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津滨海新区塘沽教育科研生态系统构建策略研究

天津滨海新区塘沽教育科研生态系统构建策略研究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依据研究人员的构成范围,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区级学科教科研组织和校级学科教科研组织。由此看来,科研员、教研员与一线教师在课题研究方面有很强的互补性,科研员、教研员与一线教师组成课题研究共同体是彼此的需要、双赢的选择。在学校形成办学特色的过程中,选择龙头课题开展教育科研是有效的途径。

天津滨海新区塘沽教育科研生态系统构建策略研究

(一)建立教科研专家组,强化教科研力量

随着区域教育科研的深入发展与推进,塘沽教科研部门,适时引入外部科研力量,包括行政力量与业务力量,建立了教科研专家组。目前,教科研专家组主要由5个群体共同组成:教育中心具有高级教师职称的业务领导13人,塘沽教育中心教科室科研员7人,塘沽特级教师1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塘沽传统名校校长4人,塘沽基层学校教科研管理骨干8人。教科研专家组现有专家43人,涉及学段学科如下:高中语文4人、初中语文3人、小学语文4人、高中数学2人、初中数学2人、小学数学2人、高中英语2人、初中英语4人、高中历史2人、初中历史1人、高中地理1人、初中地理1人、高中政治2人、初中思品1人、小学品社1人、高中物理1人、初中物理3人、高中化学1人、初中化学3人、高中生物1人、高中体育1人、幼教1人。

教科研专家组主要在课题立项论证、结题鉴定等方面发挥作用,另在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中也将进一步发挥作用。当然,教科研专家组作用的有效发挥,还有赖于专家组人员结构进一步优化,特别是人员的学科结构。现有的学科多为考试性学科,对于非考试性学科,如音乐美术信息技术、体育等,需要加以增补。另外,学科结构也呈现出不平衡性,如语文学科有11人,而生物学科只有1人,这些都有待于改进与完善。与此同时,对专家组的培训与管理也要及时跟上,包括课题的评价鉴定标准、论文的评价鉴定标准等方面的培训,在培训与沟通中实现管理,通过管理落实权责关系。唯有如此,教科研专家组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构建学科教科研组织

所谓学科教科研组织,就是以某一学科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内容,构建由同一学科教师为研究主体,区县科研员、教研员、学校教务主任、教科室主任、学科组长、备课组长为组织管理主体的学科课题研究共同体。学科教科研组织注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探讨与研究,突出教研与科研的整合,引入多方合作机制,包括科研员与教研员的合作、教务与教科的合作、组织管理者与研究者的合作等。依据研究人员的构成范围,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区级学科教科研组织和校级学科教科研组织。所有参与研究人员如果都在同一所学校内,即为校级学科教科研组织;参与研究人员如果不局限于一所学校,即为区级学科教科研组织。

学科教科研组织是在原有教研模式与科研模式上的一个创新,它的构建将有利于教研科研的融合与一体化及研究共同体的形成。

1.教研科研的融合与一体化

教研和科研是基础教育发展的两翼,但当前教研与科研仍是两套人马,两套运行机制。科研不进课堂,教研不管课题研究,各自守着自己的业务范围。构建学科教科研组织就是要进一步推动与实现教科研的一体化,提升教科研的实效。学科教科研组织以学科课题研究为纽带,将科研与教研、教务与教科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围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个中心,让教研上升到科研,科研下嫁到教研,教研科研一体,以科研带教研,以教研促科研,使二者实现良性互动、协调发展、融合提高,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2.研究共同体的形成

当前我区的一些教研活动、科研活动彼此孤立,互不相干。主要表现在,教研活动“专门”探讨知识点的处理、试题的解答等课堂教学问题,科研活动是不与课堂教学发生联系的“纯粹”的科研活动,教研和科研的严格区分,大幅度增加了一线教师的负担,很难受到教师的欢迎。在课题研究上,从科研员的层面来说,由于缺乏一线的教学实践及相关的材料素材,科研很难深入到课堂;从教研员的层面来说,教研员做课题研究,既面临着缺少一线素材的同样问题,又会遇到科研方式方法上的困惑;从一线教师的层面来说,教学实践材料丰富,但是教师做课题研究面临的问题是,缺少专业引领,往往望“题”生畏;同学科同年级的教师少,难以形成研究的氛围。由此看来,科研员、教研员与一线教师在课题研究方面有很强的互补性,科研员、教研员与一线教师组成课题研究共同体是彼此的需要、双赢的选择。

(三)构建“龙头”课题组织,引领教科研发展

学校“龙头”课题是指以学校整体发展为依托,全面带动学校工作的课题。学校力图创出自己的办学特色,合理地定位学校办学特色,科学地实践学校的办学特色,学校迫切希望能形成一个比较核心的课题,通过课题研究来全面带动学校工作和教育教学改革,而“龙头”课题的选择和确立,就是把课题研究与学校改革融合起来的最佳方式,对学校的发展具有全局性和指导性的作用。龙头课题研究内容的选择与论证:龙头课题对基层学校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但一些基层学校在选择龙头课题时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不知道从哪方面人手,一味贪大求异,选择的课题超出自身研究能力,过分追求轰动效应,课题不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等。

那么如何选择龙头课题的内容呢?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办学目标入手

学校的办学目标决定了所培养人才的类型、要求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特点,从办学目标入手容易找到合适的突破口,又具有指导学校的工作的整体性的特征。

2.从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入手

学校在进行教改实验时,需要寻找成熟的理论支撑,借鉴引入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来指导教改实践,以此入手选择龙头课题的内容也是比较理想、自然的。

3.从学校的办学特色入手

学校的个性化发展阶段是形成办学特色的阶段,学校往往会根据自身现实或传统的优势、内部或外部的特点来定位学校的办学特色。在学校形成办学特色的过程中,选择龙头课题开展教育科研是有效的途径。

4.从学校实施重大教育改革的实践入手

近几年来,为了尽快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一些学校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对学校工作进行了全面改革,结合这些改革进行课题研究,是龙头课题的切入点之一。

“龙头”课题一般是由校长亲自挂帅的综合性课题,体现校长的办学思想和理念,学校比较重视,往往通过行政手段把全校教师组织到课题研究中去。参与课题研究的人数比较多,在时间、物质条件和协作交流等方面往往能得到切实的保障,教育科研的效益比较高。为了把校长的办学思想和理念转化成为全校教师的实际行动,可以让教师参与课题研究,课题组要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和讨论,和教师们一起分解细化课题研究的内容,让教师选择适合个人研究的专题。龙头课题必须确立教师的主体地位,并创造活动实现教师的主体地位,使龙头课题真正成为全面带动学校工作的龙头。龙头课题的规划要确保教师主体的活动空间,规划的实施为教师全体活动创设充分的机会。

依据区域已有经验,介绍一下学校“龙头”课题推进与操作的具体策略。(www.xing528.com)

1.组织培训,开展讨论

在研究的初期,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学习和研讨是不可缺少的。通过学习和讨论,让教师充分理解课题研究的理念和思路,并对研究内容做出自己的理性判断。

2.细化内容,认领专题

在研究的初始阶段对课题方案的设计可能只是一个大致的构想。随着研究的深入,这种构想逐渐具体化,方案越来越具体。特别是课题组运用讲座或自主学习等形式,发动教师学习和讨论课题方案,形成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子课题群。这时,课题组要求教师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特点和爱好的内容,合理分工,承担子课题的研究任务。

3.教师进行研究设计

在选定专题后,课题的研究活动主要表现在对活动有意识的设计、设想或打算。与常规教育实践不同的是,此时教师有意识地将行为纳入了研究的框架,这就要求教师将自己的思想形成行动的方案。因此,教师在研究中,要学会思考,学会设计,才能真正学到科研本领,学到解决教育问题的本领。

4.扎根教育教学实践,行为跟进

课题确立以后,作为基层的研究者应该以课题为引领,以教育教学实践为阵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将研究深入到课堂。龙头课题能使教育科研名正言顺地纳入学校工作的轨道,易于集中教育资源,便于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更易于课题的集中管理和成果的推出,从而提高学校教育科研的效益。

(四)夯实学校教科研组织建设

1.学校教科室的重要作用

学校教科室是区域教科室与课题组的中间站,是落实区域教科研工作的基层单位。学校教科室处在学校之中,深入教学一线,是真正的“田野中的管理者”,与其他各级科研部门不同,学校教科室在课题的过程管理中有三大优势。①直接性。学校教科室直接与研究者——教师相联系,在同一学校中工作,对教师的研究工作最了解,最能体会教师研究中的困难和感受,能够敏感地捕捉学校和教师发展中的问题,既是校本研究的管理者,又是教师的研究“同伴”。课题的选择有没有把握实际问题的脉搏?教师的研究是不是真正沉到课堂的“田野”之中,解决实际问题?参与研究的教师有没有同伴互助,真正参与研究中?学校教科室都可以深入教师的工作中,深入研究的过程中,从而使过程管理真正落到实处。②全程性。学校教科室对课题的过程管理是全程的,从课题的选题、立项,到结题、推广,包括课题选择、方案确定、操作策略、中期调整、报告撰写等每个环节,都可以全程“介入”,可以深入课堂了解教师研究的真相,可以参加课题组的讨论和交流,可以随时调查课题记录的规范和完整。③指导性。各级教科研部门和教育专家都可以对教师的研究进行指导,但学校教科室的指导具有特殊意义,即这种指导是介入指导、全面指导、全程指导,教科室的指导专家也可以介入到学校的课题进行指导,但却是局限于某一个课题,而且往往是学校层面的全局性的课题,而学校教科室却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介入各课题组的研究,在指导中进行课题管理。由此不难看出,学校教科室在教育科研发展与深入推进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科研的质量与效果。因此,强化校级教科室建设势在必行

2.强化校级教科室建设

(1)有效地开展学校教科研工作,必须健全组织机构

当前,还需逐步推进学校教科室的设立工作,对规模达到16个教学班、教师数达到50人、课题数量达到8个以上的学校,要引导、帮助学校设立教科室,实现专人专管。

(2)做好学校教科室主任的选拔任用、培训与考核

教科室主任职责,总体来说,一般有以下几部分:①各级课题研究及课题管理;②科研活动策划及组织;③组织教师学习与培训;④负责科研成果的评选与推广;⑤协助学校办学与建设。教科室主任要胜任自己的工作,首先自己要会研究,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具有指导研究的能力,具有为学校办学提供决策依据的能力。可见,教科室的岗位性质对教科室主任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教科室主任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岗位。从某种程度上说,也许大多数的教师,甚至是优秀教师都是不具备成为教科室主任的条件,主要是缺少这样的“修炼”。因此,对教科室主任的选拔任用,需要逐步制定与完善相应的条件与标准,择优聘用。同时,也要做好现任教科室主任队伍的学习与培训,特别是新上任的教科室主任的培训工作。另外,要制定与完善教科室主任的考核与评价标准。作为直接对口的区域教科室,有责任也有义务对学校教科室所做工作进行考核与评价,以作为学校年终考核的补充与参考。

(3)开启学校教科室的研究职能,强化其管理与服务职能

对学校教科室要准确定位,同时赋予它相应的权责。一些学校教科室只是在区县教科室和学校、课题组之间发挥着上传下达的职能,工作严重缺少主动性与创新性,极大地影响了教育科研工作的深入推进。学校教科室必须要强化它的管理与服务职能,在管理的基础上做好服务,在提升服务的导向下深化管理。与此同时,学校教科室要开启、加强自身的研究职能,对此,区县教科室可以对其进行引导、协作与要求。只有这样,学校教科室才有了自己的生存的根基。

(五)构架扁平化组织结构

扁平化组织结构,是指以信息作为主轴和中心结构,把中间管理幅度加宽,职能加以扩展,将原来的管理层次压缩或减少,允许内部组合多样化,旨在调动各层级管理人员、作业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形成对环境反应敏锐、决策迅速的一种柔性、简洁、灵活的组织模式。扁平化组织结构,具有低组织层次、宽管理跨度的特征。

扁平化组织的特点有如下几点。①以工作流程为中心而不是部门职能来构建组织结构。组织的结构是围绕有明确目标的几项“核心流程”建立起来的,而不再是围绕职能部门。②纵向管理层次简化,削减中间管理层。组织扁平化要求组织的管理幅度增大,简化繁琐的管理层次,实现信息链最短。③权力下放,课题研究需求驱动。专家、科研员、学校教科室及课题负责人都能直接沟通联系,避免了反馈信息在上传下达过程中的失真与滞后,大大改善课题管理与服务质量。④现代网络通信手段。通过使用E-mail、电话、短信、微信等网络信息化工具进行沟通,大大提高管理幅度与效率。⑤实行目标管理。在下放权力的同时实行目标管理,以团队作为基本的工作单位,个人可以自主安排自己的工作,并为之负责;这样就把每一成员都变成了工作的主人。

这种转变趋势摆脱了以往上层负担过重的职能式结构,转向另一种模式。通过组织再造,打破传统部门边界,精简组织结构并使纵向的层级结构扁平化。这种宽跨度、少层次的组织可以大幅度地节省用于管理上的费用和资金,减少了信息在上下级间沟通时发生的遗漏和曲解,简化了众多部门和层级的计划工作和控制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