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区域教育科研生态系统创新发展

区域教育科研生态系统创新发展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找到系统科学的方法的关键是考察要素之间、要素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态学的方法和模式的要点在于指明教育情境的范围和复杂性。文献研究与理论研究;历史研究:梳理塘沽教育科研生态发展的历程,总结经验与成果;调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现场观察等方法进行研究;政策与策略研究:针对当前区域教育科研生态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制定与完善“区域教育科研生态变革”的策略和行动方案。

区域教育科研生态系统创新发展

“克雷明认为,教育生态学的方法就是‘把各种教育机构与结构置于彼此联系以及与维持它们并受它们影响的更广泛的社会之间的联系中,加以审视’。基于这一点,克雷明指出,根据教育生态学的观点来思考教育问题,要坚持三种思考方式:①全面地思考;②联系地思考;③公开地思考。”[46]

系统科学的方法主要是从系统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出发,把研究对象置于系统的形式之中,从要素、结构、系统整体、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等方面综合地进行考察,以揭示对象系统的本质和规律。找到系统科学的方法的关键是考察要素之间、要素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生态学的方法和模式的要点在于指明教育情境的范围和复杂性。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就是运用生态学的系统观、平衡观、联系观、动态观来考察教育问题。生态观点是一种宏观的整体思维方式,它不同于那种拘泥于细枝末节的思维方式。生态观点是一种具有内在联系的思维方式,它不同于那种机械的、孤立的思维方式。生态观点是一种动态平衡的思维方式,它不同于那种一味追求发展(增长)、不顾协调的思维方式。

教育生态学要研究教育与各种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以及规范生态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特别是研究一些重要的、与教育生态的关系尤为密切的社会生态因子,如文化、人口、资源等对教育生态系统的影响;就微观教育生态而言,既要考察作为教育生态系统载体学校在各种生态环境中的分布机制,又要探讨教育生态系统内部影响教育教学活动开展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各种生态环境要素。

教育生态学研究的方法是“避免将生态学的概念、原理简单地移植、套用,而出现简单推演和无视价值等方面的问题。结合教育实践与教育研究的自身的特点,采用教育生态分析的研究方法,教育生态分析是一种注重全面联系、突出整体价值和强调动态过程、追求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研究方式”[47]

本书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践变革双向建构的策略,力图在厘清区域(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区域)教育科研生态系统结构及其关系的基础上,制定变革性行动方案,促进区域教育科研生态优化。本研究采用的方法如下。

(1)文献研究与理论研究;

(2)历史研究:梳理塘沽教育科研生态发展的历程,总结经验与成果;

(3)调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现场观察等方法进行研究;

(4)政策与策略研究:针对当前区域教育科研生态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制定与完善“区域教育科研生态变革”的策略和行动方案。

【注释】

[1]吴鼎福,渚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22.

[2]吴鼎福,渚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293.

[3]吴鼎福,渚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78.

[4]吴鼎福.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114.

[5]邓小泉,杜成宪.教育生态学研究二十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3):12~13.

[6]贺祖斌.高等教育生态研究述评[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27.

[7]刘贵华.大学学术生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

[8]范国睿.共生与和谐:生态学视野下的学校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5.

[9]孙芙蓉,谢利民.国外课堂生态研究述评[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4):14~15.

[10]吴文亮,覃逸明.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化探析[J].柳州师专学报,2013(4):87.

[11]范国睿.共生与和谐:生态学视野下的学校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2.

[12]范国睿.共生与和谐:生态学视野下的学校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4.

[13]陈娟.从生态学视角看一线教育科研的问题与对策——基于浙江省宁波市江东区教育科研实践[J].基础教育参考,2010(1):48~50.

[14]夏鸿菊.学校教育科研的生态描述与管理优化[J].上海教育科研,2007(4):61~62.

[15]缪建平.让“科研生态”助推教师专业成长[J].网络科技时代,2008(4):34.

[16]陈国祥.发展良性循环的教育科研生态——中学教育科研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12(6):25.

[17]刁成海.扮靓县域生态科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1(2):65~66.

[18]胡兴宏.群众性教育科研的追求[J].上海教育科研,2010(7):22.

[19]王际海,孟万金.我国中小学科研兴校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科学,2006(3):51~53.(www.xing528.com)

[20]辛鸣.制度论——关于制度哲学的理论建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85~187.

[21]〔美〕霍尔著.张友星,刘五一,沈勇译.组织:结构、过程及结果[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35.

[22]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346.

[23]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347.

[24]〔美〕卡斯特等著.傅严等译.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M].第4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53~156.

[25]任凯,白燕.教育生态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200.

[26]〔美〕彼得·M.布劳,W.理查德·斯科特.正规组织:一种比较方法[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27]王明春.从科层化到扁平化——组织结构的人文解读[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5(1):15.

[28]〔美〕彼得·杜拉克.杜拉克论管理[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97.

[29]〔英〕R.梅雷迪思·贝尔滨.未来的组织形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174.

[30]邓绍兴.职能原则是档案管理的重要原则[J].上海档案,1998(5):9.

[31]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137.

[32]尚玉昌.生态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31.

[33]李聪明.教育生态学导论——教育问题的生态学思考[M].台北:学生书局,1989:7~23.

[34]赵坤,王方芳,王振维.大学跨学科组织生态系统:内涵、关系与环境[J].江苏高教,2012(6):13~14.

[35]朱小琥.教育科研管理研究综述[J].江苏教育研究,2011(34):61.

[36]刘文达,滕玉华,姜锡东.试谈高校科研管理系统的指导思想及其主要职能[J].科研管理,1987(3):45.

[37]易泰玉.学校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的探索与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07(1):70.

[38]程斯辉.关于教育科研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3):16.

[39]王小明.浅谈教育科研课题经费管理[J].当代教育科学,1997(2):27.

[40]陈金赞.北京市普教科研管理的实践研究[J].教育科学,1996(5):33.

[41]梁陆元.加强课题研究管理提高教育科研水平[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2):34.

[42]周春红.略论教育科研档案的管理[J].教育科学,1996(3):48.

[43]方滨兴.“道路驱动”与“目标驱动”——论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与科研管理方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4):3.

[44]吴俊梅.对教育科研管理的再认识——人本管理[J].记者摇篮,2009(5):32.

[45]李秀林.新管理理念下学校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变革的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08(9):40~41.

[46]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6~28.

[47]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6~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