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儒学文化中的尚道章:历来公认的为人之道的最高境界

儒学文化中的尚道章:历来公认的为人之道的最高境界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道,为中华哲学独有的哲学思想,对哲学理念、社会政治、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影响甚巨。这是历来公认的为人之道的最高境界。

儒学文化中的尚道章:历来公认的为人之道的最高境界

导语:道,是中华民族为认识自然所用的一个名词,意思是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也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运动的场所。

道是自然,自然即是道。自然者,自,自己;然,如此,这样,那样。一切事物非事物自己如此,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风无人扇而自动,水无人推而自流,草木无人种而自生,不呼吸而自呼吸,不心跳而自心跳,一切不可尽言皆自己如此。因一切事物非事物,不约而同,统一遵循某种东西,无有例外。它即变化之本,不生不灭,无形无象,无始无终,无所不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过而变之、亘古不变。其始无名,故古人强名曰:道。

道,为中华哲学独有的哲学思想,对哲学理念、社会政治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影响甚巨。道的哲学含义丰富而复杂,在不同情况下所说的道,含义往往不同。“道”字的最初意义是道路,后来引申为做事的途径、方法,再引申为本源、本体、规律、原理、境界、终极真理和原则等等。

1.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周易·彖传》)

让万物各自安顿本性与命运,万物保存聚合并处于最和谐的状态,就达到合宜而正固了。乾卦为首,创生万物,普世都可以获得安宁。

2.《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乾卦《象传》说:乾卦象征天道运行的刚健而永恒,君子应当效法天道,自我奋发图强,永不止息。坤卦《象传》说:坤卦象征大地的气势宽厚和顺。君子应当取法大地,以深厚的德行,容载万物。

3.子曰:大臣不可以不敬也,是民之表也。迩臣不可以不慎也,是民之道也。(《礼记·缁衣》)

孔子说:国君对大臣不可不恭敬,因为他们是民众的表率;近臣不能不慎重选择,因为他们是民众遵循跟从的先导。

4.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礼记·中庸》)

上天所给予人的气质叫作性,依照本性去做事叫作道,修道的方法就是教化。这个道,不能离开我的身心片刻;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正道了。

5.威仪孔时,君子有孝子。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诗·大雅·既醉》)

隆重礼仪很合适,主人尽孝得孝子。孝子永远不会少,上天赐你好后嗣。

6.羔裘如濡,洵直且侯。彼其之子,舍命不渝。(《诗·国风·郑风·羔裘》)

羔羊皮袍像油似的光润,他的为人既正直又美好。他是这样的一个人啊,豁出生命也要保持节操。

7.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诗·大雅·卷阿》)

凤凰鸣叫示吉祥,停在那边高山冈。高冈上面生梧桐,面向东方迎朝阳。

8.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国风·卫风·淇奥》)

君子的自我修养,就像加工骨器,切了还要磋;就像加工玉器,琢了还得磨。

9.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诗·国风·陈风·衡门》)

在陈国的衡门之下,可以游玩休息;在泌水之滨,可以乐道忘饥。

10.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踏。(《诗·小雅·正月》)

这就是说,天虽高,却不得不弯着腰;地虽厚,却不得不小步走。

11.悠悠我里,亦孔之瘠。四方有羡,我独居忧。民莫不逸,我独不敢休。天命不彻,我不敢效我友自逸。(《诗·小雅·十月之交》)

绵绵愁思长又长,劳心伤神病恹恹。天下之人多欢欣,独我忧深心不安。众人全都享安逸,唯我劳苦不敢闲。只要周朝天命在,不敢效友苟偷安。

12.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礼记·中庸》)

君子的道,深藏不露而日益彰显;小人的道,显露无遗而日益消亡。君子的道,平淡却不使人厌烦,简朴而内有文采,温和而又内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的,知道教化别人是从自己做起,知道细微之处会影响全局。这是历来公认的为人之道的最高境界。

13.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礼记·中庸》)

天地的德性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自身真诚不二,化育万物深奥难测。天地的德性真是广博啊,深厚啊,高大啊,光明啊,悠远啊,永久啊!

14.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礼记·中庸》)

国家将要兴盛,一定会出现吉祥如意的事物;国家将要衰亡,一定会出现奸臣乱党等怪异反常的现象。

15.子夏曰:夫古者天地顺而四时当,民有德而五谷昌,疾疢不作而无妖祥,此之谓大当。然后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纪纲,纪纲既正,天下大定。(《礼记·乐记》)

子夏回答说:古时候,风调雨顺四季平安,人民有德而五谷丰收,疾病、灾害不会发生,也没有妖里妖气反常的东西。这就叫作天下太平。然后圣人制定父子君臣做人做事的纲要,把它纳入道德规范中,天下就大定了。

16.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礼记·中庸》)

万物竞相生长而互不妨害,四时运行、四时更替而互不冲突。

17.孔子曰:以之道则国治,以之德则国安,以之仁则国和,以之圣则国平,以之礼则国定,以之义则国义,此御政之术。(《孔子家语·执辔第二十五》)

孔子说:遵从道,国家就能治理;遵从德,国家就能安定;遵从仁,国家就能和平;遵从圣贤,国家就能平安;遵从礼,国家就能长治久安;遵从义,国家就会有信义。这就是施政的方法。

18.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

19.君子谋道不谋食。(《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君子用心求道而不费心思去求衣食。

20.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第八》)

国家的政治符合大道,就表现出自己的才能;国家政治腐败,就隐藏自己的才能不出来做官。

21.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第四》)

富裕与显贵,是人人所盼望的;如果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它,君子是不会接受的。贫穷与下贱,是人人所厌恶的;如果用不正当的手段抛弃它,君子是不会干的。

22.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国家政治清明时出来做官,国家政治黑暗时便隐退藏身。

23.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第七》)

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借,以艺为娱乐。

24.张而不弛,文武弗能;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孔子家语·观乡射第二十八》)

把弓弦绷紧而不松弛,文王、武王不会这样做;把弓弦放松而不绷紧,文王、武王也不会这样做;有放松有绷紧,这才是文王、武王的治国之道。

25.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第四》)

孔子说: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却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耻辱,那就值不得和他谈论什么了。

26.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荀子·劝学》)

所以君子居住一定要选择好的乡居,交游一定要接近读书人,这是为了防止自己走上邪路,为了接近中正之道。

27.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曰:“君子所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对曰:“以其不息,且遍与诸生而不为也。夫水似乎德,其流也,则卑下;倨拘必修,其理似义;浩浩乎无屈尽之期,此似道;流行赴百仞之溪而不惧,此似勇;至量必平之,此似法;盛而不求概,此似正;绰约微达,此似察;发源必东,此似志;以出以入,万物就以化洁,此似善化也。水之德有若此,是故君子见必观焉。”(《孔子家语·三恕第九》)

孔子观赏着向东流去的水。子贡见了向夫子问道:“君子一见到大水便要前去观赏,这是为何呢?”

孔子回答说:“因为它川流不息而且周遍,使生命生生不息却不以为自己有什么恩德,像是有很高的德性;不管它流向低处还是流向屈折,姿势低下,但一定按自己的水道去走,这就像是义;水势盛大,永没有穷竭,又像是道;它奔流直泻,到很深的溪谷也毫无惧色,这如同是勇;它能作为衡量地平面的标准,公平公正,又像是法;水盛满后,不需用什么去刮平,自然平正、端正,这像是正;它柔美而略呈透明,可流入到细微的地方,这又有些像明察;不论从哪里发源,它一定是向东流去,不变其志,这又如它的志向操守;它流出流入,一切东西因此变得洁净,像是它善于教化和感化。水的德性有这么好,所以君子见到水一定要前去观赏啊!”

28.子曰:好学近于智,力行近于仁,知耻近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能成天下国家矣。(《孔子家语·哀公问政第十七》)

孔子说:喜爱学习圣贤教诲就接近于智,将学习到的教诲躬行践履就接近于仁,在学习和落实教诲过程中自省有缺点错误而产生羞耻之心,愿意改正,就接近于勇。懂得这三点,就懂得怎样修治自身;懂得怎样修治自身,就懂得怎样管理别人;懂得怎样管理别人,那么也就懂得怎样治理天下国家了。

29.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第一》)

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了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30.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第四》)

早上明白了仁义之道,晚上为它去死也可以。

31.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论语·子张第十九》)

张说:实行德而不能发扬光大,信仰道而不忠实坚定,这样的人怎么能说有,又怎么说他没有?

32.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孟子·尽心上》)

天下政治清明的时分,用道义随身行事;天下政治黑暗的时候,用生命捍卫道义。没有听说过牺牲道义而屈从于他人的。

33.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

人类生活的通则是:吃饱、穿暖、安居而没有教育,便同禽兽差不多。圣人又忧虑这件事,任命契担任司徒,把伦理道德教给人民,父子要讲亲爱,君臣要讲礼义,夫妇要讲内外之别,长幼要讲次序,朋友要讲真诚守信。

34.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作大丈夫!

35.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灾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争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诗曰:“嗡嗡呰呰,亦孔之哀。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此之谓也。(《荀子·修身》)

看到善良的行为,一定一丝不苟地拿它来对照自己;看到不好的行为,一定心怀恐惧地拿它来反省自己;善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因此而坚定不移地爱好自己;不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因此而被害似地痛恨自己。所以指责我而指责得恰当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赞同我而赞同得恰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阿谀奉承我的人,就是害我的贼人。君子尊崇老师、亲近朋友,而极端憎恨那些贼人;爱好善良的品行永不满足,受到劝告就能警惕,那么即使不想进步,可能么?小人则与此相反,自己极其昏乱,却还憎恨别人对自己的责备;自己极其无能,却要别人说自己贤能;自己的心地像虎、狼,行为像禽兽,却又恨别人指出其罪恶;对阿谀奉承自己的就亲近,对规劝自己改正错误的就疏远,把善良正直的话当作对自己的讥笑,把极端忠诚的行为看成是对自己的戕害,这样的人即使想不灭亡,可能么?《诗》云:“乱加吸取乱诋毁,实在可悲。谋划本来很完美,偏偏把它都违背;谋划本来并不好,反而拿来都依照。”就是说的这种小人。

36.道莫大于无为。(《新语·无为篇》)

最好的道就是无为,任其自然发展。

37.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史记·鲁周公世家》)

周公告诫儿子伯禽: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助天子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可是,我还常常洗一次头发,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接待宾客,还唯恐因怠慢失去人才。你去了鲁国以后,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

38.为人君而侮其臣者,智者不为谋,辩者不为使,勇者不为斗。智者不为谋则社稷危;辩者不为使则使不通;勇者不为斗则边境侵。(《新序·杂事》)

当人君的侮辱了臣子,有才智的人不给国君出谋划策;能言善辩的人不愿替国君充当使节;勇敢的人不愿为国君战斗。显然,有才智的人不出计谋,国家就有危险;有辩才的人不当使节,外交关系就不顺利;勇敢的人不愿战斗,边境就会被侵犯。(www.xing528.com)

39.治身者以积精为宝,治国者以积贤为道。(《春秋繁露·通国身》)

善于调养自身的人,以积蓄精力为最宝贵;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以积聚贤才为正确的途径。

40.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之至也。(《新书·礼》)

君主仁慈臣子忠心,父亲慈祥子女孝顺,哥哥友爱弟弟恭敬,丈夫温和妻子柔顺,姑辈慈祥媳妇听从,这是礼的最高层次。

41.知善而弗行谓之不明,知恶而弗改必受天殃;天有常德必与有德,天有常灾必与夺民时。(《新书·大政上》)

知道什么是有益却不做,叫作不明智;知道什么是有害却不改正的,一定会遭到天谴。上天有固定的福佑,一定会赐给有德之人;上天有固定的灾难,一定会降给那些让百姓耽误农事的人。

42.知道者谓之明,行道者谓之贤。且贤且明,此谓之圣人。(《新书·道术》)

知晓大自然规律的人可称之为明智,遵照大自然规律行事的人可称之为贤能。又贤能又明智的人,可称之为圣人。

43.儒者以人生天地之间,灵于万物,贵于万物,与天地并而为三极。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人而不尽人道,不足与天地并。(《象山全集·与王顺伯书》)

儒家文化认为,人生活于天地之间,比万物灵敏,比万物高贵,和天、地一起合称为天地人三极。天有天的法则,地有地的法则,人有人的法则。作为人却不能遵循人的法则,那是不配和天地并称的。

44.发政施令,为天下福者,谓之道;上下相亲,谓之和;民不求而得所欲,谓之信;除天下之害,谓之仁。仁与信,和与道,帝王之器也。(《鬻子》)

帝王发布、施行政令,是为天下人谋福祉的,称为道义;君民上下相亲相爱,称为和睦;人民不需开口恳求而君王即能适时满足,称为诚信。消除天下人的祸患,称为仁爱。仁爱与诚信,和睦与道义,都是帝王的法宝。

45.文王曰:“何如而可以为天下?”太公对曰:“大盖天下,然后能容天下;信盖天下,然后可约天下;仁盖天下,然后可以求天下;恩盖天下,然后王天下;权盖天下,然后可以不失天下;事而不疑,然后天下恃。此六者备,然后可以为天下政。”(《群书治要·六韬·武韬》)

文王问太公:“怎样才能治理天下?”太公说:“度量之大足以涵盖天下,然后才能包容天下;诚信足以遍及天下,然后才能约束天下;仁德足以遍及天下,然后才能怀服天下;恩惠足以遍覆天下,然后才能统领天下;权威足以遍及天下,然后才能不失去天下;遇事当机立断而不犹豫,然后能为天下之依靠。这六项条件都具备了,才可以治理好天下。”

46.故君子不恤年之将衰,而忧志之有倦。不寝道焉,不宿义焉。言而不行,斯寝道矣。行而不时,斯宿义矣。(《中论》)

君子不忧虑自己年老力衰,而是担忧心志倦怠。不让道业荒废停止,不让义理弃置不为。光说而不去做,这样道业就被荒废了;没有及时去做,这样义理就被弃置了。

47.不修善事,即为恶人;无事于大,则为小人。纣为无道,见称独夫;仲尼陪臣,谓为素王。即君子不在乎富贵矣。(《抱朴子·刺骄》)

不行善事的,就是恶人;不奉事尊长的,就是小人。商纣王为君无道,所以被称为“独夫”;孔子身为诸侯的大夫,却被推许为“素王”。这说明君子并不在于是否有权势和财富。

48.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之怨也,吾既无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资治通鉴·汉纪十七》)

贤能的人,如果财产太多,就会磨损他们的志气;愚蠢的人,如果财产太多,就会增加他们的过错。况且富有的人,往往会成为众人怨恨的目标,我既没有办法教化子孙的才能,也不愿增加他们的过错而招致怨恨。

49.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故《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汉书·艺文志》)

从前,孔子死了,就断绝了精微要妙的言辞,七十二个弟子亡了,就违背了正道。所以,《春秋》分成了五家,《诗》分成了四家,《易》有几家流传。

50.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赞》)

都称赞司马迁是一位良史,钦佩他擅长讲述事情的道理,不用华丽的辞藻说明,质朴而不粗俗,文章直白,所记载事情经过核实,不凭空加以赞美,不掩饰其过错,因此称《史记》为符合实际的记载。

51.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汉书·艺文志》)

儒家这个流派,大概出自于古代的司徒官。他们帮助国君,顺应自然,宣明教化。涵泳于六经的文章当中,特别注意仁义之间的事务,远宗尧舜的道统,近守周文王、武王的礼法,尊崇孔子为师表,来加重他们言论的重要性,在各派道术当中最为崇高。

52.《传》曰:天生万物,以地养之,圣人成之,功德参合,而道术生焉。……于是,先圣乃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图画乾坤,以定人道,民始开悟,知有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别,长幼之序。于是百官立,王道乃生。(《新语·道基篇》)

《易传》说,苍天生育万物,大地滋养万物,古圣先贤促成万物各俱其职,即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可以说是古圣先贤功德与天地万物结合之后,百家思想就应运而生了。……这个时候,古圣先贤抬头看天文,低头察地貌,用阴阳两爻画出了天地,并以此确立了人类生存发展的规律,百姓也因此心明眼亮,知道了父子之间要有情亲,君臣之间要有仁义,夫妻之间要有区别,长幼之间要有秩序。因此,国家和各级官员就相继组成,这样以仁义礼仪治理天下的王道就产生了。

53.臣闻六经者,圣人所以统天地之心,著善恶之归,明吉凶之分,通人道之正,使不悖于其本性者也。(《汉书·匡衡传》)

我听说《六经》,是圣人用来统揽天地之心,分别善恶的标准,明晓吉凶的区分,通向人道的正路,使人不违背自己的本性的著作。

54.身之病待医而愈,国之乱待贤而治。治身有黄帝之术,治世有孔子之经。(《潜夫论·思贤》)

身体有疾病求医生可以治好,国家混乱依靠贤良之臣可以治理好;医治身体可以寻找黄帝内经中的医术,治理国家可以依靠孔子的理论。

55.儒学之道,训教生人,识父子君臣之义,知尊卑长幼之序,升之于朝,任之以职,故能赞理时务,弘益风范。(《隋书·高祖纪下》)

儒学理论能够训导和教化百姓,使他们懂得父子、君臣之间的情义,明白上下级和长晚辈的不同,让他们在政府工作并任职,这样就可以参政理政,将优良的操行和风气发扬光大。

56.君子之学进于道,小人之学进于利。不就利,不违害,不强交,不苟绝,惟(唯)有道者能之。爱名尚利,小人哉!未见仁者而好名利者也。(《文中子中说·天地篇》)

君子的学问是探求道义,小人的学问是追求利益。不贪求名利,不危害社会,不强迫交往,不随意绝交,这只有追求道义的人才能做得到。一味追求名和利,那是小人啊!从来没有见过讲仁义道德却贪求喜好名利的人。

57.夫能遗其身,然后能无私。无私,然后能至公。至公,然后以天下为心矣,道可行矣。(《文中子集解·魏相篇》)

一个人能够豁出自己的身体不顾,然后才能表现出无私心来。一个人无私心,便能把公事放到最高处,然后才能一心治理天下,这样的话,那种高超的道便可推行了。

58.千变万化,吾常守中焉。(《文中子集解·周公篇》)

世上事物变化万端,而我却始终坚持中庸之道。

59.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论语集注·微子第十八》)

孔子说:看到善良的行为,就担心达不到,看到不善良的行动,就好像把手伸到开水中一样赶快避开。我见到过这样的人,也听到过这样的话。以隐居避世来保全自己的志向,依照义而贯彻自己的主张。我听到过这种话,却没有见到过这样的人。

60.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荀子·修身》)

优秀的农民并不因为有旱涝灾害就放弃耕种,优秀的商人并不因为一时亏损就不做买卖;士人君子并不因为贫穷就对道德修养松懈怠慢。

61.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即使是再近的路,不走也不能到达;即使再小的事,不去做也不可能完成。

62.故坚甲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由其道则行,不由其道则废。(《荀子·议兵》)

所以坚固的铠甲和锋利的兵器不足以保证取胜,高筑的城墙和深挖的护城河不足以固守城池,严格的命令和繁多的刑罚不足以造成威势。总之,遵行礼义之道一定成功,不遵行礼义之道必然失败。

63.舟即君道,水即人情。舟顺水道乃浮,违则没;君得人之情乃固,失则危。是以古先圣王之居人上也,必以其欲从天下之心,而不敢以天下之人从其欲。(《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五》)

君王的治国之道好比船,天下民情好比水。船顺着水道就能够浮行,横冲直撞就会翻沉;君王的治国之道能深得民情,就能稳固国基,违背民情就有危险。所以古圣先王都以个人的好恶顺应民心,而不敢让天下人顺从他个人的私欲。

64.君子直道而行,知必屈辱而不避也。(《新语·辩惑篇》)

君子办事坚持正道,明知会遭受屈辱,也不回避。

65.建大功于天下者,必先修于闺门之内;垂大名于万世者,必先行之于纤微之事。(《新语·慎微篇》)

为天下建立大功的人,一定是先在小的方面修养自己;名声流传千古的人,一定从微小的事情做起。

66.君子之道,与天地并运,与日月并明,与四时并行。冲然若虚,渊然若潜,浑然若无隅,凝然若弗移,充然若不可以形拘。(《潜溪集·萝山杂言》)

君子修为学说,与天地同运行,与日月同光明,与四时同变化。它迅猛却虚静淡泊,它浩荡却伏潜深藏,它完整无缺好像没有空隙,安然不动好像从未移位,广大无垠好像无法以任何形状包围。

67.我所愿则学孔子也。其道,则仁、义、礼、智、信也;其伦,则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也。其事易知且易行也。能行之则身可修也,家可齐也,国可治也,天下可平也。我所愿,则学孔子也。(《宋濂全集·七儒解》)

我的愿望理想就是学习孔夫子。从道德上来说,它有仁义礼智信等等内容;从伦理上来说,它讲究父子君臣、夫妇长幼和亲朋好友等等关系。以上说的内容,简单明了,容易学习,方便实践。我们去实践它,就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了。我的愿望和理想就是学习孔夫子。

68.夫儒者之道,内有父子君臣,亲亲长长之懿,外有诗书礼乐制度文章之美。大而以之治天下,小而以之治一家,秩然而有其法,沛然其无待于外。(《逊志斋集·答郑仲辩书》)

儒家学说,从内来说,具有父慈子孝、君仁臣忠以及亲近亲人、尊敬长辈这样的好道德礼仪;从外来说,具有诗书礼乐和制度文章这样的好文化环境。从大方面来说,可以用它来治理全天下政务;从小方面来说,可以用它管理家庭事务。儒家学说它井然有序、层次分明,内容博大精深,完全不需要再找寻其他东西。

69.圣贤之道,以养气为本。今之人不如古者,气不充也。气不充则言不章,言不章则道不明。(《逊志斋集·三贤赞》)

圣贤的学说,是把培养人的精气神当作基础和根本的。现代人比不上古代人的原因,就在于人的精气神不充盈丰满。人的精气神不充盈丰满,那么就会导致说话表达不显著明白;而表达说话不显著明白,就会导致无法说明白什么是圣贤学说。

70.君子之于学也务为道,为道必求知古,知古明道,而后履之以身,施之于事,而又见于文章而发之,以信后世。(《与张秀才第二书》)

君子在学习上一定要把学习、践行道放在首位,践行道法一定要寻找了解古代学问,做到了解古代学问、明了道法,然后身体力行,勇于实践,再发表文章宣扬,为后世树立榜样和标尺。

71.是以其政易行,其民易使,风俗淳厚,则王道成矣。(《本论上》)

所以政策简明方便实施,百姓容易管理,民风淳朴敦厚,那就可以说建立起了王道乐土。

72.圣人之道,至公而已矣。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通书·公篇第三十七》)

圣人的人极境界就如天地般公正、公道、客观,就是要做到仁、义、中、正。

73.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也。(《题欧阳生哀辞后》)

学习古人道法就要读通他们写的书、弄懂他们说的话;读通他们写的书、弄懂他们说的话的目的、志向,就在于掌握古代的治国之道啊!

74.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我将以明道也,非以为直而加人也。(《争臣论》)

君子处在他的职位上,就想的是为他的职责而死;没有得到职位,就要想着说好他的言论来阐明他的道理。我是要阐明道理,不是来表现自己的直率而强加于人。

75.宜乎泰山岩岩之象,江汉浩浩之流,配神禹,称鲁邹,而存世无休。(《墨下·治篇五》)

孟夫子就像雄伟屹立的泰山英姿那样浩然正气,就像长江、汉水浩浩荡荡的波涛那样宽阔襟怀,堪与大禹同辉,与山东大地同在,永世流芳。

76.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史记·商君列传第八》)

一千张羊皮抵不上一只狐狸腋下的皮毛珍贵;一千个人说恭维话,不如一个人说真话有价值。

77.天地未判,道在天地;天地既分,道在圣贤;圣贤之殁,道在六经。(《徐教授文集序》)

天地混沌没有分开的时候,大道就在天地之间;天地清朗分开上下的时候,大道就在圣贤身上;圣贤去世了,大道就在《诗》《书》《礼》《乐》《易》和《春秋》这六经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