弃仁义,那就好像人们只看重帽子却忘记了头、脚一样愚蠢。所以倡导仁义就是为了夯实基础。不去进一步夯实基础,反而不断扩大范围的,那一定会灭亡;不去大力扩大夯实基础,反而不间断地加高大楼,那一定会颠覆的。

37.国之所以存者,仁义是也;人之所以生者,行善是也。国无义,虽大必亡,人无善志,虽勇必伤。治国上使不得与焉。孝于父母,弟于兄嫂,信于朋友,不得上令而可得为也。(《淮南子·主术训》)

国家存在的原因是实行了仁义道德;人能够生存的原因是行善积德。一个国家无情无义,即使强大也必然灭亡;一个人没有善心良知,即使勇武也必然受到伤害。治理国家是上面君主的事,一般人难以参与。而在家孝敬父母、顺从兄嫂、取信朋友这些事,却用不着君主发布命令就可去做。

38.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王者修饰,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汉书·董仲舒传》)

仁、义、礼、智、信是五种恒久不变的道,这是王者应培养整饬的。如果这五种道能培养整饬好,就能得到天的保佑和鬼神的帮助,从而恩德普及到国外,扩大至百姓群众。

39.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春秋繁露·仁义法》)

推行仁德的关键在于爱他人,而不是爱自身;维护义理的关键在于端正自身,而不是端正他人。

40.天,仁也。天覆育万物,既化而生之,有养而成之,事功无己,终而复始,凡举归之以奉人。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之仁也。(《春秋繁露·王道通》)

天,最根本的内容是仁爱。天养育着万事万物,对它们抚育、教化、培养,帮助它们成长、成功,努力作为、永不懈怠、周而复始,所有的成果和收获自己不索取半点,全部奉献出去。我们一定要细细体察上天的爱意,它对我们真是无穷无尽的仁爱啊!

41.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宋弘传》)

富贵时不要忘记贫贱时的朋友,不要抛弃共同渡过患难的妻子。

42.有一言而可常行者,恕也;一行而可常履者,正也。恕者仁之术也,正者义之要也。至矣哉!(《群书治要·申鉴》)

有一个字是可以恒常奉行的,就是“恕”;有一种行为是可以恒常实践的,就是“正”,正直无私。宽恕,是施行仁德的方法;正直,是遵守道义的要领。真是太重要了!

43.自古及今,德义立而利用不丰,人庶安而财货不给,因以丧邦失位者,未之有也。自古及今,德义不立而利用克宣,人庶不安而财货可保,因以兴邦固位者,亦未之有焉。(《翰苑集·论裴延龄奸蠹书》)

从古到今,有仁德却没有丰富的财富,人民安居乐业却没有财富供应,以致亡国失掉王位的,从来没有过。从古到今,不讲仁德,却财源滚滚,人民不安却能够保全财富,并且依靠这些使国家兴盛、王位巩固的,从来没有过。

44.有阴德者,必有阳报也。利出者福反,怨往者祸来。(《淮南子·人间训》)

平时积德的人一定会得到报答;把好处让给别人,福气就会到来;把怨恨留给别人,祸患就会到来。

45.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太极图说》)

所以说:立天的道理,分为阴与阳。在《易经六爻的位置属第五爻和最上一爻,五为阳位,最上一爻为阴位。分地的道理,为柔和刚。柔属于阴,刚属于阳,在六爻的位置,是在最初一爻和第二爻,初爻为阳为刚,第二爻为阴为柔。立人世间的道理,分为仁和义。仁属于阴,义属于阳,在六爻的位置,是属于第三爻和第四爻,第三爻为阳为义,第四爻为阴为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