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立德,就是树立德业。《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之不朽。”后世称“三不朽”。孔颖达疏:“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圣德立于上代,惠泽被于无穷。”
甲骨文“德”字是一只眼睛在看木桩的影子运行。金文“德”字更是形象,左侧两划表示行走的意思,右侧上部一竖叠加一点,表示星(还表示太阳照在木桩上),右侧中部是一只眼睛在看,右侧下部是心。整个“德”字的含义,就是站在天文观象台的中心用眼睛观看七曜的运行。“德”的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不违背自然规律去发展社会,提升自己。后来“德”引申为“所行之路”的方向,遵循本性、本心;顺乎自然,便是德;本心初,本性善,本我无,便成德。
周人制作礼乐,隆礼重仪,确立了以“德”为先的价值原则,“敬天、保民、明德、慎罚”是周人的基本的精神信仰。周人认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德”是和“天”联系在一起的,个人、家族、国家有德,便能得到上天的垂顾,成为“受命之人”“受命之族”“受命之国”。周人认为殷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无德,天命转移到了有德的周人身上。《周易·系辞》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德”是涵盖了诚信、仁义等一切美好品行的道德范畴。“德”的价值原则,被孔子发展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王道原则;被孟子发展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原则;被《礼记·大学》发展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道德纲领。
儒家认为,“德”包括忠、孝、仁、义、温良、恭敬、谦让等。孔子当年之所以念念不忘“克己复礼”,就是因为以“德”为核心的西周礼乐文明是儒家思想最为推崇的道德标准,而“厚德载物”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神遗产,是我们构建平安和谐文化的准绳。
1.子曰:下之事上也,不从其所令,而从其所行。上好是物,下必有甚矣。故上之所好恶,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礼记·缁衣》)
孔子说:下级跟着上级做事,不是机械地服从上级命令,而是信服其实际言行。上面的人喜欢的东西,下面的人一定更喜欢。因此,上面的人的喜欢与不喜欢,不可以不慎重为之,因为这是民众的表率呀。
2.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大学·释齐家治国章》)
作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应严于律己,先具备美德,然后才要求别人;自己没有恶习,然后才能批评别人。
3.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人而不自得焉!(《中庸·素位章》)
君子是根据他所处的地位和环境泰然生活行事的,不愿有非分的要求和行为。当你富贵时,就要多行善事,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当你贫穷时,也不能铤而走险,做非法害人的事;当你处在未开发的部落时,就要入乡随俗;当你处于患难的境地时,要泰然忍受患难。这样的君子,没有人会生活得不自我满足和快乐。
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第九》)
到了一年之中最寒冷的季节,这样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5.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君子庄重又谨慎,而不与别人争执,虽然合群却不结党营私。
6.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第四》)
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必然会有志同道合者来帮助。
7.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孔子说:为君主做事,先要做好君主吩咐的事,然后才去考虑酬劳,考虑自己的衣食住行。
8.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第五》)
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君子的四种道德:他行为庄重,侍奉君主恭敬,养护百姓有恩惠,役使百姓有法度。
9.君子不困不成王,烈士不困行不彰。(《孔子家语·困誓第二十二》)
没有困境,君就不成王;没有苦难,士的德行就无法彰显。
10.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之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
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看待臣下如同自己的手足,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自己的腹心;君主看待臣下如同犬马,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路人;君主看待臣下如同泥土草芥,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强盗仇敌。
11.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孟子·公孙丑上》)
子路,如有人指出他的错误,他会很高兴。大禹,听到好的言论就向这个人行礼。大舜更是了不起,他喜欢见贤思齐,与人相同;他抛弃自己的缺点,追随别人的优点,乐于采纳别人的优点,并使之变为自己的优点。
12.万章问曰:“敢问友。”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子·万章下》)
万章问:“交朋友有什么规矩。”孟子回答说:“不倚仗自己的年岁大,不倚仗自己的地位高,不倚仗自己兄弟的势力。所谓交朋友,是因为他的品德而交,不可有所倚仗。”
13.孟子曰:君子不亮,恶乎执?(《孟子·告子下》)
孟子说:君子不诚信,怎么能有持之以恒的操守?
14.人心莫不有知,惟蔽于人欲,则亡天理也。(《河南程氏遗书》)
人心都是有良知的,只是由于被欲望所遮住,从而失去了天理。
15.君子之于人也,固常思齐其贤,而以其不肖为戒。(《洪范传》)
君子就应该经常想一想如何达到他人的品德贤能,并且把他人的缺点错误引以为戒。
16.夫所谓儒者,用于君则忧君之忧,食于民则患民之患,在下而不用,则修身而已。(《子贡论》)
所说的儒者,被国君任用,就以国君之忧为忧;为百姓做事,就以百姓之患为患;处在下层不被任用,就加强自身修养。
17.太山不辞壤石,江海不逆小流,所以成大也。(《说苑·遵贤》)(www.xing528.com)
泰山之所以有这样的高度,正是因为不拒绝渺小的土壤,堆砌起来才能形成如今的成就。江河之所以有这样的深度,正是因为不拒绝细微的溪流,汇聚起来才能形成如今的规模。
18.吾以嗜鱼,故不受鱼;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新序·节士》)
我因为爱好吃鱼,所以不接受鱼。因为接受别人送来的鱼会使自己失去官职,没有俸禄也就无鱼可吃,不接受,则可清廉,保官职,可一辈子有鱼吃。
19.养志者忘身,身且不爱,孰能累之?(《新序·节士》)
一个具有崇高理想和正义感的人会舍生忘死,而连生命都不顾的人还有什么不能放下?
20.杀身以避难则非计也,怀道而避世则不忠也。(《新语·慎微篇》)
自绝于生命来逃避危难,不是应有之计;胸怀治世之良策却逃避现实,是对社会不忠。
21.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资治通鉴·周纪》)
君子树立天下端严方正的秩序,推行天下呵护自然规律的道。能够得志,就与百姓一起来实现理想;不能得志,就独自去努力实现自己的主张。身处富贵,待人处事不会过分,没有节制;置身贫贱,不会动摇自己的节操和志向;面对强暴,不会有丝毫的惧怕和屈服,这样的人就叫作大丈夫。
22.我有公心焉,则士民不敢念其私矣;我有平心焉,则士民不敢行其险矣;我有俭心焉,则士民不敢放其奢矣。此躬行之所征者也。(《昌言》)
上位者有公正之心,下属百姓就不敢有谋私的念头;上位者能有平等之心,下属百姓就不敢行险,心存侥幸;上位者有节俭之心,下属百姓就不敢放纵享受、奢侈浪费。这是上位者以身作则所起的作用。
23.颜回将西游,问孔子曰:“何以为身?”孔子曰:“恭敬忠信,可以为身。恭则免于众,敬则人爱之,忠则人与之,信则人恃之。人所爱,人所与,人所恃,必免于患矣。可以临国家,何况于身乎?”(《说苑·敬慎》)
颜回马上要西向游学,向孔子请教说:“请教我安身立命之道!”孔子回答说:“能够做到恭、敬、忠、信就是安身立命之道。对人恭和就可以不受大众困扰,对人尊敬就可以得到他人爱惜,对人忠直就会受到他人拥护,对人诚信就会成为他人依靠。被人爱惜,受人拥护,为人依靠,那一定不会有危险。依照这样的原则对人处事,参与治理国家政务都行,更不用说个人了!”
24.勇于义而果于德,不以贫富、贵贱、死生动其心,于勇也,其庶乎!(《法言·渊骞》)
在行义修德方面十分勇敢,不因为贫富、贵贱、死生动摇自己的为义为德之心,从勇的标准看,是差不多了。
25.学以治之,思以精之,朋友以磨之,名誉以崇之,不倦以终之,可谓好学也已矣。(《法言·学行》)
通过学习来得到学问,通过思考来获取学问精华,通过朋友间的切磋砥砺使学问精益求精,通过社会影响力使学问获得推崇,坚持不懈终身努力,这才是一种好学的正确态度。
26.人而不学,虽无忧,如禽何?天下有三门:由于情欲,入自禽门;由于礼义,入自人门;由于独智,入自圣门。(《法言·学行》)
人如不加强思想品德的学习修行,尽管生活没有忧虑,但他和禽兽没有不同。天下人有三种归宿:凭借情感欲望行事,横行无忌,就会沦为不齿于人类的禽兽、牲畜;严于律己,行为合符礼仪伦常,才是纯粹之人;不断修行,福至心灵,超凡脱俗,就可以达到圣人的境界。
27.君子敦贞之质,察敏之才,摄之以良朋,教之以明师,文之以《礼》《乐》,导之以《诗》《书》,赞之以《周易》,明之以《春秋》,其不有济乎?(《潜夫论·赞学》)
况且君子有敦厚坚贞的品质和敏捷聪察的才干,有优秀的朋友经常交往,有贤明的老师来指导,用《礼》《乐》来修饰自己头脑,有《诗》《书》来引导人生方向,有《周易》来辅佐自己的行为,有《春秋》来帮助自己明辨是非,还有做不成的事业吗?
28.夫物速成则疾亡,晚就则善终。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是以大雅君子恶速成。(《三国志·魏书·王昶传》)
大凡事物发展过快则衰亡也快,缓慢稳定的发展则容易有圆满的成果。早晨开花的草,到了傍晚就凋落了;茂盛的松柏,即使在非常寒冷的冬天也不会枯萎。所以,德高才大的君子忌讳速成。
29.故乱国之主,务于广地,而不务于仁义;务于高位,而不务于道德,是舍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群书治要·文子·上仁》)
所以会造成国家动乱的领导人,只注重扩大势力范围,而不重视仁义的教化;只追求高位权力,而不专注道德的修养。这种做法是舍弃国家所能生存的条件,而造成灭亡的因素。
30.人主之大患,莫大乎好名。人主好名,则群臣知所要矣。(《体论》)
领导人最大的祸患,没有大过爱好虚名的祸患。一旦领导人好名声,那么下属就知道他想要的是什么,而投其所好。
31.夫圣世之君,存乎节俭。富贵广大,守之以约;睿智聪明,守之以愚。不以身尊而骄人,不以德厚而矜物。茅茨不剪,采椽不斫,舟车不饰,衣服无文,土阶不崇,大羹不和。非憎荣而恶味,乃处薄而行俭。(《唐太宗全集·帝范·崇俭篇》)
太平盛世的明君,心中应常存节俭的美德。富有四海贵为天子,要时刻以节俭警诫自己。圣王虽然智慧,但是要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不因自己身份尊贵就飞扬跋扈,不因自己功德伟大就恃功傲物。明君圣主常常用茅草盖房子,也不会修剪得漂亮一些;坐的船也不装饰彩绘,衣服也不华丽。不进豪华厅堂,吃饭只图饱腹,不求味美,他们这样做,不是因为憎嫌荣华、讨厌甘美,而是期望率先垂范,用淡薄节俭的风尚为天下百姓做榜样。
32.见利争让,闻义争为。言必忠,行必信,鼓以利害不动。(《文中子中说·魏相篇》)
君子应见到利益自动谦让,听到正义之事主动作为;说话要真挚,行事要诚信,绝不为外界各种诱惑所动摇。
33.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坚与赤,性之有也。性也者,所受于天也,非择取而为之也。(《吕氏春秋·诚廉》)
石头可以被打破,但它坚硬的质地无法改变;丹砂可以被研磨,但它朱红的颜色无法改变。硬度和颜色分别是石头和丹砂的本性所具有的。本性是与生俱来的,不可以任意择取改变。
34.夫人禀五常,士兼百行,邪正有别,曲直不同。若邪曲者,人之所贱,而小人之道也;正直者,人之所贵,而君子之德也。(《史通通释·直书第二十四》)
人遵循五常(五常即五种行为规则,又称五典: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士人有各种行为,有的邪,有的正,有的曲,有的直。邪的、曲的人,被人所轻贱,因为那是小人;那正直的人,被人所尊重,因为那是君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