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多年,发现身边的班主任群体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人群——第一类,是刚刚踏上班主任岗位的年轻班主任,他们有热情、有想法,愿意和学生打成一片。但是因着经验和阅历的限制,班主任的专业素养有所欠缺,在工作中经常会有力不从心的挫败感。第二类,是已经有了五年以上班主任工作经验的“老”班主任,他们已经有了相当多的工作经验,大多成了学校中的骨干力量。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对于做班主任的套路,已经相当熟悉了。”但是,与此同时,他们在工作中积累的负面情绪也日益增多,“职业倦怠感”和婚姻中的“七年之痒”一样,常常就在不经意间油然而生。第三类,也许在每个学校里都有,但一定为数不多。他们大多上了年纪,是学校里的元老级教师。之所以还在担任班主任工作,是因为他们自己的“喜欢”。他们真心喜欢和学生在一起,面对学生的心态更像是面对自己的孩子,从学生的身上,他们能够感受到青春和希望,“眼见心喜”是对他们最恰当的形容。
事实上,第三类班主任往往是前两类班主任羡慕的对象,“要怎样修炼,才能到达那样的境界呢?”对第一类班主任,他们欠缺的是经验和阅历,只要用心,他们会在实践中慢慢成熟。对于第二类班主任来说,他们首先需要应对的,就是“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Burnout)又称工作倦怠,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鲁顿伯格首次提出的概念。职业倦怠理论上分为三个指标:情感衰竭、去个性化和成就感降低,以情感衰竭为核心成分。教师和医生一直是最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心理学研究表明,班主任在“成就感”和“情感枯竭”两项指标上均与非班主任存在显著差异,这证明了班主任的职业倦怠程度的确比一般教师要高。
为什么班主任更易产生职业倦怠呢?仔细想来,大致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工作方式重复,缺乏新鲜感。记得有一句褒奖人的话是这么说的——“该同志自工作以来,几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可是如果仔细推敲,这“几十年如一日”真的好吗?不可否认,一位有着五年以上工作经历的班主任,已经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可以顺利地开展工作。但若在之后的工作中,他只是凭着习惯,循着惯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他因为“年年岁岁花相似”而渐生厌倦的时候,其实已经忽略了“岁岁年年人不同”。
2.工作任务多、压力大、风险高,身体、心理不堪重负。一直以来,我国中小学的班主任都特别辛苦,从“班级常规管理”到“安全防范”;从“心理健康”到“道德教育”;从“组织学生参加各项活动”到“与家长、学校、任课教师的沟通”……可谓从早到晚,一刻不停。与此同时,中小学班主任通常还兼任着科任教师,尤其是高中班主任,教学任务更是繁重。更有甚者,现在的教师除了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之外,往往还要参加各种业务培训和教学比武。任务多、压力大,是许多教师的共同感受。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班主任工作的“风险性”较之以往而言,明显增强。作为学校进行细化管理的直接“抓手”,班主任面临来自学校领导和家长以及社会的多重压力——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班主任理所当然就成了孩子在校的“第一负责人”。一旦孩子在学校内外出了任何问题,家长都会在第一时间内找到班主任,随之而来的,学校领导也会对班主任颇有微词。网络时代里,信息在快速传播中常常失真、变形,社会舆论更是动辄以“师德何在”质问教师,仿佛教师是万能的,班主任更要为学生的各种不良行为“买单”。于是,我们的班主任整天提心吊胆,生怕出事。试想,当一个人的身体和心理都处于不堪重负的边缘时,又怎么可能享受到工作的乐趣呢?
3.工作成就感低,自我认同不足。事实上,大多数职业做得久了都会失去新鲜感;而压力大、风险高的职业更是比比皆是。为什么“班主任”这个职业却最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呢?心理学上有一个观点,“真正影响人情绪的,往往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人对事情的看法。”现实生活中,班主任群体普遍成就感不高,自我认同严重不足。“班主任究竟在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警察?法官?保姆?朋友?导师?抑或仅仅是学生生命中的重要他人?每个一线班主任对这个问题给出的答案在很大程度上显示了他对自己的工作定位和认同程度。
怎样尽早察觉到自己出现了职业倦怠情绪呢?
这并不困难,相信绝大多数班主任都具备这个能力——当你发现,自己经常处于身心极度疲惫和困乏的状态,对工作缺乏热情,对学生缺乏耐心,对同事缺乏积极正面的评价时,在班级管理中放任自流,对于班级活动的开展不闻不问……这个时候,你就该停下脚步,先处理好情绪,再试图解决问题。
为什么要及时处理职业倦怠情绪?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关键词是“及时”。许多人意识到了自己的工作状态出了问题,也都知道该做一下调整,但无论是由于“压力”也好,“惯性”也罢,还是有太多的班主任一边抱怨着生活,一边继续按照既定的程序推进着自己的人生。这样貌似在“坚持工作”,实际上却是在随波逐流。
不可否认,班主任的工作本来就是“操琐碎的心,做繁杂的事”,然而也就是在这些琐碎与繁杂中,班主任以自己的“道德品性”“工作态度”“言行举止”,深刻影响着学生的品格修养、思想情趣、学业表现乃至生活态度和人生作为。于是,我们就可以想象,一位处于倦怠情绪之中的班主任,将会带给学生的是怎样的负面影响——烦躁的情绪、抱怨的心态、应付的态度、低下的效率……所有这些,都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更有甚者,当一个人的心理状态长期处于焦虑或疲惫中,认知和判断往往会随之出现问题。错误的认知又会导致错误的行为,于是,我们就能理解当今校园经常会发生一些恶性事件的缘由了。是的,许多校园恶性事件的根源并不是所谓的“师德”问题,而是“关系”问题。是的,一位长期处于“倦怠”状态的班主任是不可能与学生建立起“健康、和谐、积极”的师生关系的,而缺乏“良好师生关系”为基础的班级管理一定会困难重重。
另一方面,对班主任自身而言,不及时处理自己的“倦怠情绪”会毁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对任何一个职业来说,“谋生”与“谋趣”都是从业者追求的两个重要指标。所谓“谋生”,就是通过工作取得自己以及家人必要的生活资本,指向是“生存”,带来的是“安全感”;而所谓“谋趣”,则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想要实现的人生价值,指向是“发展”,带来的是“幸福感”。值得一提的是,生存所需要的物质资本是明确可以量化的,一旦确定了职业,物质上的收获是相对固定的。而职业所带来的“幸福感”却有着很大的弹性,很大程度上由自己的看法决定。(www.xing528.com)
那么,班主任如何应对职业倦怠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锻炼身体,培养爱好,调整认知与期待。不可否认,现实中的许多班主任把自己的日子过得太委屈了——在学校围着学生转,在家里围着孩子和老人转,生活中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少之又少。在这样日复一日的消耗中,班主任们几乎掏空了自己,成了贴着一个个标签的纸片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们必须承认,班主任首先是一个人,只有一个身体和心理都足够健康的人,才有可能扮演好一个又一个角色。是的,每一位班主任都应该养成锻炼的习惯,以此争取自己身体的健康。很难想象,一个身体虚弱、病痛不断的人能够仅仅凭着崇高的信念长久地在讲台上微笑。据说,慢跑能够缓解焦虑,流汗是能够排毒的。让我们运动起来,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40年。
另一方面,每一位班主任都应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以此保证自己心空的晴朗。阅读、养花、摄影、旅游……无论是发现美、感受美还是创造美,都是对自己最好的滋养。是的,工作只是生命中的一部分。我们要经常提醒自己,不要深陷在成绩、排名、升学压力、各种计划与总结里。每接手一批新的学生,我都会提醒自己,这是一段缘分的开始。是的,我会在意他们三年后在高考中的表现,但我更在意陪伴他们的三年中,他们点点滴滴的变化与成长。每一次跌倒后的泪水,每一次爬起后的微笑,每一次集体活动时的欢声笑语,每一次毕业后返校看望老师时的感激与不舍。这些“小确幸”,对班主任来说,才是最中肯的评价和最珍贵的礼物。
不能否认,即使做到了上面两点,我们还是无法保证自己在工作中不会遇到挫折——考试排名靠后,职称评定不易,家长、领导不满……是的,许多事,我们无能为力。但有一件事,是我们自己可以做到的,那就是调整认知、改变期待。我们一定要成为在各个领域最出色的那个人吗?课要上得好,班要带得好,文章写得好,同事口碑好……这样光鲜的成绩背后,需要付出多少努力?需要具备多少天赋?我们一直在教育学生,“要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为什么轮到自己,就变成“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呢?是的,每个教师都有不同的禀赋、不同的际遇,我们可以要求自己“一定要努力”,却不必期待自己“一定会成功”。调整一下对“优秀”的认知,改变一下对自我的期待,也许就不会那么容易失望,离“倦怠”也就会远一些吧。
2.寻求专业发展,提升专业素养。作为一个对自己负责的班主任,当在工作上遇到瓶颈的时候,应该及时寻求专业发展,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是的,班主任岗位作为一个专业技术岗位,并不是任何一个人仅凭经验和热情都能够胜任的。我们需要整理与反思,在我们每天从事的各项工作中,哪些是常规的?哪些是突发的?哪些可以假手于人?哪些必须亲力亲为?哪些意义重大?哪些可以省略?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厘清自己的工作思路,对不同类型的工作分类处理,才能真正解放自己,逐步从繁杂琐碎中抽身而出。我们需要学习与实践,当我们掌握了一定的管理学知识之后,在班级管理中会更加得心应手;当我们掌握了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之后,我们就会逐渐习惯站在学生的观点看待问题,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会更加顺畅;当我们了解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之后,我们就有了保护自己的意识和能力,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才会更有底气。
是的,专业知识,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我们的职业自信,缓解我们的职业压力;专业立场,会让我们在工作时更有边界意识,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专业精神,会让我们始终牢记初衷与归宿,保证我们的工作心态更加从容。
3.敢于尝试,努力突破工作常规。作为一位“老”班主任,若想摆脱“倦怠感”,新鲜感不可或缺。新鲜感从何而来?一方面,我们要意识到面对的学生总是新的。虽然他们始终都只是十六七岁的年龄,但是,三年前的十六七岁的孩子与三年后的十六七岁的孩子一定是不一样的。社会飞速发展,信息飞速传播,孩子们的成长环境快速变化,遇到的问题也自然不同。很难想象,我们可以用一套说辞,一种方法来应对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意识到我们面前的学生是新的,我们就会在每一位学生的身上发现新的特点,也才有可能真正静下心来寻找新的教育素材,思考新的工作思路。另一方面,我们要敢于尝试,努力突破自己习惯的、顺手的,甚至是熟练的工作常规。比如,我们可以在每个学期推出一项班级管理或班级活动的新举措。上学期,我们进行了“午间展示”;这学期,我们就开展“午间演讲”;下学期我们就调整为“午间辩论”。上学期,我们的社区服务重点是探访社会福利院的孩子;这学期,我们是否可以在原有服务的基础上为社区里的空巢老人和这些孩子牵线;而下学期,我们是否能够推出一些更贴心、更有效的服务模式?所有这些尝试,往往并非来自外界的要求,而是来自班主任内心的“愿意”。于是,无论是班主任还是学生,都会在这样的尝试中看到“诚意”、看到“创意”,从而确定自己用心付出的“意义”。
再比如,我们已经能够在短时间内培养出一支得力的班干部队伍,然后通过对班干部的管理完成对整个班级的把控。那么,我们是不是有勇气在新的学期里尝试另一种全新的方式——比如“小组合作”,放弃传统意义上的班委,用一个个同质或异质的小组代替班委完成班级管理和发展的各项事务。是的,这个过程中的我们会比往常辛苦一些,因为一切都要重新摸索。同时,我们心底始终会有一些不确定,“这样操作对学生真的好吗?”“会不会降低管理效率?会不会影响学业成绩?”“会不会受到家长和领导的质疑?”当我们竭尽全力坚持下来之后,也许发现尝试的效果未必比原先更好,常规检查中扣分多了,学生的成绩没有原先那么拔尖了……这是否就能证明,我们的尝试是不值得的呢?当然不是。首先,我们的尝试并不是毫无依据的任性而为,它是我们通过学习、经过思考之后的选择。其次,任何一种教育方式都不应该只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教育,是“慢”的艺术,而不是功利的投资。再者,即便我们的尝试遇到了挫折,我们也不是一无所获。改变,并不是要推翻从前的所有,只是想通过不断地尝试,更加接近教育的本质。在尝试中,我们会更加明确哪些方式会卓有成效,哪些方式只是徒有虚名?
值得一提的是,我建议班主任每个学期,只做一至两项新的尝试。这样一来自己不会承担太大的压力,二来,对学生而言,平稳的过渡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4.勇于挑战,不断为自己设立目标。在应对“职业倦怠”的过程中,“自我认同”与“成就感”至关重要。要增强“自我认同”和“成就感”,除了外在环境给予更多的支持和肯定之外,班主任自身可以有更多的作为。现在各地都在进行轰轰烈烈的“教师继续培训”。培训内容也称得上丰富多样,除了相关学科专业的深入和拓展之外,还有许多学科之外的培训内容,烹饪、花艺、摄影、信息技术、职业规划、心理咨询……在这里,我强烈建议我们的一线班主任去涉足一些自己陌生的领域,去学一学那些看似与我们的学科专业关联不大的知识。在这样的挑战中,我们会不断发掘自己身上新的潜能,我们会觉得自己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强大、越来越美好。两年前,我开始每年为自己设立一个目标——“考到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证书”“在班主任专业杂志上发表文章”“考到国家职业指导师证书”“完成一次一个人的自助远行”……每每实现一个目标,我有满满的成就感。是的,当我们做成了一件又一件自己从未做过的事,我们会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向往。这时,我们的职业生命也一定会焕发出新的青春。
毋庸置疑,在面对“班主任职业倦怠”这个问题上,我们的整个社会、教育主管部门都应担负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比如,实行班主任轮岗制,每两年或每三年为一个周期,让班主任有休养生息和充电提升的机会。比如,切实提高班主任工作待遇,改善班主任物质生活条件。比如,给予班主任足够的尊重和信任,尤其在一些偶发事件中,给予班主任客观、公正的评价。比如,给予班主任足够的关怀,真正为这个群体的身心健康做些实事……
但是,本文讨论的重点不在这里。本文讨论的重点,是班主任自己,怎样关爱自己的问题。是的,在应对“职业倦怠”的过程中,旁人可以帮助我们做许多事,但是我们自己一定可以先做好更多事。首先可以做的,就是——迎着阳光,让自己先明媚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