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构建区域教育科研生态系统的实践研究成果

构建区域教育科研生态系统的实践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意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对自然生态的总体性考察可以通过对生态系统及其平衡机制的分析来实现。这种稳定的状态叫作生态平衡。在自然生态系统发展与进化的过程中,一般会遵循以下的生态学原理和法则。而生态系统的稳定度主要依赖其关系网络的复杂程度,即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一般来说,教育生态环境最基本的构成因素是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

构建区域教育科研生态系统的实践研究成果

(一)自然生态

自然生态意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自然生态具有自为性、多样性、脆弱性、关联性协调性等内在特点,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

对自然生态的总体性考察可以通过对生态系统及其平衡机制的分析来实现。生态系统这一概念是由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首先提出的。生态系统是指一定地域(或空间)内生存的所有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具有能量转换、物质循环代谢和信息传递功能的统一体。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系统与环境系统互相依赖和相互作用构成的自然整体,包括生物和环境两个子系统。生物系统从结构单元来说,可以分为生物大分子、个体、种群和群落层次;从功能来说,可以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环境系统包括自然界的光、热、空气、水分、土壤以及其他各种供给生物系统以物质和能量的有机和无机元素。生物和环境两者之间的能量需求关系如图1-1所示。

生态系统是有边界、有范围、有层次的系统,任何一个被研究的系统都可以和周围环境组成一个更大的系统,成为高一级系统的组成部分,而且,它本身又可以由许多子系统或亚系统构成。这些不同的生态系统又构成一个大的错综复杂的生态系统。大循环中有小循环,任何一个局部的变化都会引起系统各部分的连锁反应。

图1-1

“生态系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不仅有机体与其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关系,而且,各子系统之间以及子系统与母系统之间也同样有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不断地进行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流。由此可以说,生态系统的原理,也就是联系的原理、共生的原理。”[1]

在自然生态中,生态系统的发展,由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维持。具体地说,生态系统是开放的,物质和能量在不断地输入和输出。在一般情况下,能量和物质的输入大于输出,生物量增加;反之,生物量减少;如果输入和输出在较长时间内近于相等,那么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就会处于稳定状态。这种稳定的状态叫作生态平衡。生态平衡即是指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相互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生态平衡也不是静止的平衡,它总会因系统内某一部分发生变化,引起不平衡,然后,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或人为机制),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从而进入新的平衡状态。显然,生态平衡是动态的、相对的,它具有复杂的反馈机能和循环机能,使它能自动调节和维持自身的稳定结构和功能。生态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初稳定状态,更是一个不断建立新的平衡、实现更合理的结构、发挥更高效的功能、取得更好的生态效益的过程。可以说,正是这种由平衡到不平衡到新的平衡的反复过程,推动了生态系统整体的发展和进化。

在自然生态系统发展与进化的过程中,一般会遵循以下的生态学原理和法则。

整体性和多样性原理:自然生态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既封闭又开放的多维镶嵌的整体,它有着自身的边界和系统构成,与外界不断地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生态系统中的所有成员是以一种网状的关系而使彼此相互关联,所有的生命历程皆相互依赖。而生态系统的稳定度主要依赖其关系网络的复杂程度,即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物链法则:生物以种群为单位,相互之间形成了各种物质链、能量链与信息链,每个物种、生物个体都处于生物链之中。物种的灭绝或新物种的产生都可能导致生物链的暂时性断裂,同时也会促使新的链条产生。

生克原理:任何物种都有自己的天敌和朋友,任一系统都有某种利导因子主导其发展,都有某种限制因子抑制其发展;资源的稀缺性导致系统内的竞争和共生机制的形成。这种相生相克作用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了生物、系统自身的活力。

胜汰原理:优胜劣汰,物竞天择。自然资源的承载力的有限性,在一定时空里环境容纳总量的恒定性,以及分布上的不均衡性,都会导致生存性的竞争。竞争必然有牺牲、淘汰,同时也会催促发展、强大,优胜劣汰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循环原理:春去秋来,花开花落,生老病死,正是这些恒久不变的自然规律,带来了物质与能量的循环再生。而物质与能量的循环再生正是系统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因。

生态发展的原理:自然生态并不只是一个往复的循环,它在稳定中不断发展、进化,系统演替的目标在于功能的完善和更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而非生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系统结构的复杂或简单。

(二)教育生态

教育生态与自然生态有诸多相通之处,通过对自然生态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考察教育生态的实质及特征。“教育生态学的特点之一是把教育生态系统看成像生物生态学中相对于自然环境的有机体一样的生态主体,考察教育生态系统在各种环境要素影响下的生存机制。”[2]教育是教育者为了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的活动。教育生态具有人为性、多样性、多维镶嵌性、不平衡性等特点。

教育生态是由教师、学生、行政辅助人员构成,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动态和开放的生态系统。要想认识教育生态系统,首先要剖析它的构成状况。教育生态系统包含了各种相互联系的因素,根据这些成分结合的特点及其功能,我们可以把教育生态系统分为两大部分,即环境因素与主体部分。

1.环境因素

教育过程不仅发生在学校和课堂,而且发生在众多的场境中。从生态学观点来看,学校是人类与环境相适应和保持适应的过程中的一种功能性组织。教育生态系统本身也是通过一系列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过程,逐步由简单形式发展成复杂形式的。一般来说,教育生态环境最基本的构成因素是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具体来说,影响教育生态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生态环境中的地理空间、人口结构、各种自然资源等;社会生态环境中的社会阶级、行政制度、种族差异、资金分配、政治经济状况、生活方式与现象等;文化生态环境中的思维方式、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风俗习惯、道德观念、社会思潮、科学技术、艺术宗教等。

2.主体部分

教育生态系统主体部分是人,具体而言,是教师和学生两种具有特定身份的人。就学校教育而言,在学校里开展教育活动的是人,没有人的学校是不存在的。无论哪一所学校,都有一群特定的人。他们当中一些人在进行教育规划、教育实践或教育管理工作,而另一些人则在这里接受教育。前者称为教育者,后者称为被教育者。就教育过程而言,可以认为,教育生态系统是由教师、学生、教育内容、教学场境等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诸因素结合而成,并以特定的社会功能作用于外界环境的有机整体。

综上所述,教育生态系统是一个由客体部分的三种环境因素与主体部分的教学双方构成的特殊生态系统。

教育生态系统的不同构成要素又会以实现一定的目标为目的有序地结合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教育生态系统结构。教育生态系统结构,就是教育系统内各因素之间的联系形式以及各因素与外部环境诸因素之间的关系形式。

“教育的生态结构包括宏观、微观两个侧面。教育的宏观生态,最大的范围是整个世界的教育生态,但通常宏观生态研究得比较多的是一个国家内的教育生态系统。此种研究往往以教育为中心,研究该国领域内的各种环境系统,分析其具体的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规范的精神环境,以及与教育和环境的交互作用的关系,以寻求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教育应有的体制和体系,以及教育应采取的各种对策,发现和创造有利于教育的生态环境,因势利导,促使教育稳步、健康发展。对宏观教育生态进行系统分析,必须把握好四个环节:一是生态环境;二是输入,包括人力、财力、物力及信息的输入;三是转换过程,即处理输入与控制输出的必要过程,具有弹性调控机制;四是输出,即出人才、出成果。

教育的微观生态是从大自然的物质环境、社会结构及精神环境,缩小到学校、教室的建筑、设备,以至座位的分布对教学的影响,从整个规范环境及文化传统、民族精神,缩微到家庭中的亲子关系,以至教室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甚至学生个人的生活空间对学生成长的影响。这些都属于教育的微观生态。”[3](www.xing528.com)

从宏观到微观,教育生态又可以具体划分为三个层次:教育个体生态、教育群体生态、教育系统生态。

教育个体生态属于微观生态,反映在家庭教育中就是:家庭的自然环境会影响到学生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尤其是个体身体的成长;家庭的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更能突显个体生态的特点。不同的家庭,教育的个体生态会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具体到学校教育中则是:学生所在学校的层次、班级的状况,学生在班级中地位,学生与教师、同学之间的关系,学生是否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能否得到个性化的辅导、能否得到老师的重视等。

教育群体生态属于中观层面的概念。一个班级、一个科室(部门)、一所学校、某一区域的教育都可以看作教育生态的一个群落,也可以看作一个小的教育生态系统。如研究一所学校的教育生态,可以研究这所学校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学校自身的制度生态、组织生态、文化生态等。

教育系统生态是教育生态最高、最复杂的层次。通常人们总是把一个国家的教育作为一个大的教育生态系统,而不是全球教育。在这个教育生态的大系统中,又可以分出若干个亚系统,如普教系统、高教系统、职教系统、成人教育系统等。它们既包括教育本身的系统,也包括环境系统。作为教育生态系统,不论其大小,都有其组成成分与结构。

通过对教育生态系统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概括出教育生态系统结构的一些共有特征。

1.目的性

教育是有目的的,作为一个目的系统,其目的在于实现个体的社会化与社会的个体化。任何目的系统都是动态系统,都是在运动过程中通过反馈控制达到目的的。教育生态系统的整体结构和它的子系统、分系统结构,都因一定的目的而组建、存在,根据一定目的而调整、更新。

2.整体性

教育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诸组成要素是它的一部分,是从属于这个有机整体的。这个整体具有总体功能大于个体功能之和的性质。因此,只有合理组织各项教育活动,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不断寻求教育生态系统诸因素之间的最佳结合,使各级、各类、各环节、各因素的教育活动协调于教育生态系统的整体行为之中,才能发挥教育生态系统的总体效能和多项社会功能。

3.开放性

一个系统受到环境的作用,而又作用于环境,即与环境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称为开放系统。教育生态系统在其循环运行中,总是不断地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开放性是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之一。教育生态系统是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的每一个因素都是开放的、动态的,它们不断与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4.有序性

有序系统是按严格的等级组织起来的、达到平衡状态的系统。复杂的教育生态系统为了保持自己的活力,就不可追求绝对的平衡,反而需要承认系统内部各分系统、支系统、子系统之间的差异,调整组织结构,提高有序度。从宏观的有序性来看,依据学段划分的教育呈纵向分布,横向层面又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从微观的有序性来看,班级教学组织也会保持一定的有序性。教育生态的有序性一方面表现为等级结构的秩序性,另一方面体现在系统流通结构的有序可循的变化上。流通结构指系统中各支、子系统发生联系时物质、能量、信息流通的数量、流向、速度和时间等总体特征,当总体中上述任何一个因素改变时,则流通结构也随之发生有序可循的变化。

5.稳定性

教育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性是相对的,教育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性说明其自身发展是波浪式向前推进的。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其运动轨迹是从不稳定到稳定,又从稳定到不稳定,处于不停地运动中的。“运动”,是教育生态系统活力的源泉,“稳定”,则是构成该系统的基础,也是该系统发展的基础。教育生态系统的发展变化,实际就是突破旧的稳定态,实现新的稳定态。

不同层次的教育生态系统都有着自身构成与结构,与此对应,它们也承载着相应的功能。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以实现社会政治经济的持续发展。不难看出,作为有目标的教育生态系统,有其内在的生态功能和外部的生态功能。

自然生态系统中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还原者)三大功能群。教育生态系统中也有三大功能群,他们是管理服务群体、教师群体、学生群体,其相互作用的机制都是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的传输和转化。所不同的是,教育生态系统还有价值流、知识流、能力流的富集递增,从而使教育生态系统在整体上实现“育人”的目的。

1.管理服务群体

就一所学校而言,教育生态系统是由学校的领导决策层、管理执行层和服务保障层组成的,其对教育的发展起着引导、保障的作用,表现为:“一是促使能量由外部向内部输入,主动地多渠道争取经费与资源,这是学校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的生命力所在,是学校的血液和命脉。只有不断地输入能量,教育生态系统才能运转与发展。二是将能量流的一部分转为物质流,除了物资的调进、人才的调进外,引导保障执行层将一部能量转化为建筑物、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一部分能量转化为图书资料、报刊杂志以及药品试剂等易耗品,还有相当部分的能量用于维持和推动教育生态系统正常的运转,并且在这过程中能量耗散、消失。正是能量流和物质流的传输,给教育生态系统增添了内在的动力和活力,促使教学与教育质量的提高,从而多出人才和成果。三是引导保障功能群输入信息流,把教育方针、办学的指导思想、有关学校的政策规定,以及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教育发展的远景规划等信息,传输给其他两个功能群。同时在输入这些信息的过程中,将一部分转化为精神动力。四是该功能群的服务层,通过活动,从物质和能量方面保证正常的生活秩序、工作秩序和教学秩序,提供基本的生活资料、活动条件。”[4]

2.教师群体

教师群体通过加强职业道德素养和提高学科专业技能,更多更好地将能量流、信息流传输给受教育者,并且不断地做好能量的转移、信息的转化工作。

3.学生群体

学生群体是具有继承、开拓功能的功能群。他们在接受能量、信息(知识)后,要善于做好编辑、积累、贮存、转化和再造工作。对信息知识不是机械地、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索取,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和技能,在探索中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样,不仅可以弥补信息的衰减、能量的耗散,而且可以通过加强、放大,达到增容的效果。此外,还能提高获取信息的本领,掌握其机制,从而能自主地开拓和进取。

教育生态系统中,三大功能群之间,由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包括知识流、能力流)、价值流联系和贯穿,彼此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和影响,促进了整个系统的运转和演化,推动了“人才的再生产”和“知识的再生产”。这样,不仅实现了教育生态的内在功能,培养出大批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且为发挥教育的外部生态功能——社会功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育生态系统从外界获得了大量的物质、能量与信息的输入,同时教育系统也会向外界输出大量的物质、信息和能量,最主要还是人(人才或普通劳动者)的输出。这些受过教育的人身上有大量的能量流、物质流、知识流、能力流的富集,而这些能量流、物质流、知识流、能力流会在他们走向社会和走上工作岗位以后逐步得到释放,从而产生教育的社会功能。显然这种社会功能带有一定的滞后性、渐进性、间接性与分散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